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考察大学生攻击情绪与认知在无聊倾向与攻击行为间的中介作用,为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干预提供实证依据.方法 方便抽取河北省4所高校大学生共935名,采用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攻击性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生主要攻击行为为言语攻击.男生的愤怒情绪和身体攻击水平高于女生(t值分别为2.912,3.862,P值均<0.05);大一学生的身体攻击水平高于大四学生(t=2.558,P=0.026).无聊倾向与攻击性各维度呈正相关;无聊倾向不仅能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攻击行为,还可通过攻击情绪与认知对攻击行为有间接影响,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分别为0.20,0.21,中介模型拟合指数x2/df=3.52,RMSEA=0.07,CFI=0.90,TLI=0.91,AIC=31 521.36,BIC=31 864.48.结论 大学生无聊倾向与攻击行为、攻击情绪与认知各维度存在统计学关联,且攻击情绪与认知在无聊倾向预测攻击行为中起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河北省某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现况,为科学规划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依据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自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调查表》,对该市420所中小学,1 810名心理健康教师开展普查。结果 在基础设施建设、心理咨询服务上高中优于小学、初中学校;在心理健康课程开设上,小学优于其他学段学校;在科普宣传工作上,市区学校优于其他区域学校;在师资构成上,专职教师的比例为7.40%(134/1 810),其中第一专业为心理学的比例为30.77%(78/1 810);女性99名,男性35名;20~30岁的专职教师58名,占比10.05%(58/577);以3年以下工作年限教师54名,占比5.60%(54/965)。结论 该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和城乡均衡化发展,建议配齐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开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大中小学和乡村心理健康教育财政经费投入。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帕利哌酮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运用大鼠在体单向灌流技术考察帕利哌酮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灌流液中帕利哌酮的含量;从药物质量浓度、吸收部位、灌流速度、介质pH值4个方面对帕利哌酮的各肠段吸收特性进行考察;利用重量法计算动力学参数。结果:药物的吸收在质量浓度较高时(10.0~20.0μg.mL-1)具有自身抑制现象。灌流速度和介质pH值在考察范围内对药物肠吸收影响显著。考察范围内的药物吸收部位对吸收速率无显著影响。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Ka值分别为(6.58±2.35),(7.03±3.33),(7.13±2.77),(3.77±3.42)h-1。结论:帕利哌酮在整个肠道均有吸收,初步推断帕利哌酮在大鼠肠道的吸收机制为主动转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萨提亚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无聊倾向的干预效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实证支持和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某本科院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自愿报名参加的96名大学生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48人)和对照组(48人)。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实验组给予每周1次,每次7小时,共8次的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的团体辅导。干预前后对两组被试采用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Boredom Proneness Questionnaire,BPQ)进行测评。结果:(1)经过团体辅导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BPQ中的孤独感、自控力、紧张感及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t=-6.204,-2.820,-3.693,-3.383;P0.05);(2)干预前后,实验组在BPQ中的单调性、孤独感、自控力、紧张感及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t=2.128,2.156,2.637,2.446,3.316;P0.05);对照组在BPQ中单调性、孤独感、自控力、创造力、紧张感、约束性及总分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以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为指导的团体心理辅导能降低大学生的无聊情绪体验,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考察中学生无聊倾向、自我控制、手机成瘾之间的关系,为控制中学生手机成瘾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中文无聊倾向量表、自我控制量表和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对分层随机抽取的河北省承德市913名中学生进行测试.结果 中学生无聊倾向存在年级差异(F=13.16,P<0.01),初三及高中学生无聊倾向得分高于初一、初二学生,高三学生高于初三学生;中学生手机成瘾的检出率为22.56%,存在年级差异(F=8.85,P<0.01),表现为初三、高二学生得分高于初二学生,高三学生得分高于初一、初二和高一学生;无聊倾向与手机成瘾呈正相关,自我控制与无聊倾向、手机成瘾均呈负相关;自我控制在无聊倾向预测手机成瘾间起部分中介作用(x2/df=4.09,CFI=0.91,TLI=0.92,RMSEA=0.05,SRMR=0.04,AIC=27 368.52,BIC=27 743.12).结论 无聊倾向既可直接又可间接通过自我控制对中学生手机成瘾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