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患儿,男,4岁.主因左大腿短缩、成角畸形4年入院.查体:左股骨严重短缩,左大腿较对侧短缩16 cm,向外弯曲明显,左下肢肌肉萎缩,右膝屈曲身体弓步前行.  相似文献   
2.
足新型矫形外固定器的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报道一种足新型矫形外固定器的构成和临床应用效果,并与Illizarov外固定器进行对比。[方法]作者研制一种足新型矫形外固定器,由3对、6根金属杆组成,每根金属杆具有单独的延长、加压功能。利用固定在胫骨、跟骨、跖骨共4根克氏针,将小腿、足部两侧成三角形连接为一体,进行三维矫形。2004年1月以来,使用该外固定器治疗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不同原因引起的132马蹄内翻足畸形。现将随访12个月以上病例62例(85足)予以报道。[结果]根据Garceau分级标准、结合患者足形态与功能表现评定:优:40足;良:40足;可:5足;差:无。优良率为94.1%。[结论]足新型三维矫形外固定器治疗幼儿、青少年马蹄内翻足安全、可靠、有效;比Illizarov外固定器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省时;患者感到舒适,轻便;成本低、价格便宜;适合国内有条件的医疗单位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经后路截骨内固定术治疗低龄(10岁以下)先天性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10月~2013年5月采用经后路截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后凸患者17例,男6例,女11例,手术时年龄64±21个月(37~109个月)。根据Winter分型:Ⅰ型8例,Ⅱ型4例,Ⅲ型5例。后凸顶椎均位于T10~L2之间。5例伴神经系统畸形。8例行后路椎体切除(PVCR),5例行经椎弓根截骨(PSO),4例行Ponte截骨,截骨后均采用后路自体骨或同种异体骨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并发症,观察矫形效果、内固定并发症、椎体融合情况等。结果:手术时间210±46min(130~300min),出血量650±330ml(200~1300ml);固定融合节段4.9±0.8个(4~6个)。随访34.7±10.4个月(24~51个月),矢状面节段性后凸Cobb角由术前61.5°±14.3°(42°~92°)矫正至术后20.7°±9.0(5°~42°),矫正率为(66.3±8.7)%,末次随访时为17.5°±9.5°(1°~36°),矫正率为(71.5±10.7)%,手术后Cobb角得到显著性改善(P0.01);矢状面平衡术前为-41.3±31.8mm,术后为-43.5±30.4mm,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变化(P0.05),末次随访时为-25.6±26.7mm,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出现双下肢无力1例,排尿困难1例,术后2周恢复。术前腰背痛5例、排尿异常1例,术后6个月症状好转。1例患者术后7个月出现近端交界性后凸。随访期间未发现假关节及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结论:对低龄先天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早期行后路截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可显著改善后凸畸形,但术后不能立即达到脊柱矢状面平衡,而是在术后随生长发育逐渐恢复矢状面平衡。  相似文献   
4.
