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分析脑灰质异位(HGM)的CT及MRI表现,加深对本病的认识,减少漏诊及误诊的分生。方法:搜集我院经临床、CT和/或MRI证实的HGM17例,CT检查9例,MRI检合5例,CT MRI检查3例,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17例中,单侧12例(左侧8例,右侧4例),其中室管膜下结节型3例,混合型桥带型5例,非室管膜下结节型4例。非室管膜下结节型均为单发,额顶叶、颞顶叶、顶枕叶及半卵圆中心各1例:双侧5例,室管膜下结节型2例,其中1例合并胼胝体发育不全;室管膜下弥漫型2例,其中1例合并四叠体池及枕大池蛛网膜囊肿;非室管膜下弥漫性1例。上述病灶位于脑白质内、侧脑室室管膜下或两省均有,呈结节、团块或条带状,在CT及MRI各序列上均与脑灰质密度或信号相同。结论:HGM在CT及MRI上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因MRI为多参数成像,在对不典型及小HGM的检出优于CT。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肠系膜脂膜炎的CT表现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搜集肠系膜脂膜炎5例,其中2例合并恶性肿瘤手术病理证实,3例以不规则腹痛就诊。5例均行CT平扫,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特点。结果4例位于小肠系膜,1例位于乙状结肠系膜。CT表现为局部肠系膜密度雾样增高,但低于软组织。肠系膜血管被包埋呈“脂肪环征”,周围肠管受压推移形成“肿瘤样假包膜”。结论肠系膜脂膜炎CT表现具有特征性,CT检查可明确诊断,减少外科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聚发性肺型并殖吸虫病的早期CT表现特征。方法搜集两起9例由聚餐生食石蟹引发的肺型并殖吸虫病,均经实验室及临床证实,其中8例在我院就诊,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 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胸腔积液,7例表现为肺内浸润性病变,随机分布于胸膜下,部分伴有月晕征,其中1例灶中可见特征性CT表现"隧道征",2例伴发支气管周围炎。结论 CT检查如发现随机分布的胸膜下肺内浸润性病变或"隧道征",合并胸腔积液,结合生食石蟹等河鲜史,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升高,可提示并殖吸虫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RI对婴幼儿手足口病合并脑脊髓炎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临床诊断为手足口病合并脑脊髓炎患儿的头颅及颈髓MRI检查资料,分析其MRI表现特点。结果:10例中8例累及脑干(80%),其中脑桥被盖5例,延髓4例,中脑2例;累及小脑齿状核4例,颈髓2例(分别为C2~C4,C4~C7水平),小脑半球、半卵圆中心及侧脑室后角旁白质各1例;病变在T1WI上为稍低或低信号,T2WI上为稍高或高信号,FLAIR上为稍高或高信号,DWI上为等或稍高信号。结论:婴幼儿手足口病合并脑脊髓炎常累及脑桥被盖、延髓及小脑齿状核,MRI是手足口病合并脑脊髓炎早期诊断及随访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脏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PEComa)患者的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在浙江省乐清市人民医院、温州市人民医院和永嘉县人民医院经手术后病理确诊为肝脏恶性PEComa的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性2例, 女性7例, 年龄47(43, 56)岁。记录患者的CT表现, 观察肿瘤大小、形态、界限、密度及增强后强化等情况。结果 CT平扫结果显示9例肿瘤患者均为单发病灶, 其中位于右肝5例, 左肝3例, 尾叶1例;中位肿瘤最大径为5.7 cm, 范围3.3~16.0 cm。9例患者中:肿瘤形状呈圆形3例, 类圆形4例, 不规则形2例;界限清楚8例, 不清楚1例;密度不均匀、低于肝脏9例;肿瘤有假包膜4例, 瘤内含脂肪组织1例, 坏死囊变6例。CT增强扫描结果显示9例患者于动脉期中度强化2例, 显著强化7例;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均明显下降, 呈"快进快出"表现4例;门静脉期及延迟期仍持续强化, 呈"快进慢出"表现4例;增强于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均未见强化, 病灶内见条状强化血管影1例;病灶周边可见明显增粗血管影5例。结论 PEComa的CT...  相似文献   
6.
小儿神经母细胞瘤硬脑膜外转移的CT诊断(附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小儿神经母细胞瘤(NBT)硬脑膜外转移的CT表现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经活检病理或临床、影像学及尿香草扁桃酸(VMA)检查证实为NBT的CT表现特点,均行头颅平扫,其中1例行MRI平扫,2例加胸部CT扫描。结果:肿块位于内板下,常双侧多处发生,以稍高密度为主,部分呈等密度,局限时呈梭形,较广时呈新月形,邻近骨质呈花边状破坏,侵入皮下可形成软组织肿块。2例肿块向眶内扩展,蝶骨小翼及眼眶外壁破坏,眼球向外突出。结论:NBT硬脑膜外转移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检查可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SCT低剂量扫描在小儿漏斗胸Nuss术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漏斗胸并Nuss手术患者73例,其中30例术前先行胸部CT常规剂量扫描后,对漏斗胸测量层面加作低剂量扫描,比较两种扫描方式图像质量及有效剂量差异。其余43例及Nuss术后56例只行胸部CT低剂量扫描。分析Haller指数与心脏旋转角的相关性,比较Nuss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MSCT低剂量扫描接受的辐射剂量较常规剂量扫描明显减低,ED降低至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Haller指数与心脏旋转角呈正相关(r=0.824,P<0.01)。术后Haller指数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小儿漏斗胸MSCT低剂量扫描在保障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明显减低辐射剂量同时,能有效评价漏斗胸胸廓的畸形及心脏受压旋转程度,为手术方式的制定及术后疗效的观察提供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及MRI检查在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诊断价值,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搜集经临床病理及随访证实的恶性滋养细胞肿瘤24例,其中侵蚀性葡萄胎21例,绒毛膜癌3例。年龄21—52岁,平均37.3岁。回顾性分析其超声及MRI表现特点。结果:24例中,超声均显示子宫不同程度增大,内膜毛糙及不规则增厚21例;侵犯肌层,回声不均匀15例;宫腔内呈“蜂窝征”或“雪花征”回声14例,宫旁侵犯2例。MIU亦均显示子宫不同程度增大;21例内膜完整性破坏,肌层不规则增厚;官腔内信号较混杂,在T2WI及STIR序列呈高、低混杂的“蜂窝征”或“葡萄串征”,未侵犯肌层3例;宫旁侵犯而显示盆腔内肿块形成5例;5例动态增强后部分病灶早期强化。结论:超声、临床表现及血HCG三者结合可明确诊断;MRI有利观察肌层、宫旁侵犯,可为手术提供清晰的解剖图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