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7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艾滋病17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17例艾滋病患儿的临床分析,初步了解儿童艾滋病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及传播途径。方法回顾分析1999-01—2006-05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17例艾滋病患儿的临床资料。17例患儿均经免疫层析法及酶联免疫(ELISA)双抗原夹心法筛查及蛋白印记法确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阳性,确诊儿童艾滋病。结果17例患儿年龄8个月至11岁,平均7·8岁,其中男13例,女4例。籍贯为12例来自于河南,2例来自山西,1例来自甘肃,1例来自山东,1例来自四川。病程最短20d,最长2年。14例出现间断发热,11例有咳嗽,其中2例有咯血,8例出现腹泻。12例有明显消瘦,体重低于同龄正常儿童2个标准差,3例表现为皮肤反复瘀点、瘀斑,6例患儿肝脏肿大,7例白细胞降低,肝功能异常9例,15例CD4+T淋巴细胞明显下降,平均13%,胸片提示8例有肺部异常表现,其中1例为肺部结核,1例为支气管扩张,1例疑为机会性感染,其余为肺内非特异性炎症,腹部B超提示6例肝脏肿大。6例合并肺部感染,2例败血症,1例结核,1例支气管扩张,2例鹅口疮,1例灰指甲,1例真菌性肠炎,1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17例患儿中12例有输新鲜血、血浆及血液制品史,2例患儿母亲HIV抗体阳性,3例无输血及血制品史,父母HIV抗体未查。结论儿童艾滋病常以发热伴反复咳嗽或发热伴迁延性腹泻为就诊表现;真菌感染可能是儿童艾滋病主要并发症;儿童艾滋病早期可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儿童艾滋病发病的地域性与成人艾滋病一致;血源性传播仍然是我国儿童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2.
背景:近年来儿童卒中的发病率显著增长,其中动脉缺血性卒中比例居多,儿童缺血性卒中的病因与成人不同,早期识别、及时对因治疗,能显著降低致残率。 目的:分析儿童动脉缺血性卒中的常见病因、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治疗及预后,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设计:病例系列报告。 方法:对2017年4月至2019年7月在北京天坛医院儿科及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就诊的动脉缺血性卒中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主要结局指标:儿童动脉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和临床表现。 结果:50例患儿纳入本文分析,男29例,女21例。发病年龄9个月至17岁,平均年龄(8.8±3.9)岁,7~10岁21例(42%)。病因包括烟雾病39例(78%),感染5例(10%),头部外伤3例(6%),血管炎、心脏病和未找到明确病因各1例(2%)。卒中发作时47例(94%)表现为肢体瘫痪,感觉减退或麻木、语言障碍各9例(18%),其他表现包括中枢性面瘫、意识障碍、癫等。神经影像学检查提示梗死灶位于多发脑叶19例(38%)、基底节区15例(30%)、单发脑叶10例(20%),脑干1例(2%),多发病灶(基底节、脑叶、小脑及脑干)5例(10%)。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提示前循环受累34例,其中23例(67.6%)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 结论:学龄期是儿童动脉缺血性卒中发病高峰,肢体瘫痪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烟雾病和感染是主要病因,前循环受累较后循环多见,其中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缺血梗死最常见。  相似文献   
3.
