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辅助性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对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为临床评估术后合理选择辅助性TACE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2002-2008年31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COX回归模型逐步分析,Kaplan-Meier法分析辅助性TACE对肿瘤直径≤5 cm高危组(76例)、低危组(91例)以及肿瘤直径>5 cm高危组(65例)、低危组(78例)患者预后的影响.低危组定义为肿瘤单发且无血管侵犯;高危组定义为肿瘤多发和(或)血管侵犯.结果 在肿瘤直径>5 cm高危组,术后行辅助性TACE者总生存期高于术后未行辅助性TACE者(P<0.05).其他亚组术后是否行辅助性TACE对总生存期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 辅助性TACE对于肿瘤直径>5 cm的高危组肝癌术后患者是有受益的.  相似文献   
2.
<正>本文拟分析Micoli模式腔镜甲状腺切除的效果。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2年2月行Miccoli模式腔镜甲状腺切除术120例患者,男30例,女90例,其中甲状腺瘤5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60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10例。1.2术前准备同常规甲状腺切除术,包括评估心、肺等重要脏器的功能;甲状腺超声检查了解结节大小及甲状腺体积,特别是有无颈淋巴结肿大,测定甲状腺激素及其抗体,如条件允许,应行细针穿刺活检以了解结节性质。  相似文献   
3.
潘群雄  苏子剑  王聪仁  庄建良 《肿瘤》2012,32(8):628-633
目的:检测肿瘤干细胞标志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i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EpCAM)和CD133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表达的情况,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对肝癌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0例人肝癌组织中EpCAM和CD133的表达情况.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相关分析和生存分析,研究EpCAM、CD133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CD133和EpCAM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1),癌旁组织中CD133未见表达.CD133在有血管浸润的肝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未浸润血管组(P<0.05),而术前甲胎蛋白( alpha-fetoprotein,AFP)水平>400 ng/mL、低分化和肿瘤浸润血管的癌组织中EpCAM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相应对照组(P<0.05).肝癌EpCAM蛋白表达与CD133蛋白表达呈正相关关系(P<0.01).CD133表达强阳性的肝癌患者生存期明显短于CD133表达强度较低组.如果将EpCAM表达强阳性和中等阳性的肝癌患者合为一组,可见EpCAM中-强阳性表达的肝癌患者生存期短于EpCAM低表达者.通过术前AFP水平分层分析可见,术前AFP水平>400 ng/mL组中EpCAM中-强阳性表达的患者生存期与低度阳性表达患者相比明显缩短.肿瘤数目、术前AFP水平、有无肿瘤包膜和CD133表达是影响肝癌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CD133和EpCAM可能参与肝癌发展的恶性进程,其高表达提示肝癌患者预后不良,因此推测EpCAM+ AFP+可能是肝癌恶性程度更高的标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D24,ALCAM 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增殖、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66例大肠癌肿瘤组织CD24,ALCAM,CD34,PCNA 的表达情况,根据CD34 的染色情况计算出大肠癌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根据PCNA染色情况计算出肿瘤细胞PCNA标记指数。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正常大肠黏膜CD24,ALCAM 绝大部分呈阴性染色,超过75%的大肠癌细胞有不同程度的CD24 染色。44%的肿瘤CD24 呈中等强度表达,26%的肿瘤呈强阳性表达。 高Dukes分期、高pTNM分期及有淋巴结转移、浆膜外浸润的癌组织中CD24 蛋白染色强度显著高于对应组(P<0.01)。68% 的大肠癌细胞有不同程度的ALCAM 染色。ALCAM 表达与浸润深度、p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明显正相关。在CD24,ALCAM 阳性表达病例中,PCNA 的表达随着CD24 表达强度的升高而升高(P<0.05)。大肠癌CD24 蛋白表达强度与大肠癌微血管密度轻度相关(r=0.228,P=0.019)。大肠癌ALCAM 蛋白质表达与MVD无关(P=0.17)。