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6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科手术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至2002年我们收治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病人11例,现就诊断和外科手术治疗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不同处理方法的牛心包生物力学特性测试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索一种理想的牛心包处理方法。方法 观察戊二醛及 2 ,3 -丁二醇改性戊二醛处理后的牛心包热挛缩温度、生物力学特性及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鞣制后心包厚度和僵硬度增加 ,柔韧性降低。丁二醇组的弹性模量 (8.75± 1 .71 )较戊二醛组 (6.5 9± 1 .3 7) (P <0 .0 5 )更近似于正常瓣膜组织 ;且其极限拉伸强度优于戊二醛组。超微结构显示丁二醇组胶原纤维与弹性纤维结构完整 ;戊二醛组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均明显变性 ,结构模糊。结论  2 ,3 -丁二醇改性处理后的牛心包具有更好的生物力学特性 ,该方法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牛心包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正>心房颤动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心律失常,尤其在老龄人群中较为普遍,并且具有一定的遗传特性。由于其与心力衰竭、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因此有着较显著的发病率和病死率[1]。目前认为心房颤动发生与维持的分子机制主要包括心房肌细胞电重构和结构重构。电重构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通过减少心房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进而缩短有效不应期,而利于折返的发生;结构重构则以心肌纤维化为主要特征,细胞凋亡后被纤维化所取代,进而分隔心肌传导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2006年12月至2008年5月间接受外科胸腔镜辅助下双侧肺静脉隔离术孤立性心房颤动患者进行15年连续随访。评价这种微创外科射频消融手术治疗单纯性心房颤动的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观察2006年12月至2008年5月,共109例接受外科胸腔镜辅助下双侧肺静脉隔离术及左心耳切除术的孤立性心房颤动患者。所有患者均为到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或内科经导管射频消融失败的患者,其中包括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65例(59.6%)及非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44例(40.4%)。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140.7±55.5)个月。阵发性心房颤动及非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窦性心律转复率分别为35.4%和11.4%。总体术后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5.5%。随访过程中死亡患者共27例(24.7%),均为非心源性死亡。结论:从远期效果来看,单纯行肺静脉消融治疗孤立性心房颤动是不理想,并且术后心房颤动复发率较高。但是长期随访中发现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仅为5.5%,初步证明左心耳切除在预防脑卒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主动脉刀刺伤并刀片滞留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 男 ,2 0岁。因被刀刺伤左胸背部 3h入院。体检 :脉搏 96次 mim ,血压 10 0 70mmHg(1mmHg=0 .133kPa) ,呼吸 2 6次 min ,意识清楚合作 ,左胸背部 7~ 8肋间脊柱旁有一长约 2cm伤口 ,刀体断裂 ,刀身嵌入左胸背部。胸部侧位片示左 7、8肋起始处有致密影 ,长约 4 .0cm(图 1)。入院诊断 :(1)胸部外伤 ,左侧血气胸 ;(2 )胸腔金属异物。急诊行剖胸探查术 ,从左后外侧第 5肋床入胸 ,术中见胸腔内遗有 6cm× 1.5cm× 0 .2cm的尖形钢刀断片 ,刀尖经第 6肋间刺穿左下肺叶背段后于降主动脉左后外侧刺入主动脉但未刺…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射频消融术治疗永久性心房纤颤(房颤)术后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方法:回顾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758例瓣膜病合并房颤病例,其中行瓣膜手术+房颤射频消融374例(射频消融组),仅行瓣膜手术384例(对照组)。术后随访6~54个月,平均(32±6.23)个月,对比分析2组病例术后脑血管事件随访数据。结果:术后随访证实消融组在术后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生存率、窦性心律转复率等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行射频消融术治疗永久性房颤的远期疗效确切,可降低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并提高远期生存率、窦性心律转复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心脏瓣膜病术前评估的死亡风险模型,并对手术病人进行评估,对体外膜肺氧合(ECMO)代体外循环的适应证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对4482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选取性别,年龄,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EF)、左心室舒张末径、肺动脉压、肾功能和是否合并冠心病7个临床指标作为住院死亡的可能影响因素.利用单因素分析进行筛选,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确立死亡风险模型.根据模型,对此后的瓣膜病病人术前进行死亡风险评估,死亡概率≥10%的病例,随机分别给予常规手术或ECMO代替体外循环、术后转为心肺辅助.比较两种方法的手术病死率.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检验(α=0.05).结果 单因素分析除性别之外,其余6个因素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建立死亡风险模型为Ln(P/1-P)=-4.3742+0.5192肾功能+0.1467年龄+0.3947EF+0.9390冠心病+0.5888肺动脉压+0.3287左室舒末径.此后常规手术52例,ECMO代体外循环术后转心肺辅助22例,两组性别、年龄、预计病死率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预计病死率分别为(16.35±4.3)%和(16.21±5.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际病死率分别为30.76%(16/52例)和9.09%(2/2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 Chi-Square,P=0.047).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术前死亡风险评估,高龄、左心室低EF值、左室舒张末径过大或过小、肺动脉高压、肾功能不良、合并冠心病是危险因素,可以计算预计确切死亡概率.利用心脏瓣膜病死亡风险模型,对高风险(10%以上)病人进行ECMO代体外循环、术后转为心肺辅助,有利于降低手术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外伤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报告外伤性三尖瓣关闭不全外科治疗的时机、方法和近、远期效果。