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预防医学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脑结核瘤在临床上并非少见,其患病率各文献报道不一,在我院经CT诊断手术的550例颅内肿瘤中占1%。现将经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我科在兄弟单位协助下,试制了一台移动式电容放电栅控 X 线机。它具有瞬间容量大(110仟伏,300毫安),移动方便等特点。因为电容器在充电时电流很少,所以不需要大容量电源,很适合在病房拍片。即使只有一个小型发电机或小型交直流逆变器供电,也可以充分发挥其最大容量。本机经临床应用证明,性能良好,拍片清晰。  相似文献   
3.
自从 CT 问世以来,它在临床诊断方面显示出了很大的优越性,这是众所承认的。但是,目前,有一些国家的科学家又在探索用其它放射性物质或能源来摄取人体各部位断层连续摄影的新方法。核磁共振断层摄影就是其中的一种。最近,它在临床应用上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普通 CT 摄影的象素是利用物质对 X 射线的吸收因素为特征的。核磁共振的影象则是根据组织内“自由活动”的氢原子(即质子)的分布情况而取得的。这样,用普通 CT 无  相似文献   
4.
一氧化碳(CO)中毒CT扫描检查,不但可明确病变的部位和范围,而且可作为中毒后长期预后的观察手段。根据本组病例,CT表现可分为中毒前、后期。中毒前期多表现为大脑白质及苍白球区的片状不规则低密度。中毒后期则表现为病变区密度明显减低,脑室扩大及脑沟回加深,加宽等脑萎缩改变。  相似文献   
5.
我国引进CT 技术以来,在CT 诊断上有了飞快的发展。但在CT 机维修、故障检查方面尚无大的进展。目前引进CT 机已有几个国家十几个厂家生产的不同机型百台之多。由于CT 技术是先进的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及光导技术与传统X 线技术的有机结合。面对这些新技术,CT 机的维修已经成为突出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自CT问世以来,近十余年科学家们又研制了一种新的摄影装置即核磁共振摄影(NMRI)系统,以下简称磁共振(MR)。近两年来它在机器制造及临床应用上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并已证明它比CT有更大的优越性。一般CT摄影的像素是以物质对X射线的吸收因素为特征的。磁共振的影像则是根据组织内“自由活动”的氢原子(即质子)的分布情况而取得的。这样,用CT无法得到的人体内各组织及  相似文献   
7.
(一)关于CT的发展情况 1972年在英国首次制成一种专为头颅诊断用的设备,应用于临床获得成功,即所谓CT,其全名称为电子计算机扫描横断层体层摄影。简称电算断层(CT)。CT对头颅病变的诊断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工具。其主要特点:对病人无损伤,可在门诊作检查,对病情的性质,部位、大小等了解比较全面。它可以减少绝大部分的脑血管造影、气脑及脑室造  相似文献   
8.
材料与方法 本组病例使用日本日立厂生产的CT-HF型第二代头颅CT机,矩阵为256×256,扫描层厚为10mm或5mm,每次扫描可得相邻二层(即A层及B层)的两幅图像,完成一次扫描时间为36秒或48秒及140秒,吸收系数 1,000到-1,000H(Hounsfield),窗位和窗宽可随意调节,扫描机架可倾斜±20度角。每个病人根据病变部位在听眦线上或下作5~6次扫描。需增强的病人,经周围静脉推注60%泛  相似文献   
9.
X线血管造影,人体各部组织的复杂结构,特别是骨胳影像,与血管影重合,混淆不清,给诊断常带来困难。1953年Zeides Planter倡用扣减法克服此困难,以后相继有文献报道。扣减法的基本原理是将混淆的骨质影抵消,使血管影单独清楚地显出。其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