实际工作中发现采集手足口病(HFMD)患儿的咽拭子、疱疹液等标本进行肠道病毒检测,结果存在不一致的现象,且患儿家长对咽拭子采集的依从率要远高于疱疹液采集,故有必要对两种标本采集方法进行比较,以指导实际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IgM、IgG、IgA、T细胞亚群、炎症因子水平,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19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支原体肺炎患儿为观察对象,同时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观察2组研究对象以及不同病情程度的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IgM、IgG、IgA、T细胞亚群、炎症因子水平的差异。结果 支原体肺炎患儿IgA、CD3+T细胞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CD4+T细胞、CD8+T细胞、IL-6、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C-reactiveprotein,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的IgM、IgG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重症组患儿IgA、CD3+T细胞水平低于轻症组,CD4+T细胞、CD8+T细胞、IL-6、hs-CRP水平均高于轻症组(P均<0.05),2组的IgM、IgG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支原体肺炎患儿IgA、CD3+T细胞水平较低,CD4+T细胞、CD8+T细胞、IL-6、hs-CRP水平较高,且与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羚羊角胶囊佐治儿童难治性癫痫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0月北京天坛医院收治的88例难治性癫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44)与研究组(n=44),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羚羊角胶囊佐治,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水平[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患儿自控能力(主观控制能力、产生控制能力因素、自控能力总积分)、认知能力(注意与集中、抽象思维、记忆力、视空间与执行能力、计算与定向力、语言、命名),统计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2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癫痫发作频率。结果治疗后,2组IgA、IgG水平明显升高(P均<0.05),IgM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研究组IgA、IgG水平上升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均<0.05),2组IgM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主观控制能力评分、产生控制能力因素评分、自控能力总积分均明显升高(P均<0.05),研究组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注意与集中、记忆力、视空间与执行能力、计算与定向力各项评分明显升高(P均<0.05),抽象思维、语言、命名评分无明显变化(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注意与集中、记忆力、视空间与执行能力、计算与定向力各项评分更高(P<均0.05),抽象思维、语言、命名评分差异不明显(P均>0.05);治疗过程中,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随访3个月、6个月,2组癫痫发作频率依次明显降低(P均<0.05),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羚羊角胶囊佐治儿童难治性癫痫能够明显改善患儿免疫球蛋白水平,提高患儿自控能力与认知能力,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且可降低癫痫发作频率。  相似文献   
6.
7.
目的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优势,提升儿童专科门诊医疗质量和医生工作效率.方法结合儿童专科门诊业务和病历特点,运用自主研发优势,建设儿童专科门诊电子病历系统.结果儿童专科门诊电子病历系统有效提升了门诊医疗质量,提高了医生工作效率.结论充分考虑临床业务特点的信息系统可以更好地服务医疗.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深入践行公立医院改革,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为出发点,加强内部调配、依托医联体(儿科)开展工作,保障儿科医疗服务能力,多项改革举措取得了一定成效。随着两孩政策的全面实施带来的新生儿数量增长,北京儿童医院必将面临更大压力,在医护人员明显不足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值得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b型流行性感冒嗜血杆菌疾病在亚洲的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0年前 ,b型流行性感冒 (流感 )嗜血杆菌 (Hib)对美国儿童造成的威胁很大 ,是Hib结合疫苗改变了这种状况[1] 。这种疫苗之所以未在亚洲应用 ,障碍之一就是认为b型流感嗜血杆菌疾病在亚洲不常见 ,这只能用流感嗜血杆菌 (Hi)脑脊液培养多为阴性来解释。在澳大利亚 ,Hib疾病在中国和越南裔人群中并不常见[2 ] 。在加利福尼亚居住的西班牙裔儿童感染Hib疾病的危险稍低于高加索人和黑人 ,而亚洲裔儿童的感染率更是明显降低。然而 ,在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越南难民营中 ,在英国的孟加拉人、印度人及巴基斯坦人中 ,Hib疾病发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帕拉米韦在治疗儿童甲型流感病毒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将2016年6月至2017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确诊甲型流感患儿共300例,采用前瞻性研究,分为帕拉米韦治疗组(150例)和奥司他韦治疗组(150例)。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发热缓解时间、症状缓解时间及不良反应。 结果帕拉米韦治疗组和奥司他韦治疗组患儿中位症状缓解时间分别为27.9 h和42.7 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8.325、P < 0.001);两组患儿中位发热缓解时间分别为17.8 h和22.3 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9.365、P < 0.001)。两组病例均无并发症发生。帕拉米韦治疗组和奥司他韦治疗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0%和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1.349、P= 0.246)。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均未经特殊处理自行缓解消退。 结论帕拉米韦治疗儿童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可快速有效缓解症状、缩短发热持续时间,安全性及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