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妇产科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4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妊娠和哺乳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妊娠和哺乳使母体代谢产生一系列适应性反应 ,就骨代谢而言 ,在保护母体骨骼的同时能有足够的矿物质输送给胎儿、婴儿。妊娠期 1,2 5 (OH) 2 维生素D水平增高使母体肠道对钙的吸收增加 ,甲状旁腺素相关肽 (PTHrP)水平升高有益于维持母体胎儿间钙浓度梯度。骨量在妊娠期不一定丢失 ,但是在持续的哺乳期可能降低。若干骨质疏松形式与妊娠和哺乳有关 ,其原因与维生素D缺乏、低钙饮食和甲状旁腺素 (PTH)浓度升高及一些未明的病理因素有关 ,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子宫肌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VEGF)和微血管密度 ( MVD)的关系及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机制。方法 :将 40例有症状的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试验组 2 0例 ,于月经周期的分泌早期给予米非司酮治疗 ,剂量为每天 2 5 mg;对照组 2 0例未给任何治疗 ,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子宫肌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微血管密度进行半定量的分析。结果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微血管密度在子宫肌瘤中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 r=0 .869,P<0 .0 1)。治疗组较对照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微血管密度均有明显下降 ( P<0 .0 5及 P<0 .0 1)。结论 :子宫肌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其血管生成关系密切 ,米非司酮通过抑制子宫肌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从而减少肌瘤血液供应 ,抑制其生长 ,改善其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 Thl/ Th2型细胞因子与妊高征的相关关系。方法 :随机抽取 4 2例妊高征孕妇和 30例正常孕妇静脉血 ,采用 RIA、EL ISA法检测其血清中 TNF- α、IL- 10水平。结果 :与正常孕妇相比 ,妊高征患者 TNF- α水平显著升高 ,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 ) ;IL - 10水平下降 ,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 ;IL— 10 / TNF-α比值下降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且 TNF-α水平与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尿蛋白半定量及水肿和水肿级别呈显著正相关。而 IL - 10和 IL - 10 / TNF-α比值与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及尿蛋白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妊高征患者存在 Thl/ Th2型细胞因子网络失衡 ,与病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肿瘤血管生成作用的影响及在子宫肌瘤发生及治疗中的作用.通过对近年来VEGF促进肿瘤生成及与子宫肌瘤关系方面的相关文献回顾,总结VEGF促肿瘤血管生成及子宫肌瘤发病及治疗关系的研究进展,介绍其在子宫肌瘤发病及治疗中的意义.已证实VEGF在肿瘤血管生成中起关键作用,针对VEGF的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为肌瘤治疗提供了新方向.通过抑制VEGF及其受体作用可达到治疗子宫肌瘤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 HBs Ag、 HBe Ag阳性孕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 PBMC)内乙型肝炎病毒 ( HBV) DNA感染状况及其在宫内母婴垂直传播中的作用。方法 :对 HBs Ag/ HBe Ag双阳性共 6 7对孕妇及其新生儿静脉血分离和提纯 PBMC后 ,经抽提、纯化后的 DNA进入 PCR扩增反应 ,引物为 HBV C区基因序列。结果 :6 7例 HBs Ag及 HBe Ag双阳性的孕妇中有 35例 ( 5 2 .2 % )PBMC中 HBV DNA阳性 ,2 5例孕妇在血清及 PBMC中均发现 HBV DNA。