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提高早产儿家长对早期干预的依从性.方法 采用两种出院指导方式,比较两组家长对早期干预计划的实施情况.结果 采用示教式进行出院指导的早产儿家长在依从性上明显提高. 结论 采用示教式进行出院指导的方式有利于早期干预计划的实施,从而保证早期干预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芦玮玮  李惠萍  张健  姚晶晶 《重庆医学》2017,(34):4852-4853,4885
目的 了解高危儿母亲育儿效能情况及与产后社会支持、抑郁的相关性,为今后提高早期干预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对纳入标准的高危儿母亲进行育儿效能、社会支持、产后抑郁现况调查,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高危儿母亲育儿效能总分为(75.2±10.2)分,其中健康照顾方面的得分为(63.7±14.2)分.育儿效能得分与社会支持呈正相关(r=0.479,P<0.01),与产后抑郁呈负相关(r=-0.245,P<0.01).结论 高危儿母亲育儿效能整体得分不高,育儿效能得分与社会支持、产后抑郁相关.  相似文献   
3.
芦玮玮  王燕  胡亚平  张琴  王国琴 《全科护理》2021,19(21):2959-2962
目的:探讨体位管理联合体位辅助在极低或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1日—2020年3月31日在安徽省某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住院的63例极低或超低出生体重(VLBW/ELBW)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将2018年4月1日—2019年3月31日住院的31例VLBW/ELBW早产儿设为对照组,将2019年4月1日—2020年3月31日住院的32例VLBW/ELBW早产儿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早产儿常规体位管理,观察组采用体位管理联合体位辅助方案.比较两组患儿在出院结局和住院期间并发症方面的差别.结果:观察组VLBW/ELBW早产儿头颅畸形、呼吸暂停、鼻胃管意外拔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VLBW/ELBW早产儿家长护理工作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位管理联合体位辅助可以降低VLBW/ELBW早产儿头颅畸形、呼吸暂停、鼻胃管意外拔管率,并且可以提高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全自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对43例全自动外周动静脉换血患儿进行护理,观察换血中及换血后有无并发症的发生,收集换血前后生化值评价疗效。结果:患儿经换血后生化指标均明显改变,体内游离胆红素,感染毒素得到有效清除,未出现换血的并发症。结论:全自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安全有效、操作简单,护理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和超低出生体质量儿(ELBW)的临床转归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在安徽省儿童医院就诊的138例ELBW、VLBW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患儿临床转归的危险因素。结果 患儿临床转归与胎龄、体质量、双胎或多胎、母亲围产期病史以及母亲既往病史有关(P<0.05)。患儿体质量、双胎或多胎为负性临床结局的保护因素(P<0.05),母亲围产期病史中胎膜早破是负性临床结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ELBW与VLBW的生存率较低、并发症多,临床预后影响因素多。在提高临床诊疗和护理质量的同时,应加强围生期保健治疗及护理宣教,及早发现影响ELBW与VLBW临床结局的不利因素,及时干预,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医院高危儿随访现状,找出存在问题,进行改进,使高危儿系统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方法:以我院2008年1月1日~2010年8月2日就诊高危儿869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各类高危因素构成比、各类高危因素患儿随访次数及失访情况。结果:早产、窒息高危因素所占比例高;随着高危儿年龄增长,失访率也随之增高。结论:应定期总结并分析随访情况,加大对高危儿家长的宣教力度,降低失访率,完善随访体系,从而减少高危儿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王乐  傅燕娜  郑洪  张健  芦玮玮 《中国全科医学》2015,18(20):2413-2417
