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利华  张玲  郑吉善  许会卿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10):1059-1059,1061
目的了解宁波地区流行的肠道病毒71型(EV71)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把握重症患儿的抢救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EV71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30例手足口病患儿大便肠道病毒检测EV71均阳性,其中96.67%(29/30)为5岁以下患儿。临床均以口腔黏膜疹、手足皮疹、发热为首要症状。其中66.67%(20/30)伴有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四肢抖动、惊跳、嗜睡、呕吐,严重者表现为抽搐、偏瘫、昏迷。所有患儿经及时,早期治疗,均获痊愈,对于有明显神经系统症状者早期应用人血静脉丙种球蛋白、甲基强的松龙、甘露醇等疗效显著。结论宁波地区流行的EV71手足口病临床特点除发热、皮疹外,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对重症的抢救建议早期气管插管、降颅压、应用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米力农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前研究表明哮喘是T辅助细胞(Th)1型免疫反应异常增强,而Th2型免疫反应异常减弱的免疫失衡性疾病,伴随一系列的细胞因子的产生异常及气道内变态反应性炎症的发生。以细胞因子为研究靶点很可能为哮喘的诊断、治疗带来新的生机。白细胞介素(IL)-18是近来发现的一种崭新的细胞因子,大多数研究认为它能降低气道高反应性,对哮喘气道炎症中的嗜酸性粒细胞也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然而,最近也有动物实验表明IL-18有更为多向性的复杂作用,其在哮喘中的具体作用仍有争议,现将近年来IL-18在哮喘中作用和地位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4.
目的研究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与慢性鼻窦炎及腺样体肥大的相关性,探讨肺炎支原体在儿童慢性鼻窦炎和腺样体肥大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对2015年1月-2016年12月153例因慢性鼻窦炎及慢性鼻窦炎合并腺样体肥大的患儿血清学标本及鼻咽部抽吸物(NPA)进行肺炎支原体(MP)检测,分析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慢性鼻窦炎、腺样体肥大的关系。结果慢性鼻窦炎及慢性鼻窦炎合并腺样体肥大患儿肺炎支原体检出率均高于单纯慢性鼻窦炎患儿,腺样体重度增生儿童阳性率高于慢性鼻窦炎组及慢性鼻窦炎合并轻中度腺样体增生组儿童。结论肺炎支原体是儿童慢性鼻窦炎及腺样体肥大的重要病原体,其长期蓄积于鼻咽部可能与腺样体增生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中、重度儿童哮喘患者长期应用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治疗(SM/FP)的疗效。方法中、重度儿童哮喘患者13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2例)采用吸入SM/FP治疗;对照组(66例)采用吸入布地奈德治疗。观察治疗3、6个月后的临床疗效及肺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时治疗组与对照组患儿肺功能均有改善,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肺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长期吸入SM/FP能降低哮喘患儿气道高反应性,对治疗中重度儿童哮喘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对颈深部感染儿童诊断及脓肿形成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2016年12月56例颈深部感染儿童的临床资料,通过双抗夹心免疫荧光发光定量分析法、免疫比浊法分别检测和比较颈深部脓肿组与非脓肿组患者的血清PCT、CRP水平,通过ROC曲线分析,探讨PCT、CRP及联合诊断的参考意义。结果颈深部脓肿组患者入院时PCT与CRP水平明显高于非脓肿组(P<0.05);颈深部脓肿组PCT与CRP联合诊断的确定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最大,脓肿形成预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可信度最高。结论PCT与CRP在颈深部感染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特别是颈深部脓肿形成预测评估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低pH缓冲生理海水鼻腔喷雾器在治疗气传花粉所致儿童变应性鼻炎中的效果。方法将85例气传花粉所致变应性鼻炎患儿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45例,低pH缓冲生理海水喷雾器联合鼻用糖皮质激素)和对照组(40例,鼻用糖皮质激素)。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主观症状评分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周,联合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周,联合治疗组喷嚏、鼻塞、鼻痒、流涕评分及TNSS总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4周,联合治疗组鼻塞、鼻痒、流涕评分及TNSS总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pH缓冲生理海水鼻腔喷雾器作为儿童气传花粉变应性鼻炎的一种辅助治疗方法,联合鼻用糖皮质激素可有效缩短病程,改善早期症状,疗效确切,操作简便、安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川崎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其病因至今仍不十分清楚,国内外均有报道检出不同种类的病原体,如溶血性链球菌、支原体、衣原体、腺病毒以及Epstein—Barr(EB)病毒等。目前,有关感染与川崎病的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对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261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及病原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感染与川崎病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研究急性喘息儿童人博卡病毒(HBoV)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19例因急性喘息就诊的患儿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鼻咽部抽吸物(NPA)进行博卡病毒(HBoV)检测,阳性病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其DNA载量进行测定,并结合其临床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HboV感染患儿22例,总阳性率为10.05%,平均检出年龄为1岁7月,未见明显季节性及性别差异。HBoV感染重症喘息患儿(7.9×108拷贝/ml)与非重症喘息患儿(3.4×10~8拷贝/ml)HBoV的病毒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oV协同感染(4.5×10~8拷贝/ml)与独立感染(2.7×10~8拷贝/ml)患儿病毒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博卡病毒是小儿急性喘息性疾患的重要病原体,常年均可检出,HBoV可能不是小儿急性喘息的唯一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1岁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人博卡病毒(HBoV)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2009年11月-2010年12月453例因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1岁患儿鼻咽部抽吸物进行博卡病毒检测,阳性病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其DNA载量进行测定,并结合其临床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HBoV阳性检出35例,总阳性检测率为7.73%,平均年龄10.5月龄,季节性及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oV感染重症感染患儿(4.2×108拷贝/ml)与普通感染患儿(1.7×108拷贝/ml) HBoV的病毒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oV协同感染(6.5×106拷贝/ml)与独立感染(1.3×106拷贝/ml)患儿病毒载量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博卡病毒是<1岁患儿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常年均可见HBoV检出病例,其病毒载量与临床表现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博卡病毒不是<1岁患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惟一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