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对高血压脑出血重症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疗效。方法 132例高血压脑出血重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6例。观察组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采用全胃肠外营养支持,并发肺部感染病例纳入阳性病例。比较两组阳性病例的营养疗效和对肺部感染的疗效。结果观察组发生肺部感染的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阳性病例的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在感染后2周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阳性病例的前降钙素,白细胞,C-反应蛋白水平在感染后2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可以有效地改善高血压脑出血并发肺部感染重症患者的营养状况,有助于控制肺部感染,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微创钻孔引流治疗基底节血肿发生与手术相关严重再出血的可能原因,以寻找相应对策. 方法 应用YL-Ⅰ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对基底节血肿进行治疗,术中均应用限位器并观察疗效,并与常规微创钻孔引流对比,总结手术经验,找出再出血原因,加以避免. 结果 35例常规微创钻孔引流术中意识障碍加重5例,头颅CT复查显示血肿明显增大且不规则,急诊行开颅血肿清除,3例迅速脑疝,立即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中均发现有侧裂动脉穿破喷血,2例放弃治疗.最后迁延性昏迷3例,死亡2例.而加用限位器的14例患者未再发生严重再出血. 结论 使用微创钻孔引流术,有发生与手术相关严重再出血病例,且后果严重.应用限位器可有效避免此情况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预测迟发性颅内出血(delayed trau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DTIH)的意义.方法 用酶联荧光分析法(ELFA)测定病例组伤后早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病例组105例中38例行急诊手术,余67例行保守治疗,其中有迟发性颅内出血组21例,无迟发性颅内出血组46例,比较两组D-二聚体水平.结果 病例组中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有迟发性颅内出血组>无迟发性颅内出血组(P<0.01).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 curve)分析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迟发性颅内出血的关系.截断点(cut-off point)的D-二聚体值为4013.5 ng/ml.结论 颅脑损伤早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用于预测迟发性颅内出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病灶切除联合海马杏仁核切除术治疗颞叶内侧占位病灶所致癫痫的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颞叶内侧占位病灶所致癫痫且术中深部电极探查出海马异常放电的18例患者,采用改良翼点切口开颅经颞中回皮层入路行病灶切除联合海马杏仁核切除治疗,18例患者均取得了占位病灶的肉眼全切,采用Engel分级量表评价癫痫控制效果.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平均2.8年.术后Engel分级Ⅰ级13例,Ⅱ级4例,Ⅲ级1例,Ⅳ级0例,2例出现对侧1/4象限盲;3例出现近期记忆功能较术前下降,无手术死亡及其他持久并发症.结论 病灶切除联合海马杏仁核切除术治疗病侧海马异常放电的颞叶内侧占位病灶所致癫痫,并发症少,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时机、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和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诊断明确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及显微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术后并发肺部感染11例,其中1例因无法控制的肺部严重感染伴发感染性休克而死亡,水、电解质紊乱9例,消化道出血8例,颅内感染3例。应用GOS评分表对出院前和出院后患者神经功能评分,两组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对诊断明确的颅内破裂动脉瘤7d内或2周后手术较好。术中避免动脉瘤破裂以及正确处理术中破裂出血,充分解剖暴露瘤体瘤颈,避免盲目操作,术后积极防治脑血管痉挛是手术成功的关键。颅内动脉瘤一旦诊断明确,即应积极处理,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适合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方案,可降低手术死亡率,术中精细的显微操作可减少术后脑积水、脑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双靶点单通道法辅助立体定向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取双靶点单通道法辅助立体定向血肿次全排空术。观察术后引流管位置、再出血率、血肿清除时间及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作为评价疗效的指标。结果本组引流管定位准确、无再出血病例、置管引流时间平均3.13天、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恢复率(ADL评分Ⅰ、Ⅱ、Ⅲ级)为85.19%。结论双靶点单通道法辅助立体定向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定位准、创伤小、并发症少、清除血肿较彻底、术后恢复较好等优点,是一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便携式数字化颅骨成型装置的研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多点成型技术研制便携式数字化颅骨成型装置,探讨其初步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7年7月至2009年9月28例手术后颅骨缺损患者行颅骨修补术。4例切除颅骨病变后行一期修补,其余为去骨瓣减压术后1.5~22个月行二期修补。利用Microsoft Visual Basic6.0编制应用程序,以颅骨缺损区的对称部位作为参照,结合补片植入方式和头皮厚度设计植入物曲面。计算机输出各单元高度,在无模多点成型器完成初级模型和钛网修复体的塑形。结果术中显示修复体初级模型与颅骨缺损区均完全吻合。术后头颅外形恢复正常,患者均对手术结果满意。全组病例阳光暴晒手术部位,均不有同程度的热胀感,3例自诉影响工作与生活;4例切口间断有轻微刺痛感,均作对症处理,其中1例于术后半年有一枚螺钉松动并导致翅边,但修复体无松动;3例发生钛板外露,均经换药后行转移皮瓣治愈。全组术后无皮下积液、修复体松动等并发症。结论便携式数字化颅骨成型装置可缩短颅骨修复体制作的准备时间,节约费用,塑形完美,能更好地满足手术者对补片的设计要求,但需要一定的动手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加脑室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室出血的疗效。方法保守组单纯保守治疗,予控制血压、降颅压、抗脑水肿等。微创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行颅内血肿穿刺加侧脑室前角穿刺引流术。比较两组病死率及术后临床疗效。结果微创组病死率低于保守组(P<0.05);术后临床疗效评价微创组有效率高于保守组(P<0.05)。结论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加脑室引流术是治疗高血压脑室出血一种快捷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三维(three-dimensional,3D)可视化教学在神经外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5月于嘉兴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实习的2017级和2018级嘉兴学院医学院和温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5年制本科实习生80名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40名。对照组实习生采用基于二维影像图片或解剖图谱的传统临床教学方法,试验组实习生采用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3D可视化临床教学方法。比较两组实习生的出科理论考核成绩、临床技能考核成绩及对教学满意度的自我评价。结果 试验组实习生的出科理论考核成绩、临床技能考核成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实习生的教学方法、学习兴趣、学习效率、自主学习能力、临床操作能力评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3D可视化教学通过课程内容生动化实施教学创新,可提高实习生的临床综合能力和教学满意度,具有较好的临床实习教学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预测迟发性颅内出血(delayed trau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DTIH)的意义.方法 用酶联荧光分析法(ELFA)测定病例组伤后早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病例组105例中38例行急诊手术,余67例行保守治疗,其中有迟发性颅内出血组21例,无迟发性颅内出血组46例,比较两组D-二聚体水平.结果 病例组中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有迟发性颅内出血组〉无迟发性颅内出血组(P〈0.01).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 curve)分析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迟发性颅内出血的关系.截断点(cut-off point)的D-二聚体值为4013.5 ng/ml.结论 颅脑损伤早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用于预测迟发性颅内出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