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足月初产妇会阴侧切与未侧切者、以及剖宫产术后三者产后阴道收缩力及性生活和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同期分娩的足月初产妇99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产妇分娩方式分为会阴侧切组(154例)、会阴裂伤组(430例)、剖宫产组(149例),于产后42d和产后3个月分别测量阴道收缩力,并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价心理状态。结果:(1)产后42天盆底肌力会阴侧切组与分娩裂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t=2.120,P=0.120),剖宫产组高于会阴侧切组(t=4.582,P0.01)和自然裂伤组(t=6.564,P0.01),有统计学意义;(2)产后3月的盆底肌力会阴侧切组与分娩裂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t=1.020,P=0.117),剖宫产组高于会阴侧切组(t=3.352,P0.01)和自然裂伤组(t=4.365,P0.01),有统计学意义;(3)各组产后3个月的盆底收缩力均高于产后42天,会阴侧切组前后比较(t=12.056,P0.01),顺产组前后比较(t=14.782,P0.01),剖宫产组前后比较(t=14.275,P0.01),有统计学差异;(4)产后性生活恢复时间,剖宫产组[(48.555±20.365)天]长于会阴侧切[(34.195±26.631)天](P0.01),长于顺产组[(34.760±26.835)天](P0.01),会阴侧切与顺产组无统计学差异(P=0.834);(5)产后42天抑郁评分,会阴侧切组得分高于顺产(t=2.451,P0.05)和剖宫产组(t=3.517,P0.05),有统计学差异;产后3个月抑郁评分剖宫产组的得分高于顺产组(t=2.542,P0.05)和侧切组(t=3.451,P0.05),有统计学差异;产后42天抑郁发生率比较,会阴侧切组高于顺产组(χ2=6.095,P0.01);产后3个月抑郁发生率比较,顺产组最低,与会阴侧切组(χ~2=4.289,P0.0516),剖宫产组(χ~2=15.188,P0.01)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产后3个月阴道收缩力高于产后42天;(2)产后3个月和产后42天测量,会阴侧切有更多的会阴水肿,更多的产后性生活疼痛;(3)剖宫产产后性生活的恢复时间比会阴侧切与顺产要长;(4)顺产比会阴侧切和剖宫产产后抑郁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自然分娩产妇会阴切开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分析其耐药因素,为临床治疗与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6年4月在医院自然分娩行会阴侧切的产妇487例,对产妇切口感染部位用生理盐水进行清洁,用无菌棉签拭子采集产妇切口深部的分泌物,将收集到的标本立即送检进行接种,对于细菌阳性的再经分纯后做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487例产妇中发生切口感染49例,感染率为10.1%;49例感染产妇的送检标本中阳性32例,阳性率65.3%,检出病原菌48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9株占60.4%,革兰阴性菌15株占31.3%,真菌4株占8.3%;从药敏结果显示,链球菌属对青霉素高度敏感,阴道加德纳菌对氨苄西林和甲硝唑高度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头孢类抗菌药物有着较高的耐药性,其对头孢曲松、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分别为66.7%,83.3%;革兰阴性菌大肠埃希菌和二路普雷沃菌均对庆大霉素和万古霉素高度敏感;单因素分析共筛选出7个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后,其合并基础疾病、胎膜早破、阴道或肛门检查次数、操作者的缝合技术、孕妇产程时间过长以及相关卫生、产前教育缺乏等是导致自然分娩会阴切开切口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其中合并基础疾病、胎膜早破、阴道或肛门检查次数及孕妇产程是自然分娩会阴切开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导致自然分娩产妇会阴切开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广,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有着较高的敏感性,但真菌感染的情况有所上升,需要高度重视;同时切口感染与多因素有关,需要采取相关针对性的措施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预防以及结合药敏试验结果给予其合理、安全、有效的抗菌药物或局部处理,促进患者切口尽快愈合。  相似文献   
3.