多功能足新型矫形外固定器的临床应用与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报道一种多功能足新型矫形外固定器的构成、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笔者研制一种多功能足新型矫形外固定器,由3对、6根金属杆组成,每根金属杆具有单独的延长、加压功能。利用固定在胫骨、跟骨、跖骨共4根克氏针,将小腿、足部两侧成三角形连接为一体,进行足三维矫形,必要时将固定杆延展至股骨。2004年一月以来,使用该外固定器治疗不同年龄、各种原因引起的马蹄内翻足畸形,先天性胫骨假关节,脑瘫双侧瘫,结合肢体延长杆进行肢体同步延长,治疗双下肢不等长,双下肢同时延长进行身材增高;去除足横杆、斜拉杆治疗下肢股骨、胫骨骨折,3年来共计180例,效果良好。此外,还治疗膝内翻、膝外翻、踝内翻、踝外翻。结论:多功能足新型矫形外固定器治疗马蹄内翻足畸形,先天性胫骨假关节,脑瘫痉挛性双侧瘫,与肢体延长器合用可使肢体同步延长,治疗双下肢不等长和实施身材增高,去除足横杆、斜拉杆可治疗股骨、胫骨骨折、膝内翻、膝外翻、踝内翻、踝外翻。3年来临床病例证明该外固定安全、可靠、有效,用途广;与Illizarov环形外固定器相比,患者更舒适,轻便;其结构合理,制造成本低、价格便宜;适合国内有条件的医疗单位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改进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方法,并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 18只山羊采用手术方法造成双侧股骨颈移位骨折模型,实验侧采用改良内固定,对照侧采用传统髓内固定.术前及术后4、6、8、12周分5次行放射性核素三相骨显像检查;术后4、8、12周分3批处死动物行股骨头、颈组织学观察;同时结合X线检查客观评价改良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结果 (1)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血流相及血池相显示实验侧股骨头不但动脉灌注较对照侧好,而且静脉回流也比对照侧通畅.骨静态相显示术后4、6周实验侧头/干比值大于对照侧(P<0.01),表明实验侧股骨头的血流量和骨代谢率高于对照侧,股骨头血供重建及骨组织修复过程较对侧快.(2)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在血管重建、编织骨生成及坏死骨清除等阶段实验侧均较对照侧提前.结论 改良内固定在力学稳定件增加的基础上,减轻了股骨颈髓内压力,保护了残留血供,有利于骨折愈合及股骨头血供的早期重建,促进了骨组织的修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L形金属接骨板内固定治疗严重移位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4年3月我科采用L形金属接骨板内固定治疗严重移位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42例,并对术后骨折愈合,肘关节形态、功能和并发症进行评价。结果本组42例骨折均于6周内达临床愈合,无骨不连发生,无1例发生肘内翻畸形,按JOA肘关节功能评定标准,优良率达97%。结论严重移位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采用L形金属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固定牢固,可早期行肘关节功能锻炼,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降低了肘内翻畸形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Rosai-Dorfman病是一种少见的、病因不明的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主要发生于淋巴结内,又称窦组织细胞增生症伴巨淋巴结病(sinus histiocytosis with massive lymphadenopathy,SHML),发生于淋巴结外者少见,而单独发生于脊椎者极罕见.  相似文献   
8.
血管外皮细胞瘤为间叶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人体任何部位均可发生,但很少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绝大多数发生于颅内,原发于椎管内者极为少见.笔者最近治疗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比较儿童肘内翻矫形手术不同内固定的优缺点.[方法]临床25例肘内翻儿童,肘内翻截骨后应用"L"形解剖钢板固定,观察术后骨愈合、肘部提携角改善、肘关节功能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组术后随诊1~2年,术后骨折线消失、骨愈合的时间为5~8周,平均6.4周.未发生骨不连,肘部提携角未发生丢失,肘关节伸屈功能良好,无神经损伤并发症.[结论]肘内翻肱骨髁上截骨后"L"形钢板内固定稳定,肘关节可早期活动、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比常规克氏针、普通钢板或钢丝固定更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罗军忠  张英泽  王汉林 《河北医药》2009,31(13):1574-1575
目的探讨创伤性股骨颈骨折愈合过程各时段股骨头的核素显像变化规律。方法18只山羊采用手术方法造成左侧股骨颈移位骨折,以2枚加压螺钉和1枚骨圆针固定骨折。术前及术后4、6、8、12周分5次行放射性核素三相骨显像检查,观察股骨头核素显像变化。结果(1)血流相与血池相:术后4周左侧股骨头血流减少,股骨头放射性强度在血流相低于对照侧而在血池相高于对照侧;6周时血供开始恢复,至12周血供明显增多,两侧血流、血池相曲线基本趋于一致。(2)静态相:头/头比值经历由低到高然后逐渐下降的过程,8周达最大值,然后逐渐下降,至术后12周时头/头比值接近于术前水平。结论骨折后早期(4周),由于血管损伤、血供受阻,股骨头血流减少,骨代谢低下;股骨头放射性强度降低,以后随着血供的重建及坏死组织的修复,骨代谢逐渐增强,股骨头放射性强度增加,而后随着骨折的愈合及股骨头修复反应减弱又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