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1篇
眼科学   7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2 毫秒
1
1.
目的::观察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前房角分离术对伴有白内障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无并发症伴有白内障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50例50眼,施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术后随访3mo,记录并比较术前及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及前房角。各指标均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术前及术后3mo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及前房角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术后3 mo的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76, P=0.001);术后3 mo 的眼压为15.63±3.11mmHg,较术前(45.12±5.30mmHg)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7,P=0.000);术后3mo的前房深度为3.57±0.02mm,较术前(1.43±0.25mm)明显加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6,P=0.001);术前、术后前房角情况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432,P=0.000;Z=-2.432,P=0.016;Z=-4.379,P=0.000;Z=-4.538, P=0.000)。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治疗伴有白内障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能够有效控制眼压,提高视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1病例报告患者,男,35岁,因"左眼突出2a"于2010-01-07住院,入院查体:双眼视力1.2,双眼前节及眼底检查均未见异常,原在位双眼正位,左眼向上方运动受限,其余各方位运动正常,右眼球运动正常。右眼球突出度13mm;左眼球突出度19mm。无特殊既往史。入院后全身生化及血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SnoN蛋白及TGF-β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上的表达,探讨SnoN蛋白及TGF-β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的关系,为DR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与糖尿病(DM)组,每组各10只。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50mg?kg-1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的方法建立DM大鼠模型,正常对照组一次性给予等体积柠檬酸三钠-柠檬酸缓冲液腹腔注射。分别于造模后8周和12周处死各组大鼠,均完整摘除各组大鼠的左眼球制成眼杯,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上SnoN蛋白及TGF-β蛋白的表达。结果 造模后8周和12周,DM组大鼠血糖值分别为(22.64±3.57)mmol?L-1、(24.08±1.60)mmol?L-1,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4.64±0.91)mmol?L-1、(4.50±0.66)mmol?L-1,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上TGF-β无表达或弱表达,在造模后8周和12周时,DM组大鼠视网膜上TGF-β的OD值分别为0.1210±0.0056、0.1550±0.0070,均较正常对照组(0.0220±0.0079、0.0250±0.0070)明显增加(均为P<0.01)。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上SnoN蛋白高表达,在造模后8周和12周时,DM组大鼠视网膜上SnoN的OD值分别为0.4120±0.0113、0.2140±0.0069,均较正常对照组(0.9450±0.0070、0.9440±0.0051)明显降低(均为P<0.01),且随着病程的延长,降低更明显。结论 SnoN蛋白对TGF-β信号通路起负反馈抑制作用,能降低TGF-β信号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因此对DR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proliferator-activatedreceptor-γ,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的早期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ganglioncells,RGCs)凋亡的影响,进而从分子学水平上阐明PPAR-γ激动剂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的保护作用,为预防及早期治疗DR提供一种新思路。方法 选择90只健康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DM+罗格列酮组和DM组,进一步将每组大鼠分为给药后4周、8周和12周三个时间点进行观察。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50mg?kg-1链脲佐菌素的方法建立DM大鼠模型。自DM模型成模后第3天起,DM+罗格列酮组大鼠每天给予罗格列酮3mg?kg-1灌胃,正常对照组和DM组每天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于给药后4周、8周和12周处死各组大鼠,处死前测各组大鼠的血糖和体质量,然后摘除左眼球制成眼杯,采用TUNEL法测定各组大鼠视网膜上RGCs的凋亡指数,并作对比。结果 给药后4周、8周和12周,DM组和DM+罗格列酮组大鼠血糖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为P<0.01);DM组和DM+罗格列酮组大鼠的体质量均较正常对照组降低(均为P<0.05)。正常对照组大鼠RGC层上仅见少量的凋亡细胞;各时间点DM+罗格列酮组大鼠RGCs的凋亡指数较DM组明显降低(均为P<0.01);DM组和DM+罗格列酮组大鼠RGCs的凋亡指数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为P<0.01)。