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3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小儿腹股沟斜疝是小儿普外科常见病之一,传统治疗方法为开放性疝囊高位结扎术,其复发率及并发症相对较多。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腹腔镜下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已经逐渐取代传统治疗方法,其具有切口小、损伤少、复发率低、恢复快等诸多优点。故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42例行腹腔镜下内环口缝扎术的复发性斜疝患儿资料,现总结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为2010年1月至2014年3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术前包皮外板目标切割标记定位在小儿包皮环扎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35例患者在麻醉前行包皮外板目标切割标记定位、在定位标记线的指引下完成包皮环扎术。观察手术时间、手术失血、术后疼痛、术后水肿、术后包皮形态等指标。结果135例患者均一次完成包皮环扎手术。手术时间4~10 min,平均(6.37±1.12)min,手术出血量0~3 ml,平均(1.13±0.48)ml,术后无继发性出血。套扎环脱落时间7~28 d,平均(16.87±4.32)d,均自行脱落。135例均一期愈合,切缘整齐,瘢痕平滑。结论术前包皮外板目标切割标记定位在小儿包皮环扎术中具有可操作性,有助于提高手术的精准切割。  相似文献   
3.
我院2001-2007年收治肠重复畸形患儿36例,其中在腹腔镜辅助下行肠重复畸形手术治疗12例。36例均治愈,术后恢复良好,发育正常,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患儿,女,2岁7个月.因腹胀、呕吐半个月于2007年4月入住我科.上消化道造影示十二指肠显著扩张,最大直径达8cm,扩展范围达空肠近端.考虑患儿十二指肠远端存在梗阻因素,遂决定剖腹探查.术中见十二指肠降部明显扩张,内有较多食物积存.Treitz韧带远端5cm空肠明显变细,考虑此处为梗阻部位.由于十二指肠全程显著扩张,决定行Ladd术,即松解Treitz韧带,游离结肠,顺时针旋转小肠,将全部小肠置于右侧腹,结肠置于左侧腹,十二指肠拉直,整个消化道处于旋转前状态.剖开狭窄断空肠,发现肠腔内存在一有孔隔膜,诊断为空肠有孔膜状闭锁.十二指肠内积存大量未消化的菠萝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小儿继发性肠套叠诊治经验.方法 对54例继发性肠套叠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发病特点,诊断难点,病理类型等,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 小儿继发性肠套叠临床症状不典型,术前诊断较困难.结论 小儿继发性肠套叠需提高早期诊断治疗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儿继发性肠套叠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继发性肠套叠的诊断和治疗的资料.结果:小儿继发性肠套叠主要病因为肠道的先天畸形、肿瘤或炎症,治疗效果良好.结论:小儿继发性肠套叠病例经B超及诊断性空气灌肠可明确诊断,但常需手术探查明确病理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阑尾炎穿孔术后切口感染患儿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CD14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20年12月杭州市儿童医院行腹腔镜术治疗术后切口感染阑尾炎穿孔患儿38例(感染组)和同期采取相同术式治疗术后无感染的阑尾炎穿孔患儿114例(无感染组)为研究对象,分析切口感染微生物特征,流式细胞法检测术前和术后1、3、5 d时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表面HLA-DR/CD14变化情况并分析对阑尾炎穿孔术后切口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 感染组患儿切口分泌物培养分离病原菌4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4株占69.39%,革兰阳性菌15株30.61%,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感染组患儿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长于无感染组(P<0.05);感染组患儿术后1 d、3 d和5 d PBMC表面HLA-DR/CD14水平均低于无感染组(P<0.05),两组患儿术后1 d、3 d和5 d PBMC表面HLA-DR/CD14水平均高于其术前(P<0.05);术后1 d、3 d和5 d PBMC表面HLA-DR/CD14...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