结论:CD24,ALCAM 可能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我们自 1993年 10月~ 1999年 10月选择采用残胃食管吻合术治疗残胃食管癌、残胃贲门癌共 2 5例 ,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2 5例中 ,男性 15例 ,女性 10例 ;年龄 5 7~ 75岁 ,平均6 4岁。首次行胃大部切除术至残胃食管癌或贲门癌确诊时间分别为 6~ 11年 ,平均 8年。其中胸食管下段癌 3例 ,贲门癌2 2例 ,全部经病理证实。本组 2 5例首次行胃大部切除的术式为毕氏 式 2 1例 ,毕氏 式 4例。2 手术方法及结果2 5例全部行经胸腹联合切口 ,首先游离残胃及肿瘤部位 ,使其解剖廓清。探明确实可以行手术治疗后细心游离脾脏及部分胰尾 ,使其充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术前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与肝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手术治疗的256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前PLR水平,绘制PLR诊断肿瘤复发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PLR界值,分析术前外周血PLR水平分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结果:PLR诊断肿瘤ROC曲线下面积为0.625(95%CI=0.544~0.706),灵敏度为0.53,特异度为0.70,界值为131.81。患者术前外周血PLR水平与术前血清白蛋白、Child-Pugh分级、是否伴有腹水、血管侵犯、TNM分期等临床病理因素有关(均P0.05)。Cox风险模型分析显示,TNM分期(HR=1.441,95%CI=1.721~2.635,P0.001)、PLR(HR=1.737,95%CI=1.317~2.291,P0.001)为肝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而PLR(HR=1.893,95%CI=1.434~2.497,P0.001)为肝癌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生存分析显示,低PLR患者术后1、3、5年无瘤生存率(81.2%、53.3%、29.6%)明显高于PLR患者(62.4%、30.4%、11.6%)。结论:术前PLR可以作为肝癌患者的预后指标,高PLR水平患者术后复发率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7.
直肠癌双吻合器保肛术后吻合口漏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直肠癌双吻合器保肛术后预防吻合口漏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7月期间在我院行Dixon术的358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病例均一次吻合成功,术后出现吻合口漏30例(8.4%),多发生在术后5~10 d,均经非手术综合性措施治疗后漏口愈合,愈合时间14~60 d,中位时间37 d.结论 术前一般状况调整、术中严密操作、正确的引流管放置与灌洗引流、营养支持等综合性措施对低位直肠癌Dixon术后吻合口漏的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乙状结肠造口术操作技巧改进的经验。方法 对112例作乙状结肠造口术的病例行一次成形手术,在造口的肠段拉出前,先将腹膜与腹外斜肌腱膜作缝合,再将肠管与腹外斜肌腱膜缝合固定。结果 本组病例造瘘口黏膜与皮肤缘愈合良好,未发生造瘘口狭窄,造口旁疝,造口处肠坏死、脱出、回缩,以及伤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本术式简便、易掌握,有助于解决术中造瘘段肠管与腹膜缝合困难等问题,可减少并发症,避免二次手术。对极度肥胖病人、急危重病人,对术中麻醉效果差、腹肌紧张及肠梗阻(肠管扩张,肠腔内有大量内容物)的病人尤为适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TGD)+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在治疗急性重症胆囊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12年3月我科收治的急性重症胆囊炎患者共386例,均先行PTGD,3~4周后择期行LC术,其中8例继发胆管结石者先行EST取石.结果 386例行PTGD+LC术全部成功,手术时间12 ~45 min,出血量0~ 50 mL,术中发现胆囊三角严重粘连25例,无胆瘘或胆管损伤,LC术住院时间1~3d.结论 PTGD+择期LC可应用于治疗急性重症胆囊炎,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圆形吻合器在高龄贲门胃底癌经腹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9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圆形吻合器经腹切除术的238例70岁以上高龄贲门胃底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围手术期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全组手术时间3~4.5h,平均3.5h。出血量50~1000ml,平均300ml。术中并发大出血1例,给予积极止血,无术中死亡。所有病例机械吻合术后未出现吻合口漏。术后60例患者(25%)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吻合口出血2例,左侧胸腔积液13例,肺部感染15例,心衰3例,肺不张2例,心律失常10例,右侧胸腔积液15例。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随访3年,出现返流性食管炎45例,吻合口狭窄30例,无吻合口肿瘤复发,3年生存率为64%(152/238)。结论应用圆形吻合器在高龄胃底贲门癌患者经腹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