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59篇
药学   20篇
肿瘤学   20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TIF3基因在镉细胞转化和致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方法:用细胞转染,Western blot,以及细胞转化等技术与方法,对克隆化基因TIF3的生物学功能进行研究。结果:TIF3cDNA以pcDNA3.1/V5-His-TOPO为表达载体所转染的CHO细胞和猴肾OCS1细胞均可表达分子量为36000的TIF3编码蛋白质,而非转染和单纯载体转染的对照细胞则无此蛋白表达;此外,TIF3cDNA转染NIH3T3细胞可导致TIF3蛋白质超额表达,并与细胞转化密切相关。结论:镉的细胞转化和致癌作用至少部分是因TIF3基因的高表达所致。  相似文献   
2.
考试是衡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教师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如何建立一份良好的试卷以客观地衡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是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孜孜以求的问题。要达到这个目的,一方面需要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建立起高质量的试题库[1],另一方面还需要配合以科学的管理手段。我教研室长期以来注重试题库的建设,对试题库建设进行了一些探索。一、注意试题库的长期积累试题库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长期积累试题。我教研室自建室以来,注意教学文件的长期保存和试题的积累。除保留每年各层次班级的试卷外,还将…  相似文献   
3.
三种镍化合物诱发转化细胞恶性度的鉴别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利用已建立的三种镍化合物体外转化细胞进行裸鼠体内成瘤实验研究 ,比较它们恶性度的差异。方法 :三种镍化合物转化细胞接种BALB/C裸鼠 ,进行肿瘤细胞和转化细胞的透射电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硫化镍 ,氯化镍 ,硫酸镍分别诱发的转化细胞都能在BALB/C裸鼠皮下形成肿瘤 ,病理组织学检查确定为纤维肉瘤。经扫描电镜与透射电镜观察瘤细胞形态与转化细胞有一定差别。结论 :本文进一步说明了三种镍化合物所诱发的细胞转化为恶性转化 ,且都具有体内致瘤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硫酸镍对基因组不稳定性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探讨镍化合物致癌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技术对经硫酸镍在诱导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系(16HBE)的恶变细胞中的基因组不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 本实验所选用的7条随机引物均能扩增出清晰、明显的条带,条带数在1~6条之间。7条引物中第1、4、7的3条引物扩增的片段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无差异。其余4条引物均有明显差异,对于同一随机引物它们都具有特异的带型。结论 硫酸镍能诱发16HBE细胞基因组不稳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 筛选 7,8 二羟 9,10 环氧苯并芘 (BPDE)转化细胞与正常细胞的基因表达差异。方法 以BPDE转化支气管上皮细胞 (16HBE)细胞为检测子 (tester) ,正常 16HBE细胞为驱动子 (driver) ,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方法构建cDNA消减文库 ,经 2次消减杂交和 2次PCR后 ,将巢式PCR产物插入TA载体克隆 ,随机挑选克隆进行鉴定和测序 ,并用斑点杂交法验证其同源性 ,将所得序列进行GenBank的BLAST分析。结果 发现了 7个在BPDE转化细胞中高表达的基因 ,为翻译延长因子 1α1、线粒体基因、溶解物载体家族 2 5、EphA2、酪氨酸 3 加单氧酶 色氨酸 - 5 -加单氧酶活化蛋白、乳酸脱氢酶A、TRIM2 8等 ,尚有一条在GenBank的已知基因中找不到对应序列 ,在EST序列中找到全长对应序列。结论 发现的高表达基因可能在BPDE的致癌机制中起作用 ,另外 ,可能有未知基因与BPDE的恶性转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镉应答癌基因蛋白(TEF-1δ编码蛋白)对多种不同细胞肿瘤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以阐明镉的分子致癌机制。方法应用TEF-1δ基因真核细胞稳定表达系统和Western blot检测技术,用各种单克隆抗体检测细胞肿瘤相关基因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相对于载体转染中国地鼠卵巢细胞(CHO)对照细胞,在4株具有高效稳定表达TEF-1δ编码蛋白质的CHO细胞系中均有细胞原癌基因C-fos高表达,其编码蛋白(55kDa)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样,4株高效稳定表达TEF-1δ编码蛋白质的CHO系均具有相对较高的细胞周期调控基因Cyclln D1(编码蛋白36kDa)的表达。其余肿瘤相关基因蛋白如pan-ras,c-myc,c-jun,MDM2,ODC,p16,p53的表达在TEF-1δ转基因细胞与对照细胞之间未见明显差别。结论镉应答原癌基因TEF-1δ的超额表达可调高细胞原癌基因c-fos和细胞周期调控基因Cyclin Dl的表达,这可能是镉应答原癌基因TEF-1δ的分子致癌机制。  相似文献   
7.