结论 外源性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能够抑制DM大鼠视网膜上RGCs的凋亡,对早期DM大鼠视网膜具有保护作用,有望成为DR新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长链非编码RNA-人肺腺癌转移相关转录本1(MALAT1)表达水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本院184例(368眼)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3组:非DR组(T2DM无并发症患者54例)、非增生组(T2DM合并非增生型DR患者62例)、增生组(T2DM合并增生型DR患者68例)。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检测患者谷丙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ALT)、血肌酐(Scr)、血尿酸(SUA)、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患者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患者空腹胰岛素(Fins),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用离子交换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患者血清MALAT1表达水平。用Pearson分析MALAT1与患者其余临床指标的相关性;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T2DM患者发生DR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MALAT1预测DR的价值,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增生组和非增生组患者年龄、病程、LDL-C、HbA1c、HOMA-IR、IL-6、TNF-α和MALAT1均高于非DR组(均为P<0.05),且增生组患者以上各指标均高于非增生组(均为P<0.05)。三组患者性别、体重指数、高血压占比、高脂血症占比、吸烟占比、饮酒占比、AST、ALT、Scr、SUA、TC、TG、HDL-C、FBG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MALAT1与病程、LDL-C、HbA1c、HOMA-IR、IL-6、TNF-α均呈正相关(均为P<0.05),与AST、ALT、Scr、SUA、TC、TG、HDL-C、FBG均无相关性(均为P>0.05)。年龄、病程、LDL-C、HbA1c、HOMA-IR、IL-6、TNF-α和MALAT1是T2DM患者发生DR的独立影响因素(均为P<0.05)。MALAT1预测T2DM患者发生DR的AUC为0.843,高于LDL-C(0.464)、HbA1c(0.606)、HOMA-IR(0.601)、IL-6(0.663)、TNF-α(0.694)。MALAT1预测T2DM患者发生DR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34%和71.55%。结论 T2DM患者发生DR时血清MALAT1表达水平升高,并且与糖脂代谢、炎症指标及病情进展相关。MALAT1可能是预测T2DM发生DR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6.
手术室护理职业危害的自我防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玉梅  刘灵琳 《西部医学》2009,21(4):698-698,700
分析手术室护理职业危害的因素,从生理因素、医源性感染、化学、物理、环境、心理等六个方面提出加强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对策,以确保手术室护士的自我健康。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四川省成都市和绵阳市6~18岁青少年近视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于2017-10/2018-05采用横断面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抽取成都市和绵阳市6~18岁在校学生4 071名,进行眼部检查和相关问卷调查。

结果:本研究实际受检学生3 857名(94.74%),平均年龄11.86±3.43岁,近视和高度近视患病率分别为61.21%和3.89%; 6岁和18岁受检者中近视发病率分别为12.05%和86.15%。裸眼视力和日常生活视力较好眼视力≤4.7者分别占42.88%和12.37%; 戴镜率为48.0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户外活动是近视的保护因素,而年龄、父母近视、近距离用眼、使用电子设备是近视的危险因素。

结论:成都和绵阳地区青少年视力低下主要原因是近视,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近视患病率呈逐渐增高趋势,其与年龄、父母近视、近距离用眼、使用电子设备、户外活动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与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合并白内障的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00例100眼分为2组,A组50例50眼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B组50例50眼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术后随访12个月,记录并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12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A组、B组术后12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70±0.17和0.69±0.14,均较术前的0.27±0.02和0.26±0.04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A组、B组术后12个月的眼压分别为(14.93±2.97)mmHg(1kPa=7.5mmHg)和(14.82±3.01)mmHg,均较术前的(36.62±3.30)mmHg和(37.18±2.96)mmHg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但B组有27眼眼压高于21mmHg,需加用1~2种降眼压药物才能将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A组、B组术后12个月的前房深度分别为(4.56±0.04)mm和(4.60±0.07)mm,均较术前的(1.46±0.25)mm和(1.44±0.27)mm明显加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A组、B组术后12个月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及前房深度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组术后13眼出现浅前房,1眼前房少许出血,3眼发生恶性青光眼;B组术后未见浅前房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与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均能有效控制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