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11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6 毫秒
1.
非小红细胞对血小板计数结果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用血液分析仪作血常规检测时由非小红细胞引起的上限区域干扰 (upperregioninterference ,URI)对血小板计数 (BPC)结果的影响。方法 :用血液分析仪作血小板参数分析 ,对出现URI报警但又不是小红细胞干扰的标本作显微镜计数 ,把两法结果作配对t检验。结果 :仪器法结果为 (6 6± 17)× 10 9/L ,而显微镜计数法为 (98± 2 0 )× 10 9/L ,两法结果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 ;URI报警时除小红细胞干扰外 ,还有其他诸多因素 ;大血小板、血小板凝集块、冷球蛋白、衰老破坏的红细胞碎片等 ,其中最常见的为大血小板。结论 :对URI报警但非小红细胞干扰的BPC结果 ,一定要进行人工显微镜目测计数复检 ,否则会得到不可靠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上海市宝山区妇女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率及其与年龄的关系,以及各亚型的分布情况,为该地区宫颈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流式荧光杂交法检测7 709例女性宫颈脱落细胞27种HPV基因型,分析HPV感染的阳性率和年龄段的关系,及HPV亚型感染的分布特点。结果7 709例标本中HPV阳性1 237例,感染率为16.05%,27种HPV亚型均有检出。其中高危型833例,感染率为10.81%,前5位高危型阳性HPV依次为HPV52、16、53、58、39;低危型254例,感染率为3.29%,前5位低危型HPV依次为HPV61、43、55、81、6。HPV感染人群主要分布在41~50岁和31~40岁年龄组,各年龄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在1 237例HPV阳性标本中,以单基因型感染为主,双重感染次之,少数人群存在多重感染。结论HPV以单一高危型感染为主,常见高危型为HPV52、16、53、58、39。41~50岁为感染高峰期。宫颈癌的筛查、防治以及疫苗的开发应用需同时考虑HPV基因分型和年龄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使3台血液分析仪检测结果一致且可以溯源到国际参考方法。方法参照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血液分析仪校准规范化建议,Sysmex XE-2100血液分析仪用配套校准品校准后,在此仪器上定值1份新鲜血,再用这份新鲜血校准Coulter DiffⅡ、Sysmex KX-21仪器,然后随机抽取10份标本,同时在3台血液分析仪上检测,最后将后两台仪器上的检测结果与配套校准品校准的仪器结果相比较。结果3台仪器校准后的检测结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校准后的新鲜血可以代替校准物,在多台血液分析仪之间传递校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癌14-3-3sigma mRNA的表达及其与胃癌生物行为学关系。[方法]用半定量RT-PCR检测胃癌患者肿瘤组织和远癌组织标本中的14-3-3sigma mRNA。[结果]39.6%(21/54)(的胃癌组织中的14-3-3sigma mRNA出现低表达,但14-3-3sigma mRNA的低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胃癌的病理分型、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均无显著性相关。[结论]14-3-3sigma mRNA的低表达与胃癌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评估健康成人23项常规检验项目连续五年长期的生物学变异情况。方法 收集连续五年每年一次在某三级医院检验科健康体检人员100名,空腹采集血液标本,分别在血液分析仪或生化分析仪上检测全血或血清中的血液学和生化学常规项目共23项,包括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平均血红蛋白量(MCHC)和血小板计数(PLT)、总胆红素(TBIL)、总蛋白(TP)、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尿酸(URIC)、尿素(UREA)、肌酐(CREA)、葡萄糖(GLU)、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CH)、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计算连续五年的个体内生物学变异(CV_I)和个体间生物学变异(CV_G)。结果 CV_I从1.26%~26.42%不等,其中大于20%的有TBIL、ALT、GGT、TG,小于5%的有RBC、HGB、HCT、MCV、MCH、MCHC、TP、ALB;CV_G不同项目差异更大,从MCHC的2.49%到GGT的52.98%,超过30%的分别有TBIL(30.25%)、ALT(37.72%)、TG(39.70%)和GGT(52.98%),小于5%的仅有MCHC(2.49%)、MCV(3.71%)、MCH(3.73%);大多数项目的生物学变异略高于Westgard在线报道数据,但也有一些指标的生物变异低于Westgard在线数据,如RBC、MCH、PLT的CV_I和MCV、MCH、PLT、ALT、ALP、CH、HDL、LDL的CV_G。结论 本研究与Westgard在线数据趋势基本一致,但也存在一定差异,弥补了数据库中没有长期生物学变异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乙型肝炎(乙肝)患者血清乙肝病毒DNA(HBV-DNA)载量与血清免疫和生化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14例乙肝患者血清, 分别用荧光定量PCR法、化学发光法和速率法检测血清中的HBV-DNA、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分析各标志物之间的关系。结果: 214例中, HBV-DNA阳性率为57.48%;HBeAg阳性率为28.04%。HBV-DNA载量与HBsAg和ALT水平均无相关关系(P>0.05), 但与HBeAg水平密切相关(P<0.01), HBV-DNA阳性组的HBeAg和ALT水平均明显高于HBV-DNA阴性组(P<0.01)。结论: HBV-DNA载量与HBeAg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与HBsAg和ALT水平无相关性, HBsAg水平作为HBV-DNA的替代方法仍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8.
王锦  郭晖  丁淑琴  张强  钟政荣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10):1390-1391,1394
目的: 探讨白细胞 (WBC) 增高对血红蛋白(Hb)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 收集住院患者血液标本90份, 其中WBC值在(10~<20)×109/L、(20~<40)×109/L、≥40×109/L的标本各30份, 分别通过XE-2100型血液分析仪和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比色法检测各标本的Hb值, 其中HiCN比色法首先在660 nm处用分光光度计测其浊度, 然后高速离心去除WBC, 用上清液进行比色。观察2次测定Hb值的变化。结果: WBC值≥40×109/L, 会对Hb结果产生影响, 且WBC值越高, 产生的浊度越大, 对Hb的影响越明显(P<0.01)。结论: 高WBC的存在将使Hb测定值假性增高, 使用HiCN稀释血液, 高速离心去除WBC后再比色测定可有效消除WBC异常增高对Hb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14 3 3蛋白是分布十分广泛的真核生物蛋白家族 ,在体内发挥着诸多的生物学功能。 14 3 3蛋白能够在多个通路和环节与一些调节因子相互作用 ,抑制凋亡的发生 ;14 3 3蛋白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作用方式参与凋亡的调节 :控制靶蛋白 (如Bad ,Bax ,Fkhrl 1)的亚细胞定位 ,作为接头蛋白 (如A2 0与c Raf 1)促进蛋白质 蛋白质相互作用以及调节关键酶 (如ASK1)的活性 ,但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及碳青酶烯酶基因型。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s),用PCR法扩增碳青酶烯酶blaOXA基因和金属酶基因IMP、VIM,对阳性基因型进行全长扩增并测序鉴定。结果临床分离108株鲍氏不动杆菌有56株对亚胺培南耐药,亚胺培南耐药菌株碳青酶烯酶基因型分析显示,检测出blaOXA-23型基因21株,3株检测出blaOXA-58,50株blaOXA-64-like检测阳性,blaOXA-20、blaOXA-24、blaOXA-48、blaOXA-50、blaOXA-55、blaOXA-60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未检测到金属酶IMP、VIM基因。结论临床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主要产OXA-23、OXA-51型碳青酶烯酶,这可能与临床上经常使用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