6 7例新生儿有 2 2例感染 HBV DNA,感染率 32 .8% ,其中血清 HBV DNA阳性者 10例 ,PBMC HBV DNA阳性者 19例 ,二者均阳性者 7例。结论 :母亲 PBMC内 HBV DNA阳性可能导致新生儿 PBMC中 HBV DNA阳性 ,PBMC内的 HBV DNA可能是 HBV母婴垂直传播的一条重要途径 ,同时 ,HBs Ag及HBe Ag阳性母亲若血清 HBV DNA为阳性就极大增加了其新生儿感染 HBV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NST时减速波型结合B超在脐带缠绕产前诊断及预后评价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入院时未临产的足月单胎头位妊娠710例进行超声及胎儿监护检查,预测脐带缠绕的发生.并对比分析脐带缠绕病例中NST时减速波型组与非NST时减速波型组的围产儿病率及剖宫产率.结果足月单胎头位的脐带缠绕发生率为24.2%,初产妇高于经产妇,分别为25.67%及18.8%.NST时减速波型结合B超预测脐带缠绕的阳性预测值为84.36%,阴性预测值为96.05%,敏感度为87.79%,特异性为94.8%,准确率为93.1%.NST时减速波型组与非减速波型组比较,前者重度羊水污染率、胎儿窘迫率及剖宫产率高于后者,P<0.05,P<0.05,P<0.025.而新生儿窒息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NST时减速波型结合B超预测脐带缠绕有较高准确率及预测值,可作为临床预测脐带缠绕的方法.对NST时减速波型者适当放宽手术指征,能有效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盆腔粘连与沙眼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沙眼衣原体 (chlamydiatrachomatis,CT)和解脲支原体 (ureaplasmaurealyticum ,UU)感染与盆腔粘连的关系及其发病机制 ,并试图找到预防和降低盆腔粘连发生的方法和途径。方法 分别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金标免疫斑点法 ,将 5 0例妇科既往无盆腔手术史 ,行腹腔镜和开腹手术中有盆腔粘连患者作为盆腔粘连组 (观察组 ) ,4 0例同期妇科腹腔镜和开腹手术中无盆腔粘连患者为对照组。测定宫颈分泌物和手术标本中的CTDNA、UUDNA ,以及两组患者血清中抗CT和UU抗体。结果 观察组宫颈分泌物CT和UUDNA阳性率分别为 32 %和 4 0 % ;血清CT和UU抗体阳性率分别为 34%和 4 8% ;手术标本CT和UUDNA阳性率分别为 2 6 %和 30 %。对照组宫颈分泌物CT和UUDNA阳性率分别为 7 5 %和 1% ;血清CT和UU抗体阳性率分别为 5 %和 10 2 5 % ;手术标本CT和UUDNA阳性率分别为 2 5 %和 5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感染与盆腔粘连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Survivin及其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urvivin(生存蛋白)是凋亡抑制蛋白(inhibitorof apoptsis protein,IAP)家族中分子量最小的一个成员,具有抑制细胞凋亡和调节细胞分裂的双重功能[1]。自1997年被发现以来,Survivin逐渐成为生物靶向治疗的明星分子。本文着重介绍Survivin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1 Survivin的分子生  相似文献   
9.
米非司酮首先用来抗早孕,以后作为避孕药用于避孕。笔者通过观察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与单用米非司酮,用于房事后紧急避孕的对比并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如下。IIR床资料1.l一般资料:自1993年12月~1995年11月在我院检查健康育龄妇女,自愿接受用药者共计176例、255个月经周期,年龄平均为25+3.4岁,近半年月经规律(28~32天),最近3个月来未服用自体类避孕药,未放置宫内节育器,176例255个月经周期,随机分成两组见表1。组1,102例136个月经周期,为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组;组2为74例119个月经周期为米非司酮组。1.2方法:组…  相似文献   
10.
在妊娠母亲死亡的原因中宫外孕占10%,宫外孕的重要发病因素之一是输卵管炎症。为了解沙眼衣原体在育龄妇女中的感染情况及对生育的影响,对住院治疗的输卵管妊娠患者46例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右洁1.1一般资料经手术治疗的输卵管妊娠患者46例,经剖腹探查,输卵管切除术和病理检查证实。异位妊娠中14例置IUD,金属环6例,官形环2例,“TCU,VCU”各3例,置器年限8月~10年不等。年龄21~45岁,平均年龄(30士7)岁,停经天数在33~65由全部病例均抽出不凝血行急症手术。32例不带IUD输卵管妊娠者,停经天数、盆腔腹积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