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2篇
内科学   30篇
预防医学   20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3 毫秒
1.
氯硝柳胺乙醇胺盐粉剂土表土层灭螺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氯硝柳胺乙醇胺盐粉剂土表、土层灭螺效果。方法现场采用4%氯硝柳胺乙醇胺盐粉剂喷粉(喷粉组)进行土表、土层灭螺试验,同时与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喷洒(喷洒组)作平行比较。结果现场试验显示施药后喷粉组土表、土层钉螺3、7、15d钉螺死亡率均低于喷洒组,30d后两组钉螺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施药30d后,喷粉组土表、土层钉螺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2.64%和73.14%,喷洒组土表、土层钉螺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6.57%和79.11%。结论氯硝柳胺乙醇胺盐粉剂喷粉土表、土层灭螺效果均与可湿性粉剂喷洒相当。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模式,荆州市于 2003 ~2006年,组织所辖 8个县(市、区)在不同疫区,各办1个"血吸虫病综合治理试点".试区38个村共投资6 702万元,经过3年的综合治理,防治效果显著,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经济收入增加,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综合治理控制湖沼地区血吸虫病效果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探索湖沼地区综合治理措施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效果。方法2003~2007年选择湖北省公安县花基台荆江分洪区5个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村为试点,第1阶段(2003~2005年)在实施人畜化疗、易感地带灭螺、免费救治晚期血吸虫病人的同时,结合农业、林业、水利等项目开展血防综合治理。第2阶段(2006~2007年)在此基础上开展以机代牛,控制传染源,发展多种经营,种植经济作物或棉稻、油稻轮作。结果通过连续5年2个阶段综合治理,第1阶段居民和耕牛感染率分别降至1.05%和2.69%,分别下降了97.29%和80.06%(2χ=276.649 3、27.364 6,P均〈0.01),无12岁以下儿童新感染和急性血吸虫病发生,钉螺感染率降至0(2χ=7.145 1,P〈0.01);第2阶段居民感染率降至0.21%,下降了99.46%,病牛数减少到0,未发生急性血吸虫病,钉螺面积下降98.02%,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结论综合治理措施可有效控制湖沼地区血吸虫病流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患者角度对湖北省某晚期血吸虫病(简称晚血)救治定点医院晚血救治效果进行评价,为制定和完善晚血救治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定量问卷调查与定性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收集晚血患者目前生命质量、对晚血救治机构满意度及晚血救治政策的评价等方面的资料。结果接受救治后晚血患者生命质量平均得分为0.743分,其对自身的活动能力、自我照顾能力、日常活动能力及焦虑沮丧的评价较好,满意率分别为69.1%、60.0%、60.0%和63.6%,而对疼痛和不适的评价较差,满意率仅为36.4%;晚血患者对晚血救治医疗机构8个方面的满意率7项指标达到70.0%以上。结论接受救治后晚血患者的生产、生活环境有所改观,对救治医疗机构的满意度较高。目前晚血救治政策的实施比较顺利,建议进一步完善晚血患者出院后的后续管理工作,使晚血救治工作具有连续性,从而使晚血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血吸虫病流行区养牛户对以机代牛意愿及影响因素,基层干部对以机代牛工作的认知及工作难点,为开展以机代牛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血吸虫病重疫区22个县、每个县选取9个村共400养牛户进行问卷调查;选取1个开展了以机代牛的县的基层干部进行现场访谈。结果共调查8239户养牛户,愿意以机代牛的占56.51%,不愿意以机代牛的占43.49%;不同地区间以机代牛意愿相差很大,最高是77.45%,最低仅27.65%;经过统计分析,对养牛户淘汰牛意愿影响差异有显著性的因素是村疫区类型、家庭年人均纯收入、田块分布结构、养牛主年龄;疫区基层干部对以机代牛工作有较高的认识。结论以机代牛可先在群众意愿较高的地区整体推进,然后全面推进。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湖沼型血吸虫病疫区牛的分布与活动规律,摸清牛的使用和管理现状,掌握养牛农户对淘汰牛、以机代牛政策的意向,为控制牛传染源提供决策依据,2009年6月~9月,由国家疾控中心资助和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血防所指导,荆州市血防所组织由国家疾控中心负责的省部联动联系点的公安县、监利县血防所,开展了养牛户现状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2008-2012年湖北省荆州市血吸虫病防治效果,分析2013年达到传播控制目标的难点与采取的有效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8-2012年荆州市9个县(市、区)血吸虫病疫情年报资料统计分析。结果 2012年,全市人、畜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1.15%和0.44%,分别比2008年下降65.77%和84.56%;以行政村为单位,人、畜血吸虫感染率≥1%的村数分别为316个、47个,占总流行村个数比例分别由2008年76.57%、70.54%降至2012年16.84%、2.50%。未发生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5年来未发生血吸虫病突发疫情。2012年秋季未查出阳性钉螺。结论 2008年以来,湖北省荆州市血吸虫病疫情明显下降,但各项疫情指标离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尚有差距,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为2013年全市血吸虫病传播控制达标考核作好全面准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实施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措施控制湖沼地区血吸虫病流行的效果。方法 通过调整农业结构,结合水利建设,实施兴林抑螺,改造钉螺孳生环境及居民生活环境,加大人畜查治病、扩大化疗力度,阻断传染源等方法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结果措施实施后钉螺面积、活螺密度、钉螺感染率分别下降了65. 03%、86. 56%和57. 93%。居民粪检阳性率下降了94. 34%,晚期血吸虫病人下降了56. 25%,项目实施期间无急性血吸虫感染发生。病牛感染率下降了85. 68%。结论实施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改变了农民生活环境,疫情得到明显控制,适宜在血吸虫病流行疫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湖沼地区钉螺控制对策。方法采取传统防治与环境改造并举的技术措施,把工程灭螺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水产养殖等综合治理相结合。结果措施实施后荆南四河和四湖流域水系试点钉螺面积平均下降了59.50%和72.40%,活螺平均密度下降了88.80%和83.40%,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平均下降至0.72%和1.22%,下降了90.00%以上,耕牛感染率平均下降至2.78%和1.68%,钉螺面积每降1hm2费用平均为10.95万元和10.87万元。结论传统防治与环境改造并举,工程灭螺与生态环境改造相结合,可以有效控制钉螺,适合在血吸虫病疫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湖北省荆州市是全国血吸虫病重疫区之一,属湖沼水网型流行区。2006年调查显示.该地区血吸虫病人占全国血吸虫病人的18%.其湖沼水网的地理环境极适宜钉螺的孳生和扩散,给控制血吸虫病疫情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钉螺控制也成了血吸虫病预防与控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当前,国内钉螺控制以药物杀灭、修建阻螺设施和改造钉螺孳生环境为主,但不论采取哪种方法.都要以了解钉螺在自然环境下的生成状态为前提。本次研究选取荆州市常年有水、常年无水和季节性有水3种自然环境中9—10月钉螺的自然情况进行调查,为环境改造控制钉螺及药物灭螺的效果考核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