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9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7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8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面联合手术后颅底中央区穿通性缺损I期修复重建的新方法.方法:采用带血管蒂的额肌帽状腱膜复合组织瓣修复重建3例颅底恶性肿瘤切除术后颅底中央区组织缺损,其中正中双蒂额肌帽状腱膜复合组织瓣2例,正中双蒂额肌帽状腱膜颅骨瓣1例.取瓣面积可达8cm×15cm左右.结果:用该瓣修复的3例患者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带蒂额肌帽状腱膜复合组织瓣血管恒定、血供好、组织薄、带有硬性支撑并可弯曲成形,取瓣径路与手术切口一致,不影响美观.因此,该组织瓣为修复颅底中央区穿通性组织缺损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颅颌面联合手术治疗前颅底区肿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前颅底肿瘤手术及术后颅底组织缺损修复方法。方法 对1992~1999年间我院收治的35例患者的手术方法、手术效果、并发症、生存率、修复材料和方法等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4.29%(5/35例),35例中良性肿瘤共11例,1例死于术后脑水肿伴全身,余了0例随访7年皆健在。24例恶性肿瘤患者的3年和5年生存率(按生命表法计算)分别为58.07%和36.29%。结论 采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解决颅底恶性肿瘤的广泛切除或根治性切除术后所致的颅底骨与软组织缺损,预防此缺损所致的颅内感染,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方法:在术中应用了斜方肌下部岛状肌皮瓣,胸大肌下部岛状肌皮瓣,颞肌复合组织瓣等各种修复方法分别对18例患者进行了一期修复。结果:修复成功率73.2%(13例),术后并发症27.8%(5例).结论:根据组织缺损的不同大小、范围、程度、部位和不同的手术入路来选择不同的修复方法,关系到手术成败。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四联药物方案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消化内科2016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100例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均给予奥美拉唑和枸橼酸铋钾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治疗,试验组给予阿莫西林和多西环素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积分、Hp根除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临床有效率、Hp根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临床症状积分、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奥美拉唑和枸橼酸铋钾联合阿莫西林和多西环素四联方案根除Hp率高,还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体瘤(附三例报告)吴宇平,王闽,樊晋川四川省肿瘤医院(610041)颈动脉体瘤属于化学感受器肿瘤,发生于颈总动脉分叉处的颈动脉体,此肿瘤虽属良性,生长缓慢,但可发生恶变。本病临床少见,诊断治疗难度较大,应争取早诊断,早治疗。我院收治三例,现报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肿瘤致颅顶部穿通性组织缺损的外科修复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0例颅顶部肿瘤切除后造成的穿通性组织缺损修复方法.头皮软组织层修复:局部头皮瓣或/和供区游离皮片移植术修复23例;带血管蒂肌皮瓣5例;吻合血管的前臂游离皮瓣2例.颅骨修复:一期钛板修复10例,二期钛板修复2例,其余18例未修复.硬脑膜修复:30例均行硬脑膜修补,除3例用人工脑膜补片外,其余全部用自体材料包括颅骨骨膜、颞肌筋膜、帽状腱膜、阔筋膜.术后16例行放射治疗,剂量50Gy~75Gy,4例行化学治疗.结果:主要并发症有皮瓣部分坏死4例、脑脊液漏2例、颅内感染1例、癫痫2例、轻偏瘫2例、下极面瘫1例、昏迷7天后苏醒1例.结论:肿瘤致颅顶部穿通性组织缺损可以成功修复,关闭颅腔,术后行综合治疗,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面联合入路在颅底区沟通性肿瘤治疗中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4例经颅面联合入路手术治疗颅底区沟通性肿瘤患者资料,经病理证实恶性肿瘤31例,良性肿瘤13例。位于前颅底区35例,累及前、中颅底区9例。肿瘤切除后造成的硬脑膜缺损用自体组织严密修补,并用额部带蒂复合组织瓣行颅底区组织缺损修复。结果肿瘤全切38例,次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病例。并发症包括脑神经损伤3例,伤口感染2例,出现暂时性脑脊液漏2例,一过性精神症状2例。随访1~6年,10例死于肿瘤复发,失访2例。存活2年以上25例,3年以上17例。结论颅面联合入路是颅底区沟通性肿瘤外科治疗的主要手术入路之一,它是前颅底区(部分可以累及中颅底区)沟通性肿瘤较好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8.
神经内镜辅助下颅面联合入路切除前颅底沟通性肿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在内镜辅助下前颅底沟通性肿瘤的手术切除方法。方法采用神经内镜辅助下颅面联合入路对15例鼻腔、鼻窦-颅沟通性肿瘤及4例鼻-眶-颅沟通性肿瘤行手术切除,对颅底缺损区同期行带蒂额肌帽状腱膜裂层颅骨瓣修复。结果19例肿瘤全切15例(78.9%),次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均未发生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其中良性肿瘤4例,至今全部存活;恶性肿瘤15例,2年生存11例,3年生存8例,5年以上存活6例。结论采用神经内镜辅助下颅面联合入路,进行前颅底沟通性肿瘤切除,辅以带蒂额肌帽状腱膜裂层颅骨瓣修复颅底缺损区,肿瘤切除安全彻底、方便可靠,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浆细胞瘤由形态成熟或不成熟的肿瘤性浆细胞组成,包括多发性骨髓瘤、孤立性骨浆细胞瘤、骨外浆细胞瘤、浆细胞白血病等.其中多发性骨髓瘤最常见,而骨外浆细胞瘤少见,脑内孤立性浆细胞瘤极为罕见,我院收治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吴宇平 《吉林医学》2012,33(15):3277-3278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在中心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CSC)诊治和疗效观察方面的作用。方法:对28例(36眼)的CSC患者进行OCT及FFA检查。结果:28例(36眼)经FFA确诊的CSC患者渗漏点45个,其中6眼(13个渗漏点)在OCT图像上显示为神经上皮浆液脱离,2眼(2个渗漏点)为色素上皮脱离,20眼(35个渗漏点)表现为神经上皮层伴色素上皮层脱离。结论:利用OCT并FFA检查不但能定量、定性检查CSC患者,还能准确定位渗漏点,两者互为补充,准确有效指导激光治疗和随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