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7篇
儿科学   142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43篇
预防医学   26篇
药学   9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呕吐小儿胃肠功能的睛雨表活泼可爱的小宝宝一旦发生了呕吐,便急坏了爸爸妈妈。其实呕吐是小儿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呕吐的小儿之所以常见是与其生理解剖特点分不开的,宝宝生下来时,胃呈横形,容易折叠,加上括约肌不发达,很容易发生呕吐。此种呕吐多为生理现象,约60...  相似文献   
2.
脊柱裂动物模型制作与胚胎发生机制探讨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 建立大鼠隐性脊柱裂和显性脊柱裂畸形动物模型,观察丙戊酸钠和维甲酸诱导大鼠脊柱裂畸形的特点,初步探讨脊柱裂畸形的发生机制。方法 雌性Wistar孕鼠随机分成组:对照组,实验组分成丙戊酸钠三个不同剂量组和维甲酸组。对照组孕鼠不予任何处置,20d胎鼠脊柱染色标本采集图像经计算机软件显微图像分析,测量出每个椎体椎弓两个软骨端距离,目的确定软骨端距离参考值。雌性Wistar大鼠,在确定怀孕的第9d9:00、16:00,按体重计算剂量后于后肢皮下注射20%丙戊酸钠溶液。妊娠第20d剖宫,检查胚胎外观,判定是否有外观可见畸形,然后取脊柱进行骨和软骨双重染色,染色后标本采集图像测量出每个椎体椎弓两个软骨端距离。参照正常胎鼠确定的参考值判定隐性脊柱裂。Wistar大鼠确定怀孕的第10d9:00,胃管灌入维甲酸矿物油混悬液135mg/kg(40mg/m1),妊娠第20d剖宫,检查胚胎外观判定显性脊柱裂畸形发生情况并记录。结果 丙戊酸钠诱导隐性脊柱裂畸形随药物剂量加大,畸形发生率升高,丙戊酸钠剂量400mg/kg、450mg/kg、500rng/kg~导畸形发生率分别是80%、93%、100%,腰椎对丙戊酸钠的致畸作用最敏感;丙戊酸钠还可以导致头端神经管畸形,未观察到显性脊柱裂的发生。维甲酸135rng/kg诱导胎鼠显性脊柱裂的发生率52.3%,畸形都发生在腰骶段,其他畸形的总发生率高达90.7%。结论 丙戊酸钠抑制软骨细胞增生,影响椎体的软骨发生使椎弓不能闭合导致胎鼠隐性脊柱裂的发生。腰椎对丙戊酸钠的致畸作用最敏感,隐性脊柱裂多发生在腰骶段。过量的维甲酸直接影响神经上皮细胞、神经嵴细胞、原基器官间质细胞的生化过程和尾端未分阶段的中胚层,导致胚胎尾端发育不良综合症复杂畸形出现。丙戊酸钠和维甲酸通过不同机制导致畸形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射阳县位于苏北沿海中部,系农业大县,经济欠发达地区。1996年以来,射阳县农村合作医疗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按照“先普及后提高”的发展思路,初步形成了低水平广覆盖、形式多样化、筹资多元化、保障多层次的格局。199...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不同的二种动态检测方法研究不同术式的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术后病儿十二指肠胃返流的特点。方法:采用24h胃食管双pH动态检测结合持续性核素静脉注射肝胆闪烁显像技术,检测20例不同术式的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术后病儿及17名正常儿十二指肠胃返流(duodenogastric reflux,DGR)出现情况。结果:二种术式中囊肿切除,肝总管十二指肠吻合组(H-D吻合组)DGR发生率高于囊肿切除,肝总管空  相似文献   
5.
