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9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观察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运动处方对老年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缺血阈和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浙江医院就诊的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41例)和体外反搏(EECP)联合运动处方组(EECP组,39例);干预前后进行心肺运动试验,对两组患者的运动耐量和运动心电图相关指标ST段缺血型压低达0.5 mm、1.0 mm时的运动负荷量(用Met0.5、Met1.0表示),最大耗氧量(VO2max)、氧脉搏(VO2/HR max)、运动时间等进行对比。结果(1)EECP组中干预前21例运动试验阳性,伴心绞痛18例,干预12周后12例运动试验时心绞痛消失,11例运动平板转阴性;常规组23例阳性,伴心绞痛17例,消失6例,5例转阴者。(2)干预前后Met1.0、VO2max、VO2/HR max、运动时间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后组间比较,EECP组Met0.5、VO2/HR max与常规组比较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67、2.864,P<0.05)。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结合运动处方,能有效地增加运动耐量,提高缺血阈,对于运动耐量明显降低的老年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有利。  相似文献   
2.
老年顽固性高血压的原因及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在现代众多高血压药物的治疗下,大多数定期就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能够有效地控制在目标水平下,但事实上我们在临床上仍然经常会遇到顽固性高血压患者.老年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属高危人群,与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肾功能不全的发生密切相关.现对2003年11月至2004年11月在浙江医院住院的56例老年顽固性高血压患者作一分析,并对老年顽固性高血压的原因及诊治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曲美他嗪与辅酶Q10对老年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疗效及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选择70例诊断为慢性稳定型心绞痛老年患者,经随机分为两组,在原有规范的治疗上分别加用曲美他嗪片剂和治辅酶Q10疗8周,比较平均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每周硝酸甘油消耗量,平板运动试验指标。结果曲美他嗪与辅酶Q10使心绞痛发作次数、硝酸甘油消耗量明显减少(P<0.05),运动至出现ST段压低1mm所需时间、运动至出现心绞痛所需时间显著延长(P<0.05),且曲美他嗪优于辅酶Q10(P<0.05)。结论曲美他嗪和辅酶Q10均有效缓减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运动诱发的心肌缺血,提高运动耐量,曲美他嗪优于辅酶Q10。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Robo4敲除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缺血心肌微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主干方法复制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分为Robo4敲除大鼠假手术组(Robo4 sham)、SD大鼠假手术组(SD sham)、Robo4敲除大鼠心肌梗死组(Robo4 MI)和SD大鼠心肌梗死组(SD MI)。14天后提取大鼠MI边缘区心肌组织,VWF8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微血管生成密度(MVD)。结果两假手术组间MI边缘区MVD无明显变化[(2.27±0.53)个比(1.89±0.34)个,P0.05]。与SD sham组相比,SD MI组MI边缘区MVD显著增加[(16.63±3.13)个比(1.89±0.34)个,P0.01]。与SD MI组相比,Robo4 MI组MI边缘区MVD显著增加[(22.49±3.05)个比(16.63±3.13)个,P0.05]。结论大鼠急性心肌梗死14天后缺血心肌微血管生成增加,且Robo4敲除可以促进缺血心肌微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 运用双源CT血管成像(CTA)探讨左冠状动脉分支夹角与左前降支斑块间的潜在关系。方法 从笔者医院2016年1~5月进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患者中,随机选取100例冠状动脉正常组和100例左前降支斑块组(支架置入术后复查、搭桥术后复查、心肌桥、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患者除外)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结果由2名医生共同确定。100例冠状动脉正常组中,男性57例,女性43例,患者年龄为48~72岁,平均年龄57.54±8.38岁。100例左前降支斑块患者,其中男性64例,女性36例,患者年龄为41~86岁,平均年龄62.08±13.94岁。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技术测量左冠状动脉分支夹角,探讨其与左前降支斑块的关系。结果 冠状动脉正常组左冠状动脉分支夹角范围41.25°~112.14°,平均夹角69.45°±18.71°,左前降支斑块组左冠状动脉分支夹角范围54.14°~128.12°,平均夹角85.65°±15.96°,两组比较,左前降支斑块组左冠状动脉分支夹角大于冠状动脉正常组(P<0.05)。结论 双源CTA可以无创、客观评价左冠状动脉分支夹角及左前降支斑块病变,左冠状动脉分支夹角对左前降支斑块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得了心血管疾病或是心脏手术后的患者,听到最多的医生叮嘱就是好好静养或适当运动,究竟什么是“适当”“适度”,怎么掌握这个“度”?很多人以为只能小心翼翼走路,就连擦桌子、扫地这样的家务活也不能做. 