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4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7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1.
目的了解四川省色达县居民棘球蚴病防治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当地进一步实施健康教育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8年9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共抽取10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抽取2~3个行政村,每个村随机抽取20~40户,每户调查1~2名村民。采用入户问卷调查了解调查居民棘球蚴病防治知识、态度和行为情况,采用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对影响居民防治知识合格率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60份,回收有效问卷748份,问卷回收率为98.42%。色达县居民棘球蚴病防治知识合格率为56.42%(422/748),其中"人是怎样感染棘球蚴的?"知晓率仅为48.40%;调查对象棘球蚴病防治积极态度持有率在64.71%~94.79%,防治行为正确率在10.40%~82.45%。单因素分析表明,居民棘球蚴病防治知识合格率影响因素包括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是否曾经接受棘球蚴病筛查服务及健康教育(P均<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主要职业为牧民、小学及以下受教育程度、未接受过棘球蚴病筛查服务及健康教育是导致防治知识知晓率不合格的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四川省色达县居民棘球蚴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偏低、行为正确率不高,需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种形式加强疾病防治知识宣传,并进行适当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2.
含糖饮料是指在饮料制作过程中人工添加单糖(葡萄糖、果糖)或双糖(蔗糖、乳糖或麦芽糖),含糖量在5%及以上的饮料,涉及碳酸饮料、果蔬汁饮料、运动饮料、茶饮料、含乳饮料、植物蛋白饮料和咖啡饮料等[1].含糖饮料摄入过多可导致一系列直接或间接与糖有关的疾病,如肥胖、2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脑卒中、肿瘤以及龋齿等[2-5].哈佛大学Puasant等[6]研究成果显示,相对于每日含糖饮料摄入不超过1杯者,每日摄入量超过2杯者全因死亡风险增加21%,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31%,癌症死亡风险增加16%.含糖饮料对人类健康的损害被广泛研究,如何降低含糖饮料的摄入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本研究就含糖饮料消费与儿童肥胖的关系及其相关政策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减少儿童含糖饮料摄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指南:成人和儿童糖摄入量》[1]指出,过量饮用高糖饮料增加摄入的总能量,可能会造成摄入更适当营养食品的降低,从而导致不健康饮食和体重增加,加剧非传染性疾病风险.国内外均已有研究发现,高糖饮料消费与儿童或成人肥胖呈正相关,增加高糖饮料摄入会增加BMI或体重的增长[2].过多的糖摄入与龋齿之间的关联也得到证实[3].部分研究还指出,经常喝碳酸饮料可能会导致儿童骨骼发育缓慢、骨密度降低,影响儿童的骨密度值[4].过量的饮用含糖饮料也可能增加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加大非酒精性脂肪肝和冠心病的发病风险[5-6].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系统科学视角下的健康相关行为(HRB)结构及其与生活方式的关系。方法 以钱学森提出的复杂系统研究方法为依据,综合应用典型分析、比较分析、本质分析以及归纳演绎等理论研究方法,分析HRB的系统学结构、动力学结构及其与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结果 基于HRB的系统性认识,提出个体行为是由一级行为/特定行为、二级行为/组合行为和三级行为/系列行为构成的“系统学三级结构”;基于HRB的动态认识,提出偶发行为、低频率行为以及习惯行为构成了行为发展变化的“动力学三级结构”。基于HRB的系统学和动力学结构,提出生活方式就是系统学结构和动力学结构相对稳定的个人或家庭行为模式,其健康程度取决于有利健康行为的构成占比与发生频率,并提出通过调整个体行为系统结构和影响其动力学结构改善生活方式健康程度的策略。结论 本研究基于系统科学视角提出了HRB结构及其与生活方式的关系,为解释和干预生活方式提供了思路,为健康促进相关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撑,为进一步研究复杂行为的发生、发展、演化机制提供了理论假设。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成年人久坐行为现状,探讨久坐行为与多种慢性病之间的关系。 方法 2018年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四川省15394名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获得人口社会学、健康及相关行为等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久坐行为与多种慢性病的关系。 结果 共纳入14073人,平均年龄为(53.10±15.65)岁,日静坐时间>7h占8.08%,5~7h占22.51%,3~5h占34.02%,<3h占35.39%。日静坐时间越长的居民患高血压、糖尿病、骨关节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和消化系统疾病的几率更高。本研究发现在控制了社会人口学特征、体力活动及共病等因素的影响后,日静坐时长3h以上易增加骨关节疾病(OR=1.352,95%CI:1.168~1.563)及消化系统疾病(OR=1.469,95%CI:1.144~1.887)的患病几率。日静坐时长5h以上易增加糖尿病(OR=1.302,95%CI:1.023~1.657)的患病几率。