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9篇
药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新强  谢怀林 《医学文选》2002,21(4):477-477
眶内肿瘤由于其位置深 ,周围毗邻解剖结构复杂 ,一直是眼科及神经外科医师手术较棘手的区域 [1]。近年来 ,我们采用改良眶额开颅入路切除眶尖部病灶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男 4例 ,女 3例 ,年龄 32~ 46岁 ,平均 35岁。突眼 7例 ,视力下降 4例 ,复视 3例 ,结膜充血 5例 ,视野缺损 2例。肿块大小为 2 .5~3.5 cm,均位于内后方 ,左眼 3例 ,右眼 4例。CT表现囊性 1例 ,实质性 3例 ,混合性 3例 ,增强明显 5例 ,不明显 2例 ,边界清楚 6例 ,欠清 1例 ;超声波检查 :囊性 1例 ,实质性 5例 ,混合性 1例 ;病检 :海…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Graves病患者的泪膜功能。方法前瞻性研究78例Graves病患者(病例组),对照组为4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进行泪膜破裂时间测定(T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角膜荧光素染色和眼部干涩、不适症状询问。结果病例组TBUT和SI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BUT〈10S和自觉有眼干涩症状以及角膜荧光素染色阳性的比率,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Graves病患者发生泪膜功能异常的比率高于健康体检者,是发生干眼症的易患人群。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间接眼底镜光凝和冷凝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65例165眼.手术方法为间接眼底镜光凝或冷凝联合巩膜扣带术.两组病例中采用间接眼底镜激光光凝封闭裂孔94眼,冷凝71眼.所有病例随访6~36个月,平均24个月.结果 两种术式视网膜复位成功率光凝组100%,冷凝组98.6%,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周视力提高光凝组82只眼(87.2%),冷凝组53眼(74.6%),差异无显著性(P>0.05).冷凝组术后1周内玻璃体色素颗粒及玻璃体混浊较术前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光凝能达到与冷凝封闭视网膜裂孔同样的效果,且术后视网膜、玻璃体反应较轻.  相似文献   
4.
王善洁  杨帆  谢怀林 《华夏医学》2005,18(3):454-455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是指完全矫正屈光不正后,斜视度减少,但不能完全消失.视远、视近仍均有内斜者。其病因部分为调节性,另一部分为非调节性,残留的内斜必须手术才能矫正。现将我院1999~2004年的30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手术治疗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先天性上睑下垂是一种常见病,手术矫正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对于重度上睑下垂传统的提上睑肌缩短术式易矫正不足,近年来我们采用提上睑肌缩短加上横韧带徒前的方法治疗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15例(20眼),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眶内肿瘤由于其位置深,周围毗邻解剖结构复杂,一直是眼科及神经外科医师手术较棘手的区域[1].近年来,我们采用改良眶额开颅入路切除眶尖部病灶,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观察药物治疗与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治疗残余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对17例(17眼)残余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参考患者个人意愿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曲伏前列素滴眼液治疗;B组采用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后1d、1周、1个月、3个月眼压情况。结果:术后所有患者的眼压均有明显下降。结论:应用药物治疗与激光治疗残余性开角型青光眼短期内均能达到理想效果,且药物治疗组效果优于激光治疗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巩膜外环扎术和巩膜外环扎联合巩膜外加压术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患者眼球结构和眼压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4-05/2017-05在我院住院行手术治疗的RRD患者240例240眼,其中接受巩膜外环扎术100眼(巩膜外环扎术组),接受巩膜外环扎联合巩膜外加压术140眼(联合组)。术前、术后2、4、12wk,检测眼压、角膜厚度、角膜水平和垂直曲率、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睫状体厚度及小梁虹膜夹角度数。

结果:术后12wk,两组患者240眼均获得解剖复位。术后2wk,两组眼压、角膜厚度、角膜水平和垂直曲率、晶状体厚度、睫状体厚度均较术前显著增加,前房深度及小梁虹膜夹角度数均较术前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改善,且术后2wk联合组视力明显优于巩膜外环扎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巩膜外环扎术和巩膜外环扎联合巩膜外加压术对角膜、前房、房角、晶状体厚度及小梁虹膜夹角度数在早期均有显著影响,巩膜外环扎联合巩膜外加压术对眼压的影响时间长,应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9.
谢怀林 《广西医学》1998,20(3):457-458
间接眼底镜直视下冷凝治疗视网膜脱离38例39眼效果观察广西区南溪山医院谢怀林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神经上皮与色素上皮的分离,临床上以手术治疗为主。笔者采用双目间接眼底镜直视下冷凝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38例39眼,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改良经颅开眶入路摘除眶尖肿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眶尖、视神经管或颅眶沟通肿瘤手术,先经神经外科作经额部的四边形额肌骨瓣,然后沿前颅窝底整块取下眶顶骨板或分两块眶顶骨板,切开骨膜进入眶内,由眼科医师完成眶内肿瘤切除,再由神经外科医师继续处理有颅眶沟通者的颅内部分并关闭切口。结果23例中有20例完整摘除肿瘤,3例部分摘除。术后视力无下降,术前19例视力下降者,术后14例有提高。眼球突出度平均降低2.0mm;眼球轻度下陷1例;术后发热1例。无1例发生与开颅有关的并发症。结论眼科与神经外科联合行改良经颅开眶入路眶尖肿瘤摘除术,能够最大限度的暴露眶尖肿瘤,达到完整摘除肿瘤的目的,有利于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