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13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成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80例成功进行PCI治疗的NSTE-ACS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PCI后即刻用替罗非班,92例)和对照组(PCI后即刻用0.9%氯化钠液,88例)。术前和术后36小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AC-1(血小板质膜表面变化的糖蛋白表位)、CD62p(血小板活化依赖性颗粒表面膜蛋白)数值;统计患者术后主要终点和次要终点事件,主要终点为术后1个月复合终点(死亡、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及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发生率;次要终点为术后6个月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同时统计术后出血事件并测定血小板数目。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比治疗前,实验组患者的PAC-1(17.63±2.50)vs.(8.13±4.30)、CD62p(1.92±0.21)vs.(0.81±0.15)水平在治疗后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术后1个月实验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3.2%)与对照组(2.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6个月实验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3.2%)明显低于对照组(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中无严重出血和中度出血发生,实验组5例(5.4%)轻微出血,对照组3例(3.4%)轻微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血小板数目治疗前后无差异,且与对照组相比亦无差异(P>0.05)。结论:对于NSTE-ACS患者,成功PCI后应用替罗非班可以降低血小板活化度,提高术后6个月的无终点事件生存率,且不会增加出血和血小板减少并发症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我院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成功救治1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现将该病例汇报如下,以供参考交流. 患者 男,43岁,因"左侧胸背部闷痛9h伴出冷汗"于2010年9月2日下午4时人院,既往体健,有吸烟史10余年,2包/d.入院时查体:体温36.7℃,脉搏142次/min,呼吸23次/min,血压70/50 mm Hg(1 mm Hg=0.133 kPa),动脉血氧饱和度0.79,神志清楚,呼吸急促,全身湿冷,端坐体位,平车推人病房,应答切题,查体合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胸腔积液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胸腔积液的一般规律。方法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30例的临床资料,选择6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胸腔积液患者,70例无胸腔积液的急性心肌梗死为对照,分析两种患者的临床特点、冠状动脉病变情况,以及治疗方法和预后等。结果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容易合并胸腔积液,与梗死面积有关,肌钙蛋白水平越高,发生胸腔积液的概率越大,利尿剂应用延迟也易发生胸腔积液。及时行胸腔引流、应用无创呼吸机及输注白蛋白可有效缓解呼吸困难,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死亡率。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中到大量胸腔积液并不少见,发病机制可能与梗死面积较大、利尿剂使用延迟等有关,及时发现并有效处理,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合并缺血性卒中史的冠心病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年间行PCI 1950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合并缺血性卒中与无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主要不良事件,对出现心源性死亡的患者进行回归分析。结果:1950例患者中,合并有缺血性卒中病史的患者234例。对比非缺血性卒中患者,前者的年龄更大、吸烟史患者更多、高血压患病率、糖尿病患病率和多支病变比例更高(均P0.05)。平均随访时间(61.0±40.5)个月,有缺血性卒中史患者的心源性死亡(9.0%vs 5.4%)、脑梗死(6.4%vs2.5%)及脑出血的发生率(2.1%vs 0.7%)较无缺血性卒中患者高(均P0.05)。患者发生心源性死亡的因素包括年龄、吸烟、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结论:合并有缺血性卒中史的冠心病患者心源性死亡、脑梗死和脑出血的发生率更高。诊断和治疗上要综合考虑患者年龄、吸烟史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等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肌钙蛋白(TnI)、脑钠肽(BNP)对急性肺栓塞危险分层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ICU及心内科确诊的急性肺栓塞患者32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7例.对所有患者进行危险分层,联合检测H-FABP、TnI和BNP,行血气分析、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根据不同危险分层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观察不同危险分层患者的H-FABP、TnI和BNP水平,以及患者的治疗情况,分析H-FABP、TnI和BNP对急性肺栓塞危险分层的评估价值.