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60年代初,Holter采用长时间心电监测以诊断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称之为Holter监测方法.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及计算机科学的进步和飞速发展,Holter监测方法已成为心血管疾病诊断领域中不可缺少的辅助诊断检查.Holter监测技术是以人机对话形式共同完成的.良好的操作方法及一次性电极的应用,是确保Holter监测质量最关键的环节.因此,在进行医学电子诊断或研究时,每位心电学工作人员都应该了解医用电极在监测中的机理,方能保证记录效果.为了测量生物体内的电位(或电流)变化,电子仪器与生物机体之间必须通过适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J波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心电图有 J波的急性心肌梗死 ( AMI)患者的临床情况。方法 选择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10 2例 ,心电图有 J波者 5 0例为研究组 ,心电图无 J波者 5 2例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临床情况。结果 心电图有 J波组比心电图无 J波组发生胸闷 ( 3 0 /5 0∶ 2 0 /5 2 ,P<0 .0 5 )、前壁心肌梗死 ( 2 8/5 0∶ 18/5 2 ,P<0 .0 5 )、合并糖尿病 ( 14/5 0∶ 4/5 2 ,P<0 .0 5 )、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生舒张功能减低 ( 2 4/5 0∶ 14/5 2 ,P<0 .0 5 )、心电图检查发现室性心动过速 ( 11/5 0∶ 1/5 1,P<0 .0 5 )者多。结论 心电图有 J波者比心电图无 J波者临床情况差 ,易于发生严重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3.
<正>晕厥是指一过性全脑血液低灌注导致的短暂意识丧失,特点为发生迅速、一过性、自限性并能够完全恢复[1]。不明原因晕厥(UPS)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综合征,不仅见于门诊患者,也是急诊常见的病症之一,约占急诊患者中的0.9%~1.7%,住院患者的1%~3%[2]。晕厥对人体伤害较大,常因摔倒而致脑出血、硬膜下血肿、各种外伤及骨折等。明确晕厥的病因对其治疗和预防都十分重要。最常见的原因为血管迷走性  相似文献   
4.
<正>冠心病患者容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导致心脏性猝死,从而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健康。对有可能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冠心病患者做出及时准确的预测评估对于心脏性猝死的预防极为重要。近年来,无创性指标Tp-Te间期和缺血性J波对于预测冠心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已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旨在探讨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术后Tp-Te间期和缺血性J波的变化及临床意义。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并行PCI术的116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男性84例,女性32例,年龄3788岁,平均(60±11)岁。根据病情分为不稳定性心绞痛组75例,其中合并高血压28例,糖尿病8例,糖尿病和高血压11例;急性心  相似文献   
5.
<正> 患者男性,47岁。因阵发性头晕,胸闷、心悸半年、加重一天而入院。临床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电图检查示Ⅰ导联P—P间距不匀齐(1.84~2.16秒),为窦性心动过缓伴不齐,频率平均为30次/分。QRS波形态正常,R--R绝对规则,第2个QRS波前有窦性P波,且P--R达0.28秒,但未打乱R波  相似文献   
6.
心肌梗塞患者和正常人24小时QT变异度昼夜节律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心肌梗塞患者和正常人24小时QT变异度(QTv)的差异,提出一个新的观测指标。方法 对76例心肌梗塞患者和62倒正常人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分析,计算机辅助测定24小时动态心电图记录样本的QT间期。人工编辑QRS—T波群模板,288个模板代表每5分钟形态相同QT间期平均值。计算QT间期变异度观察昼夜变化规律。结果 心肌梗塞患者24小时平均QTv(26±10ms)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37±12ms,P<0.01);正常人QTv昼夜变化显著.白天高峰值9~10时明显高于夜间低谷值2~3时(25±11对13±7ms.P<0.001),而心肌梗塞患者QTv昼夜变化差异无显著性(19±11对14=6ms,P>0.05)。结论全天QTv正常人高于心肌梗塞患者。正常人QTv有明显昼夜变化节律,而心肌梗塞患者变化不明显,心肌梗塞患者在动态心电图测定QTv方面与正常人的差异可能提示是预后不良的一个有用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7.
8.
变时性功能对冠心病诊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冠心病(CHD)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积极预防、早期发现和治疗冠状动脉疾病是医学领域的重大课题,冠心病的诊治技术是当前临床医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活动平板运动试验检查方便、价格较低、可重复性强、患者接受度高且为无创性,使其成为初筛冠心病最常用的方法。目前仅用ST段改变做为CHD的诊断指标,但因其灵敏度较低且ST下降的预测性不高,使应用受到限制。国际上新近发现:运动试验中心率即变时性功能(chronotropic action)改变可作为冠心病的诊断指标。变时陛功能是指在正常情况,人体在运动或在各种生理及病理因素作用下,心率随着机体代谢需要的增加而适量增加的功能。变时性不良(chronotropic incompetence,CI)是指心率无法满足代谢增加的需要而随之增加的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塞后患者对平板运动试验和动态心电图检出心律失常的比较观察山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030001)杨钦丁,郭五一太原市商业职工医院尚自敏据报道[1]急性心肌梗塞(AMI)后,幸存者中一年内有10~20%猝死,5%再梗,25%左右出现心绞痛。因此...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 60年代初 ,Holter采用长时间心电监测以诊断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 ,称之为 Holter监测方法。近年来 ,随着电子技术及计算机科学的进步和飞速发展 ,Holter监测方法已成为心血管疾病诊断领域中不可缺少的辅助诊断检查。Holter监测技术是以人机对话形式共同完成的。良好的操作方法及一次性电极的应用 ,是确保 Holter监测质量最关键的环节。因此 ,在进行医学电子诊断或研究时 ,每位心电学工作人员都应了解医用电极在监测中的机制 ,方能保证记录效果。为了测量生物体内的电位 (或电流 )变化 ,电子仪器与生物机体之间必须通过适当的传感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