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6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3篇
  1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院从1982年3月~1999年12月共收治上消化道大出血12l例,出血前GI68例,GIF23例,出血后急GIF43例,ECT1例,动脉造影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十二指肠溃疡为多,占52%,余者为胃癌、食道静脉曲张、应激性溃疡,少数为球后溃疡和胆道出血。手术应针对病因治疗,反对盲目做下半胃切除术。提出术前应做GIF,明确出血部位才手术,GIF也可电灼止血。治疗贲门粘膜撕裂综合症、胆道出血应做肝叶切除或肝动脉结扎。本文指出术中详细探查出血部位后才决定手术方案是减少术后大出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神经外科手术夹闭与血管内介入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1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介入组(55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手术组(55例,行神经外科手术夹闭治疗),术后随访1~4个月,即时进行术后疗效评价,采用中国脑卒中量表(CSS)和日常生活能力(ADL)两项评分进行预后评价.结果 术后即时疗效:介入组显效40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0.9%,手术组分别为32例、10例、13例、76.4%,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6,P<0.05).术后随访,两组CSS和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9.12、8.05,均P<0.05);介入组较手术组降低更明显(t=7.35、5.67,均P<0.05).结论 行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可提高临床疗效和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小儿脑出血后大面积脑梗塞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小儿脑出血后并大面积脑梗塞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方法。方法:分析32例脑出血并大面积脑梗塞病人其临床表现、CT、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治愈3例,中残11例,重残8例,死亡、放弃治疗各5例。结论:小儿脑出血并大面积脑梗塞预后不良,存活病例多遗留永久性的脑功能障碍,适当的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多肽生长素在离体颅骨瓣原位修复颅骨缺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离体颅骨瓣二期原位修复颅骨缺损45例,共48例,随机分为二组,其中多孔离体颅骨瓣+骨多肽生长素(简称组I)26处,多孔离体颅骨瓣(简称组Ⅱ)22处,通过术后各阶段影像学检查,对术后并发症,骨瓣骨质吸收及骨再生情况对照研究1-2年。结果:骨瓣部位无松动感,外观完美,影像学检查示接合处对合良好,缝隙渐消失,可见骨痂形成,组I中骨瓣密度均正常,组Ⅱ中5处骨瓣可见中央部密度降低,有部分骨质吸收现象,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骨多肽生长素局部应用能防止骨瓣吸收,促进新骨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骨瓣减压术抢救恶性大脑中动脉梗塞(mMCAI)的手术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总结1998年1月至2006年1月我院进行大骨瓣减压术的27例mMCAI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分析手术时间、年龄及其他因素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死亡7例(7/27,26%),死亡和存活患者的平均年龄分别为61岁和52岁,手术距脑疝的时间中位数分别为16.5h和3.5b。存活患者3月BI(Barthel Index)评分:25~45(严重残疾)5例,50~70(中度残疾)9例,75~95(轻度残疾)6例。结论大骨瓣减压术治疗mMCAI是重要的救命措施,预后良好的多数为年轻、基础疾病少、手术较早的患者。  相似文献   
6.
硬膜外血肿术后顽固性脑水肿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阐明硬膜外血肿术后顽固性脑水肿的主要机制。方法 :监测硬膜外血肿新西兰大白兔的局部脑皮质血流量、游离 [Ca2 +]i、 [p H]i与脑含水量的动态变化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硬膜外血肿急性减压后 ,脑皮质先后经历了局部脑血流双期变化—急性超灌注和持续的低灌流。 [Ca2 +]i于压迫后明显升高 ;减压后短暂降低 ,继之缓渐增加 ,2 4h达到高峰。减压后 [Ca2 +]i与脑组织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v=38,r=0 .46 9,P<0 .0 1)。结论 :硬膜外血肿急性减压后脑组织存在再灌注损伤 ,这是术后发生顽固性脑水肿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多孔离体颅骨瓣+骨多肽原位修复颅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进一步完善离体颅骨瓣原位修复颅骨缺损。方法 采用离体颅骨瓣二期原位修复颅骨缺损 4 5例 ,共 4 8处 ,其中多孔离体颅骨瓣 +骨多肽生长素 (简称实验组 ) 2 6处 ,多孔离体颅骨瓣 (简称对照组 ) 2 2处 ,通过术后各阶段影像学检查 ,对术后并发症、骨瓣骨质吸收及骨再生情况对照研究 1~ 2年。结果 骨瓣部位无松动感 ,外观完美 ,实验组无并发症发生 ,对照组局部少量积液 1例、软组织感染 1例 ,P >0 .0 5 ,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 ;影像学检查示骨瓣成活 ,接合处对合良好 ,缝隙渐消失 ,可见骨痂形成 ,实验组骨瓣密度均正常 ,对照组中 5处骨瓣可见中央部密度降低 ,有部分骨质吸收现象 ,连续性较正 χ2 =4 .38,P <0 .0 5 ,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多孔离体颅骨瓣+骨多肽生长素原位修复颅骨缺损操作简单 ,创伤性小 ,外观完美 ,骨瓣存活 ,达到骨性愈合 ,符合解剖生理 ,是自体颅骨瓣原位修复较理想方法 ,适应于各阶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外源性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在诱导兔颅骨再生过程中对内源性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颅骨缺损模型,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缺损区颅骨膜内源性TGF-β1在rhBMP-2作用下的表达情况。结果术后早期实验组颅骨膜聚集的大量间充质细胞即开始表达TGF-β1,且随着间充质细胞的分化表达水平迅速提高,表达高峰出现在术后17,19d,术后7,15,21d实验组和对照组诱导区颅骨膜TGF-β1阳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诱导颅骨再生过程中,外源性rhBMP-2能诱导并增强内源性TGF-β1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病例报告 例一 患者男,72岁,因阵发性脐周腹绞痛3天伴头昏、出冷汗6小时于1996年4月2日入院。既往因冠心病、高血压多次住内科治疗。外科门诊拟诊“急性阑尾炎穿孔?”收入院。体检:急性病容,面色苍白,血压12/9kPa,心率120次/分,心律不整,心尖区可闻及收缩期杂音3/6级,腹稍胀、软,全腹轻压痛,反跳痛(+),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弱。化验检查:白细胞15×10~9/L,血红蛋白90g/L。经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样液体,决定手术探查。开腹后有血样液体溢出,共吸出1500毫升。肠系膜上动脉空肠一分支破裂,血肿嵌于破裂肠系膜动脉  相似文献   
10.
外伤后急性脑肿胀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外伤后大脑半球脑肿胀(Acute post-traumat-ic brain hemispheric swelling,HBS)手术治疗价值仍有争论。作者从1993年1月至1998年6月对48例HBS通过选择不同的手术时机,采用去大骨瓣扩大硬膜腔减张缝合颞肌下减压进行手术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HBS的诊断及分型参照Lobato等制订的标准。本组48例,男33例,女15例。年龄9~64岁之间,平均为31.4岁。致伤原因:车祸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