结果 随着急性肺栓塞危险分层的增加,H-FABP、TnI和BNP水平不断升高,高危组的数值分别为(8.4±3.1)ng/ml、(0.981±0.357)ng/ml和(2458.00±1231.28)pg/ml,阳性率为100%,患者的临床过程愈加复杂,预后变差.结论 联合检测H-FABP、TnI和BNP,可用于急性肺栓塞危险分层,指导临床决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组人脑利钠肽对老年急性前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心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选择老年急性前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患者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2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1.5μg/kg负荷剂量静推,再以0.0075μg/(kg·min)持续泵入72h;对照组20例,常规治疗。入选患者急诊PCI术后连续3d床头拍胸部X线,监测肌钙蛋白和中心静脉压等,于1、2、4周后行心脏彩色超声、胸部X线等检查,观察2组患者心力衰竭发生、中心静脉压和肺血管毛细血管压情况。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急性左心衰竭的发生率明显降低(20.0%vs 50.0%,P=0.025);术后24、48和72h中心静脉压和肺静脉直径明显降低;术后1周、2周LVEF明显升高[(50.12±11.20)%vs(46.34±11.49)%;(47.53±12.32)%vs(45.98±12.23)%,P<0.05],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水平明显减低(P<0.05)。结论重组人脑利钠肽可有效改善老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直接PCI术后患者的心功能,效果优于单纯PCI。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影响介入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86例经PCI治疗的CTO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CTO患者行PCI治疗的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CTO患者PCI的成功率为80%。术中并发症7.7%,分别是冠状动脉穿孔8例,心包压塞5例,支架血栓形成4例,严重心律失常(房扑、房颤、室性心动过速及室颤)22例,手术相关心绞痛6例。影响PCI治疗成功的患者自身因素有年龄(P=0.034)、高血压史(P=0.041)、糖尿病史(P=0.032)、发病至治疗的时间(P=0.008);病变相关因素有冠脉闭塞部位(P0.05)、冠脉分支迂曲程度(P=0.015)、闭塞血管远端缺如(P=0.044)及合并钙化(P=0.007)。结论:CTO患者进行PCI治疗的效果良好。患者的个人病史、病变特点及治疗是否及时是决定介入治疗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拜新同治疗难治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依从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拜新同治疗难治性心绞痛患者65例的疗效、依从性和安全性。选择同期难治性心绞痛患者(未服用拜新同)70例作为对照。观察两组的临床基本情况、冠脉病变及血管重建,随访1年。观察两组的住院次数、住院费用、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及总死亡率情况。结果65例均有效,其中60例显效,5例有效。用药后48h与用药前比较,症状显著改善者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心绞痛持续时间明显缩短。所有患者均可耐受,无明显低血压等并发症出现。随访1年发现,两组住院次数、住院费用及总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拜新同可以缓解或减少难治性心绞痛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无明显不良反应,绝大多数患者可以耐受。长期服用拜新同,可减少住院次数,降低医疗费用,降低总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不同负荷剂量的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术后心肌细胞的影响。方法 纳入我院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术患者共140例,随机分为4组,负荷剂量组A(阿托伐他汀80mg,35例),负荷剂量组B(瑞舒伐他汀20mg,35例),常规剂量组C(阿托伐他汀20mg ,35例),常规剂量组D(瑞舒伐他汀5mg,35例),检测PCI前后hs-CRP、血清淀粉样蛋白(SAA)、CK-MB、cTnI、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记录术后2小时18导联心电图,计算ST段回落指数(STR),比较PCI术后心肌梗死校正TIMI帧计数(CTFC),术后30天随访,测定LVEF并复查肝肾功能,记录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结果 PCI术后2小时 hs-CRP、SAA、CK-MB、cTnI、NO、t-PA各组均升高,但hs-CRP、SAA、CK-MB、cTnI负荷剂量组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NO、t-PA负荷剂量组高于常规剂量组(P<0.05); ET-1、PAI-1均降低,但负荷剂量组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各项指标两负荷剂量组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小时STR、CTFC、术后30天LVEF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负荷剂量组均优于常规剂量组(P<0.05),两负荷剂量组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直接PCI术前联合应用负荷量他汀能够改善术后心肌微循环灌注,进一步减少心肌细胞的坏死,改善患者短期临床预后,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相比较临床疗效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