其实,心梗和心脏支架术后患者在治疗师的指导下,康复运动训练是心脏康复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心脏康复训练能改善他们门的生活质量,减轻临床症状,降低急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减少再次住院的风险,并能够帮助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一项美国的研究结果表明,心力衰竭的患者并没有因运动而导致心脏病发作、心律失常、心绞痛或骨折.2.5年后,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运动锻炼组心血管事件的死亡率和心衰的住院率显著减少11%.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不同糖尿病患者的动脉弹性及主要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将入选的患者分为健康对照组(NC)35例、糖尿病前期组(IGR)56例、2型糖尿病组(DM)40例。比较三组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血压、血脂、血糖。用稳态模式评估法(HOMA)评价胰岛素抵抗(IR),用Cvprofilor Do-2020动脉脉搏分析仪测量大、小动脉弹性指数。结果(1)三组间比较,BMI、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危险因子、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 B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I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DM组与IGR组比较,TC、LDL-C、PP、FBG、2-h BG、FINS、IR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3)C1:IGR组与NC组比较无差异,DM组明显低于NC组(10.55±1.80)比(12.18±2.18),(P<0.05);(4)C2:由低到高排列为DM组(3.25±1.01)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发生严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明确诊断有慢性稳定性冠心病的患者122例和同期就诊的无冠心病患者160例,分别设为冠心病组和对照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检测空腹血糖(FBG)、血脂及肾功能等生化指标,行颈动脉血管超声及心-踝血管指数(CAVI)检查。结果冠心病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BMI、FBG、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肾小球滤过率、同型半胱氨酸、肌酐、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CAV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男性、颈动脉粥样斑块、FBG偏高是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发生严重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随着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FBG水平升高、年龄的增长,慢性稳定性冠心病发生严重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逐渐增加。对于有以上危险因素的患者,尤其是男性,需及早干预及治疗,以降低严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9.
综合康复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心脏事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将30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综合治疗组(治疗组)及常规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患者除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外,还同时给予4阶段冠心病康复干预,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随访时间持续2~5年,对随访期间内2组患者的心脏事件(如心源性猝死、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冠脉介入治疗等)发生情况进行统计、比较。结果经过2~5年随访观察,发现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下降了69%,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生率下降了64%,需进行冠脉介入术的发生率减少了54%,其总体冠心病事件危险性下降了61%,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康复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具有显著疗效,能明显抑制其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瑞舒伐他汀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临床前期病变的影响。方法 100例经双源螺旋CT检测出的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n=51)及对照组(n=49):观察组给予瑞舒伐他汀100mg/d口服,对照组未行他汀类药物治疗。24个月后复查斑块情况。同时随访患者的血脂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hs-CRP)及颈动脉中膜厚度(CIMT)。结果 51例患者接受瑞舒伐他汀治疗后总胆固醇(TC)降低14.9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下降24.22%,总甘油三酯(TG)下降17.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增加7.5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冠状动脉斑块平均缩小(2.80±1.83)%,CIMT平均减少(0.11±0.02)mm,hs-CRP减少(2.95±0.24)mg/L,49例对照组斑块平均增加(2.17±1.73)%,CIMT平均增加(0.21±0.03)mm,hs-CRP增加(1.28±0.15)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能够有效降低血脂及hs-CRP水平,减少CIMT厚度,逆转或稳定冠状动脉粥样斑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