大鼠肛门直肠畸形的胚胎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大鼠正常的和畸形的肛门直肠发育过程,探讨肛门直肠畸形的胚胎发生机制。方法:用乙烯硫脲(ethylenethiourea,ETU)致畸21只孕鼠共生产泄殖腔畸形和无肛畸形胎鼠(204只)。胎龄12.5-20d的正常(n=223)及泄殖腔发育畸形的胎鼠正中矢状连续切片HE染色。连续动态对比观察泄殖腔及肛门直肠的发育过程。结果:泄殖腔发育过程中,胎龄15d前的正常鼠胚,尿直肠隔将泄殖分为腹侧的尿生殖窦和背侧的直肠两部分,二者共同相通于泄殖腔管,尿直肠隔下降与泄殖腔膜的距离逐渐减小,直至胚胎15d时与泄殖腔膜融合,直肠与膀胱分离。16d时肛膜破裂,直肠与尾沟相通。ETU致畸的胎鼠泄殖腔发育中有以下下特点;(1)尿直肠隔始终未与泄殖腔膜融合;(2)泄殖腔构型异常;(3)泄殖腔膜过短;(4)没有尾沟形成。ETU致畸胎鼠中所有的无肛畸形均为泄殖腔畸形和直肠尿道瘘。结论:鼠胚胎15d时尿直肠隔与泄殖腔膜融合。胚胎16d肛膜完全破裂,直肠与外界相通。泄殖腔构型的变化以及尿直肠隔下降并与泄殖腔隔合使直肠与膀胱分离。尿直肠隔与泄殖腔膜融合是直肠和膀胱分离的决定因素。肛门直肠畸形发生与泄殖腔构型异常以及尿直肠隔未与泄殖腔膜融合等因素有关。尿直肠隔未与泄殖腔融合是ETU诱导的大鼠肛门直肠畸形发生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6.
窒息后新生儿食管测压及双PH监测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出生窒息对新生儿胃肠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用多导生理记录仪测定了35例窒息后新生儿和17名对照新生儿的食管和胃内压力,并用晶体锑双PH微电极和便携式24小时PH记录仪,对受试者进行了24小时胃食管双PH动态监测。结果 两组食管及胃内测压差异不显著:双PH动态监测发现,窒息组反映酸性胃食管返流的各项参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酸性返流指数窒息组/对照组为7.1/1.3;返流次数为137.4/  相似文献   
7.
目的 回顾分析上海区县卫生系统1980~2003年获市科技进步奖的有关情况,为了解和推进区县科研发展。方法 按行政区(县)、单位类别和学科分类及年份统计上海区县卫生系统的获奖情况。结果 区县综合性医院及医学领先专业医疗特色专科已成为区县卫生系统科研活动的主体。结论 区县卫生系统应以临床医学为切人点,努力提高科研水平,基础医学的研究应与市级医院、科研院所合作。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总结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0年10月至2013年3月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8例SPTP病人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随访.结果 28例中,体检中无意发现肿物者12例,外伤后腹痛检出肿物者6例(均为未成年病人),腹痛为首发症状者7例,复查意外发现者2例,肠梗阻为首发症状者1例.手术方式:肿物核除术5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例;胰尾切除术5例;胰体尾切除术3例;胰尾切除加脾脏切除术3例;病理活检2例;转移瘤切除1例;胰体切除、胰肠吻合术3例.位于胰头:8例,胰体:4例,胰尾:15例;其他腹壁转移:1例.表现为囊实混合性者22例.所有病人术后均未辅助放化疗治疗.28例病人中2例失访,26例获随访,随访时间为3个月至10年,平均15个月.4例复发,其中1例复发后3个月因合并心肺功能衰竭死亡,另3例经再次手术后治愈.余22例预后良好.本组5年生存率为96.4%.结论 SPTP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起病隐匿,CT及彩超对SPTP有诊断意义,手术切除肿瘤为SPTP的主要治疗方式,不经术前术后放疗和化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在产时胎儿手术中应用欣母沛的母体产后出血量及预后,探讨产时胎儿手术预防产时和产后出血的最佳措施及在产时胎儿手术中应用欣母沛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2010年12月成功施行产时胎儿手术的15例患者[产时胎儿手术组(IFO组),n=15],其中应用缩宫素+卡孕栓者7例(常规IFO组,n=7),应用欣母沛+缩宫素+卡孕栓者8例(欣母沛组,n=8),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24 h内出血量,术前和术后24 h的血红蛋白水平,宫缩情况,产褥感染的发生情况,产后42 d随访情况,并与同期因拒绝试产行择期剖宫产手术的10例健康孕妇进行对照。结果三组患者的子宫复旧情况均正常,均无早期及晚期产后出血的发生,无产褥感染发生。IFO组母体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及术中+术后24 h总出血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欣母沛组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及术中+术后24 h总出血量显著少于常规组(P<0.05)。IFO组与对照组之间术前和术后及产后42 d复查的血红蛋白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欣母沛组术前术后血红蛋白浓度差值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应用欣母沛后有1例出现腹胀,12 h后缓解;1例出现呃逆,6 h后消失,未见其他药物不良反应。结论于产时胎儿手术期间应用欣母沛较常规使用缩宫素可明显减少术中和产后出血量,是一项有效的预防产后出血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