目的 探讨新生儿期不同程度高胆红素血症对患儿听力及神经行为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3年12月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儿科临床学院新生儿内科收治的高胆红素血症足月新生儿105例为研究对象,按总胆红素(TSB)水平分为轻度黄疸组(TSB为221.0~341.9 μmol/L,39例)、中度黄疸组(TSB为342.0~427.5 μmol/L,35例)和重度黄疸组(TSB>427.5 μmol/L,31例)。患儿治疗后TSB水平降至85.0 μmol/L以下时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测和20项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BNA),3月龄时复查NBNA并进行52项神经行为测定。结果 3组患儿新生儿期Ⅰ波、Ⅲ波、Ⅴ波潜伏期(PL)和Ⅲ~Ⅴ波、Ⅰ~Ⅴ波峰间期(IP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重度黄疸组Ⅰ波、Ⅲ波、Ⅴ波PL和Ⅲ~Ⅴ波、Ⅰ~Ⅴ波IPL较轻度黄疸组和中度黄疸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轻、中度BAEP异常主要表现为Ⅰ、Ⅲ、Ⅴ波PL延长,重度BAEP异常主要表现为波形缺失。轻度黄疸组BAEP异常8例(20.5%),中度黄疸组中BAEP异常15例(42.9%),重度黄疸组BAEP异常25例(80.6%),3组BAEP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338,P<0.01)。3组患儿3月龄时Ⅲ波P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重度黄疸组Ⅲ波PL较轻度黄疸组和中度黄疸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轻、中度BAEP异常主要表现为Ⅰ、Ⅲ、Ⅴ波PL延长,重度BAEP异常主要表现为波形缺失。轻度黄疸组中BAEP异常2例(5.1%),中度黄疸组中BAEP异常5例(14.3%),重度黄疸组BAEP异常18例(58.1%),3组BAEP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305,P<0.01)。3组患儿新生儿期NBN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重度黄疸组NBNA评分低于轻、中度黄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2项神经行为测定结果显示,轻度黄疸组神经行为异常9例(23.1%),中度黄疸组神经行为异常12例(34.3%),重度黄疸组神经行为异常25例(80.6%),3组神经行为测定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187,P<0.01)。结论 新生儿期胆红素水平越高,听力损伤越严重,神经行为发育异常率越高。  相似文献   
8.
早产儿脑损伤225例超声诊断及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采用床旁超声诊断早产儿脑室内出血(IVH)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分析其发生率与高危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225例早产儿(男161例,女64例)行床旁头颅超声检查,同时记录血气分析、血糖、生化、血常规及重要治疗等高危因素,采用方差分析、x2趋势检验分析早产儿颅脑损伤和各高危凶素的相关性.结果 ①225例早产儿中142例发生了PIVH,发生率为63.1%,39例发生了PVL,发生率为17.3%;②胎龄≤32周发生率为78.7%(59/75),33~3.4周为63.0%(34/54),35~36周为51.0%(49/96);③不同出生体重早产儿PIVH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576,P<0.01);④PIVH发生率与剖宫产、低血糖、生后酸中毒、高碳酸血症、低氧血症等无关联(P均0.05),与使用呼吸机、有围产期缺氧病史及血小板低有关联(x2=5.674~7.055,P均<0.05);⑤PVL与胎龄小、出生体重低有关联(F=40.874、28.577,P<0.01).结论 胎龄和出生体重越低,IVH和PVL发生率越高.出生时及宫内缺氧、应用机械通气及血小板低于正常者,IVH发生率高.IVH与分娩方式、有无低血糖、生后酸中毒、低氧血症等未见明显关系,有待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共情护理在高危儿家长心理护理中的应用,观察其对高危儿家长随访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3月~2012年4月来我院随访的60例高危儿家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家长共情心理护理,对照组按照护理常规对家长进行心理指导。比较1年内两组高危儿来院随访的次数及两组家长对早期干预的依从性。结果:观察组高危患儿的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高危儿家长进行共情心理护理,可以提高家长对随访的依从性,有助于提高早期干预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产儿转运过程中的护理、监护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成功转运的早产儿128例作为观察组,未建立转运系统联动机制的基层医院临时转运的早产儿55例作为对照组。两组进行对照观察。结果:两组转运成功率、转运途中致死率、治愈好转率、病死率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立早产儿转运机制、实施转运途中严密监护、护理等规范而积极有效的处理,能显著提高早产儿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