孕产妇和围生儿死亡率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文化和医疗保健水平的重要标志[1].我国孕产妇死亡原因主要包括产科出血、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羊水栓塞、妊娠合并心脏病和产褥感染,其中产科出血是城市和农村孕产妇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可见,规范院前急救管理制度,加强院前救护能力,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和抗休克治疗对有效提高孕产妇的抢救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急危重症孕产妇是指从妊娠开始到产后42d发生了严重威胁孕产妇和围生儿生命的急危重症的产妇,由于危重患者的病情严重,可能随时发生变化,所以医务人员必须在短时间内对其进行积极的抢救与治疗[2].为探讨急危重症孕产妇的监测与护理对策,本研究对2008年lO月至2009年lO月我院妇产科收治的56例急危重症孕产妇临床资料和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抚触对婴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仁妃 《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5(10):1318-1319,1322
目的:观察抚触对婴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200例婴儿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观察组采用国际标准按摩方法于生后24 h进行抚触,每天2次,每次15~20 min。对照组采用新生儿常规护理,比较两组出生10、42 d时体重、24 h摄入奶量、身长及哭泣、睡眠时间。结果:两组婴儿出生10 d时体重、24 h摄入奶量、身长、哭闹时间及睡眠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42 d时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体重、身长、摄入奶量明显增加(P〈0.05),睡眠时间延长,哭闹时间缩短(P〈0.05)。结论:抚触可促进婴儿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5.
6.
郭仁妃 《山东医药》2011,51(21):55-55
羊水栓塞是一种罕见且十分凶险的产科并发症,其病死率无论在国内或国外均在70%~80%,是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2005年6月~2010年12月,在分娩过程中我院共发生羊水栓塞5例。现将其抢救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初产妇产后阴道收缩力及性生活的影响,为正确选择分娩方式提供参考。方法将99例足月初产妇根据分娩方式分为自然分娩组(42例)、会阴侧切组(36例)、剖宫产组(21例),于产后42d和产后3个月分别测量阴道收缩力,了解性生活恢复时间及有无疼痛感、尿失禁等症状。结果三组产后不同时间阴道收缩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产后42d及3个月自然分娩组与剖宫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自然分娩组与会阴侧切组、会阴侧切组与剖宫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产后时间的延长,产后3个月各组的阴道收缩力均显著增加(均P0.01);三组产后恢复性生活时间和性生活疼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均未出现产后尿失禁。结论三种分娩方式的阴道收缩力会随着产后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强,剖宫产组优于自然分娩组;对性生活影响的差异性不大。应限制会阴侧切的应用,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倡导自然分娩,以切实保护产妇健康。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比较手膝俯卧位分娩与平卧位分娩在采用等待娩肩的措施时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共有621例产妇进入临床研究,其中手膝卧位组364例,平卧位组257例,两组均采用等待至少1次宫缩娩肩助产方式。比较两组的肩难产发生率、产程时间、产后出血、新生儿评分、头-肩时间等指标。结果产妇分娩的头-肩时间为5~480 s,平均(53.6±40.1)s;头-肩时间≤60 s 与>60s 比较,新生儿窒息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头-肩时间≤120 s 与>120 s 比较,新生儿窒息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膝俯卧位组与平卧位组的头-肩时间分别为(60.1±46.8)s 和(44.5±25.6)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膝俯卧位与平卧位的肩难产发生率分别为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分别为1.4%,1.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手膝俯卧位分娩和等待至少一次宫缩自然娩肩,减少肩难产发生率,不增加新生儿窒息率,是安全可行的助产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医护人员医疗锐器损伤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仁妃 《海南医学》2010,21(13):138-139
目的了解医护人员在医护活动中发生锐器损伤情况,分析原因,探讨预防对策。方法对我院439名医生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统计一年中医护人员锐器伤的发生次数、主要致伤物、不同专业人员锐器伤发生率。结果医护人员在医护活动中锐器伤发生率为70.77%,医生、护士锐器伤发生率分别为61.54%、77.34%,儿科、妇产科、门诊护士发生锐器伤率分别为89.47%、72.27%、80.76%,针刺伤、玻璃伤、刀伤及其他锐器伤的发生率分别为55.41%、30.95%、7.36%、6.28%。结论临床医护人员发生锐器伤的机率较高,不同职业、不同专业存在统计学意义,应提高医护人员安全防范意识,熟练规范操作,减少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避免或尽量减少医护活动中锐器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