方法 1984年5月至2 0 0 4年9月,外科治疗8例外伤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病人,均为男性;年龄7~6 7岁,中位数38岁。7例胸部钝伤(其中车祸3例) ,1例刀戳伤。从外伤到手术治疗的间隔时间为1个月~2 0年,中位数19个月。术前心功能(NYHA) 2~4级,平均(2. 3±0. 7)级。均经超声心动图确定诊断。术中发现8例均有前叶腱索断裂,1例同时伴隔叶腱索断裂,且右室和瓣环均有不同程度扩大。3例行三尖瓣成形术,5例成形失败行三尖瓣置换术。结果 全组术后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3例三尖瓣成形术者出院时仅1例轻度三尖瓣反流。术后住院7~2 4d ,平均(16. 6±6. 5 )d。随访7~12 9个月,中位数39个月,心功能均为I级。结论 外伤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效果良好,一经确诊为重度反流应尽早手术治疗,以增加三尖瓣成形的可能性。三尖瓣成形术和瓣膜置换术近、远期效果均较理想,但应首先考虑三尖瓣成形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介绍在心脏直视手术中应用一种改良Mini-Maze术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经验,以及术后1年期间的随访结果。在此基础上对影响该手术短期疗效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进而讨论目前心脏外科手术治疗房颤的若干特点和优势。方法2005年4月至2006年5月,共45例房颤患者接受了心脏直视手术中改良Mini-Maze术消融治疗。此术式使用单、双极射频消融系统,应用内、外膜联合消融等新技术,同时还包括心脏直视下部分心外膜去迷走神经化的新治疗手段等。结果改良Mini-Maze术的总体消融时间为(13.1±5.4)min,术后1年的总体窦性转复率为82.9%,术后1年的总体生存率为100%,中风率为0。在有相关检测结果的窦性转复病人中,左心房收缩功能的恢复率为100%。在术后房颤复发的风险分析中,仅有术前血浆心钠肽浓度、术前左心房内径与其有显著性联系。结论此改良Mini-Maze术消融过程迅速,操作简便、安全,术后短期随访期间的窦性转复率满意,为心脏直视术中治疗房颤提供了一种有价值和应用前景的消融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骨髓移植诱导临床心脏移植后供者特异性免疫耐受的可行性.方法 采取供心的同时采用改良"灌流法"获取供者的骨髓350 ml,经过滤及离心处理后,加入细胞冷冻保护液共80ml,分装于低温冻存袋,经程序降温,置于-80℃冰箱中保存.在常规原位心脏移植术后40 d,取冻存骨髓快速复温,穿刺受者双侧髂后上嵴,立即行骨髓腔内骨髓细胞输注(IBM-BMT),共输注单核细胞1.2×107/kg,CD34+细胞2.38×105/kg.骨髓输注前3 d行预处理,包括应用氟达拉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及全身淋巴结照射.骨髓移植后静脉应用他克莫司(Tac),维持血Tac浓度谷值在10~20μg/L;3周后改为口服Tac+吗替麦考酚酯(MMF);6周后改为环孢素A及MMF.分别于心脏移植后2、4、8和12周采集受者外周血,分别于术后4、8和12周采集受者的骨髓,应用短串联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供者嵌合体.心脏移植后每周行心肌内心电图检查,每月行心肌活检1次.术后3个月,取受者及第三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结果心脏移植后1、2及3个月时受者的外周血及髂骨内骨髓细胞中供者来源的细胞比例分别为26.3%、19.1%、4.8%和46.3%、24.4%、7.6%.IBM-BMT后心肌内心电图监测显示心肌阻抗及R波波幅无明显变化.术后3个月行心内膜心肌活检,未见排斥反应征象.术后3个月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心脏舒张、收缩功能良好.MLR提示受者对供者特异性刺激呈现低反应性,而对第三者仍保持良好的免疫活性(P<0.01).结论 采取分期骨髓移植免疫耐受诱导方案可安全、有效地建立嵌合体,成功诱导心脏移植后供者特异性免疫耐受,但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 new strategy of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BMT) for donor-specific tolerance induction after heart transplantation. Methods Donor bone marrow cells (BMCs)were harvested simultaneously with donor cardiac graft using modified perfusion method (PM) ,then stored in a -80 ℃ refrigerator after filtration and centrifugation. Whole BMCs (IBM-BMT) (monocytes 1.2 ×107/kg,CD34+ cells 2.38× 105/kg) in host iliac bones were injected into the bone marrow cavity 40 days after heart transplantation. Preconditoning regimens that consisted of fludarabine, antithymoctye globin and total lymphoid irradiation were performed 3 days before BMT. Tacrolimus (Tac) was administrated intravenously after BMT or orally in conjunction with mycophenolate mofetil (MMF) 3 weeks later.Cyclosporine and MMF were orally administrated 6 weeks later. Donor chimerism was detected using short tandem repeats-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in monocytes from peripheral blood at the 2nd,4th, 8th or 12th week after BMT or BMCs at the 4th, 8th or 12th week after BMT. Intramyocardium electrocardiography examination or endomyocardial biopsy was performed weekly or monthly respectively. Mixed lymphocyte reactions (MLR) were performed 3 months after BMT. Results Donor chimerism in monocytes in peripheral blood or BMCs in iliac bones measured at the 1 st,2nd and 3rd month after BMT was 26.3%, 19.1%,4.8% ,and 46.3%, 24.4%, 7.6%, respectively. After 3-month follow-up, there was no rejection confirmed by endomyocardial biopsy or intramyocardium electrocardiography. Echocardiography revealed that the diastolic and systolic function of the cardiac graft was maintained well 3 months after BMT. MLR revealed donor-specific hyporesponsiveness while immunocompetence was preserved to third-party antigens. Conclusion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two-stage BMT strategy is a safe and feasible method for the induction of donor-specific tolerance via stable mixed chimerism and needs to be further confirmed after a long-term observ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