层粘连蛋白受体基因表达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层粘连蛋白受体(67LR1)基因相关的一组基因表达变化,为反式二羟环氧苯并芘致癌机制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构建67LR1转基因表达载体,转染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获得转基因67LR1的瞬时表达的细胞株。用半定量RT-PCR方法分析转基因表达产物,应用含8064个基因点的微芯公司基因表达谱芯片CSC-GE-80与双荧光标记样品与芯片杂交和扫描、图像数据分析等一系列处理进行表达谱分析。结果 成功构建出瞬时表达67LR1的细胞株。基因表达谱分析,2组相比发生了显著性表达变化的基因有295个,其中表现为上调的基因有145个,下调表达的基因有150个。在发生了显著性表达改变的基因中,比较有明显功能分类特征的包括与信号转导相关的基因,与肿瘤相关的基因,与免疫反应相关的基因以及与蛋白质合成系统相关的基因等。结论 67LR1基因功能涉及到信号转导、肿瘤相关基因等方面,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具有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苯并(a)芘代谢产物反式二羟环氧苯并芘(反式-BPDE)及结晶型硫化镍(NiS)诱发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系(16HBE)恶性转化过程中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变化。探讨线粒体DNA控制区在环境致癌物苯并(a)芘及硫化镍致癌作用中是否存在靶分子序列。方法 应用银染PCR-单链构向多态性(SSCP)方法及测序方法分析恶变细胞中线粒体DNA高变区的序列变化。结果 经反式-BPDE和NiS诱导恶变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系线粒体高变区均未发现异常改变。结论 线粒体基因控制区可能并非是化学致癌物诱发肺癌的靶序列。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叶绿酸抑制细胞恶性转化的蛋白差异表达,探讨叶绿酸抗细胞转化的分子机制.方法:一步法分别提取二羟环氧苯并芘(BPDE)诱导的转化细胞B-1和叶绿酸与BPDE共处理的抗转化细胞CB-1总蛋白,应用二维凝胶电泳技术和相应软件ImageMaster 2D3.10分析两种细胞的蛋白质组变化.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结合数据库检索鉴定部分表达有差异的蛋白斑点。结果:与B-1细胞相比.CB-1细胞中有47个蛋白斑点出现表达差异,其中19个蛋白斑点表达升高.28个蛋白斑点表达降低;质谱分析初步鉴定出5个差异蛋白斑点。结论:叶绿酸抑制细胞恶性转化可引起大量蛋白表达差异.这些差异蛋白可能参与了叶绿酸抗细胞转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冶炼工人体内镍(Ni)、铬(Cr)负荷与自由基代谢变化的关系。[方法]以212名冶炼作业人员为接触组,以106名无Ni、Cr接触史的健康人作为非接触组,分别测定两组人员血清中Ni、Cr的含量作为体内负荷,同时测定两组人员血清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水平,并将上述各项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接触组血清Ni、Cr平均水平分别为(O.15±0.04)和(0.26±0.03)μmol/L,血清SOD、GSH-Px和GST的活性分别为(161.22±29.26)、(116.42±20.16)和(38.36±10.06)U,MDA含量为(7.32±2.35)μmol/L;非接触组血清Ni、Cr平均水平分别为(0.07±0.05)和(0.08±0.04)μmol/L,血清中SOD、GSH-Px和GST的活性分别为(181.61±28.34)、(153.14±20.36)和(46.20±10.26)U,MDA含量为(4.35±1.26)μmol/L。对接触组与非接触组上述对应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呈高度显著性(P<0.01)。将接触组人员以工龄分组比较,显示工龄≥10年组与工龄5~9年组比较,血清Ni、Cr平均水平和MDA含量均较高(P<0.05),而SOD、GSH-Px和GST活性均较低(P<0.05)。[结论]Ni、Cr具有增加体内脂质过氧化产物含量、降低机体的抗氧化能力的作用,增强Ni、Cr接触人群的氧化应激易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