日静坐时长7h以上易增加高血压(OR=1.293,95%CI:1.068~1.565)及慢性阻塞性肺病(OR=2.046,95%CI:1.591~2.630)的患病几率。日静坐时间越长、患多种慢性病的可能性越高。 结论 成年人的久坐行为与多种慢性病发生相关,减少久坐行为可能有助于降低成年人患慢性病的几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目前初中学生自杀相关行为的流行情况,探索抑郁在家庭功能影响自杀相关行为中的中介作用。   方法   使用青少年危险行为监测问卷(YRBSS)自杀相关问题、儿童家庭功能评定量表(C-FAI)、流调中心儿童抑郁量表(CES-DC)对成都市三所中学2572名初中学生进行面对面调查,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   结果   受访的中学生自杀相关行为检出率为26.01%,其中,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的检出率依次为24.38%、13.49%和10.77%。抑郁在家庭功能对自杀相关行为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直接效应值为0.170(95%CI:0.117~0.218,P<0.001),间接效应值为0.205(95%CI:0.176~0.234,P<0.001),中介效应值占总效应值的54.67%。   结论   家庭功能低下会增加中学生自杀相关行为的发生风险,这一作用大部分是通过影响儿童心理健康来实现的。改善家庭功能,不仅能改善儿童心理状况,还能减少自杀相关行为。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四川省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供给与需求适配情况,为优化四川省婴幼儿照护服务提供策略建议。  方法  采用婴幼儿照护机构问卷和家庭需求问卷,收集四川省全部21个市(州)婴幼儿照护服务供给与需求相关数据。应用供需适配性理论,从相关性、相适性、可及性及质量四个维度分析四川省婴幼儿照护服务供需适配性情况。  结果  共纳入有效机构问卷6883份,有效家庭问卷41081份。供需适配性分析显示四川省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在相关性、相适性、可及性和质量四个维度均存在适配性不足,表现为供给不足与服务利用不充分并存、所提供服务结构与育儿家庭需求不匹配、群众经济可及性低和服务质量不高。  结论  四川省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供给与需求适配性不足,应以需求为导向,从供给侧改革出发,推动普惠性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家庭婴幼儿照护支持、规范婴幼儿照护机构管理、落实各项配套支持政策,全面满足婴幼儿照护的多样化需求,促进婴幼儿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体医融合工作对于城市居民运动频率的影响,并提出对应建议。方法 2022年4月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成都市成华区居民开展运动频率、体医融合感知情况的问卷调查,使用SPSS 26.0软件分析居民运动现状以及影响因素,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检验水准α=0.05。结果 356名被调查居民中,女性居多(225例,63.2%);60岁及以上有45例(12.7%);30.9%的被调查者患有慢性病。年龄是否小于60岁、是否有经济来源、参加体质测试情况、社区医生是否叮嘱锻炼、锻炼时是否有体育指导员指导、社区宣传体医融合内容等方面,运动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居民进行体育锻炼时从未有指导员指导并强调安全(OR=0.390,95%CI为0.166~0.919)相较经常接受指导,不了解或从未参加体质测试(OR=0.525,95%CI为0.278~0.990)相较定期参与会降低每周运动频率。结论 锻炼时体育指导员的监督指导与居民定期进行体质测试,作为体医融合工作的一部分,对居民运动频率的增加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应重点加强这两部分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吸烟行为的耗散结构原理与健康相关行为(HRB)的发生动力学机制。方法 以耗散结构理论为依据,综合应用典型分析、比较分析、本质分析以及归纳演绎等理论研究方法,分析尝试吸烟、戒烟等行为发生的耗散结构动力学机制。结果 吸烟行为采用常规理论解释困难,青少年尝试吸烟和戒烟后复吸问题是控烟痛点。尝试吸烟行为、戒烟行为等偶发行为具有耗散结构特征,其发生过程符合耗散结构动力学机制:一个正常的人,当某种/些行为意愿足够强烈时,受某些行为线索的引发而发生行为,之后个体对该行为的认知和意愿会形成一种新的平衡状态,后续行为需要耗散各种正反馈(正向支持或回报)才能维持。基于此机制提出针对青少年尝试吸烟和中老年人戒烟行为的耗散结构干预策略。结论 基于耗散结构原理提出的尝试吸烟、戒烟行为发生动力学机制为解释和干预其他偶发行为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为控烟相关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撑,为进一步研究复杂行为的发展、演化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健康相关行为的协同学原理与发展动力学机制。方法 综合应用典型分析、比较分析等理论研究方法,以川西北高原藏区包虫病防治行为与“石渠模式”为例,应用协同学原理探究健康相关行为发展的动力学机制。结果健康相关行为发展符合协同学原理,心理认知、人际-群体环境以及人群-社会环境是行为系统的三个子系统,其内部多个变量/要素间不断竞争对行为的主导作用,并在不断协同中形成多个慢变量(认知态度、动机构成、自我效能;社会网络、群体舆论;政策支持、环境支持、试点/示范区、健康促进行动等)和序参量(个体行为信念、行为社会网络-群体舆论、行为社会舆论),这些慢变量/序参量反过来支配行为在个体、人际、人群三个水平上发展变化。提出获取和分析不同水平上的慢变量和序参量定性诊断行为发展状况和实施行为干预的思路和策略。以家犬栓养等包虫病预防行为在人群中发展变化和“石渠模式”形成过程初步检验了理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结论 本研究提出了以疾病预防行为等代表的健康相关行为发展协同动力学机制及其诊断与干预策略,为复杂行为解释和干预提供了一种思路,为“石渠模式”以及多措并举的疾病防控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