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6篇
内科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潘庆登  曾春  叶祖兰  宁万如 《安徽医药》2020,24(6):1126-1130
目的比较分析特发性膜性肾病( 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病人不同性别间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 2013年 6月至 2018年 1月在北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治疗的 245例 IMN病人分为男性组( 149例)和女性组( 9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常规检测 24 h尿蛋白、白蛋白、尿酸、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 LDL)、三酰甘油和高密度脂蛋白( HDL)并将两组的尿蛋白、白蛋白、血脂等指标进行对比;同时将两组的年龄、高血压、肾病综合征和肾功能异常进行对比。然后,将2,45例病人分别按不同年龄段(年龄 ≤50岁及年龄> 50岁)两组间的 24 h尿蛋白、白蛋白、血脂等指标进行比较。按肾活检时的病程 ≥0.5年和< 0.5年分为两组进行比较,以了解病程对尿蛋白、白蛋白等临床指标是否有影响。结果在 IMN病人中,男性组的年龄、年龄分布、高血压的比例与女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男性组的肾病综合征及肾功能异常发生率均高于女性组(分别为 69.1%比 53.1%和 11.4%比 2.1%,均 P<0.05)。男性组的 24 h尿蛋白、尿酸、总胆固醇及 LDL均高于女性组[分别为( 6.49±4.42)g/24 h比( 4.54±3.19)g/24 h,(396.44±134.55)μmol/L比( 350.46±103.48)μmol/L,(8.75±3.03)mmol/L比( 7.75±2.22)mmol/L和( 6.18±2.64)mmol/L比( 5.21±1.93)mmol/L,均 P<0.01];而白蛋白低于女性组[(23.50±7.22)g/L比( 25.65±6.07)g/L,P<0.05];两组的三酰甘油及 HD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按不同年龄段(年龄 ≤50岁及年龄> 50岁)将两组 IMN病人进一步分析,在年龄 ≤50岁的 IMN病人中,男性组的 24 h尿蛋白、尿酸、总胆固醇和 LDL均高于女性组[分别为( 6.72±4.51)g/24 h比( 3.88±2.40)g/24 h,(402.0±132.68)μmol/L比( 347.56±95.24)μmol/L,(9.21±3.09) mmol/L比( 7.52±2.00)mmol/L,(6.50±2.66)mmol/L比( 4.96±1.76)mmol/L,均 P<0.05];白蛋白低于女性组[(23.43±7.22)g/L比(26.07±5.39)g/L,P<0.05],女性病人的 HDL高于男性病人( P<0.05),两组的三酰甘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年龄>50岁的 IMN病人中,男性组的 24 h尿蛋白、白蛋白、尿酸及血脂各项指标与女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病程 ≥0.5年组病人的年龄大于病程< 0.5年组病人( P<0.05),而尿酸低于病程< 0.5年组病人( P<0.01),两组的尿蛋白、白蛋白、总胆固醇、 LDL、三酰甘油及 HDL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结论在 IMN病人中,男性病人肾病综合征及肾功能异常的比例高于女性病人,大量尿蛋白与肾功能异常有关。男性病人的 24 h尿蛋白、尿酸、总胆固醇及 LDL均高于女性病人,而白蛋白低于女性病人,这些规律在年龄≤50岁的病人中更为明显。病程对尿蛋白、白蛋白及血脂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非肾病性特发性膜性肾病(NSPN-IMN)与非肾病性IgA肾病(NSPN-IgAN)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2013年6月至2018年5月在北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及医联体单位治疗的肾病病人174例,其中93例为NSPN-IMN(NSPN-IMN组),81例为NSPN-IgAN(NSPN-IgAN组),两组常规检测24 h尿蛋白、血清白蛋白、血尿酸、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三酰甘油(TG)和高密度脂蛋白(HDL).比较两组各项临床指标.结果 NSPN-IMN组与NSPN-IgAN组高血压发病率(24.73%比38.27%)及性别分布(50.54%比44.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NSPN-IMN组年龄>50岁的比例高于NSPN-IgAN组(39.78%比9.88%,P<0.01),而肾功能异常的发病率低于NSPN-IgAN组(4.30%比22.22%,P<0.01).NSPN-IMN组的年龄[(47.31±13.85)岁比(35.28±12.68)岁]、尿蛋白[(2.12±0.87)g/24 h比(1.18±0.84)g/24 h]、TC[(7.29±2.16)mmol/L比(5.04±0.92)mmol/L]、HDL[(1.82±0.63)mmol/L比(1.48±0.36)mmol/L]和LDL[(4.86±1.88)mmol/L比(3.31±0.68)mmol/L]均高于NSPN-IgAN组(均P<0.01),而血白蛋白低于NSPN-IgAN组[(28.64±7.09)g/L比(40.36±6.58)g/L,P<0.01].两组尿酸[(376.23±122.14)μmol/L比(364.70±127.41)μmol/L]和TG[(1.90±1.18)mmol/L比(1.61±1.18)m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SPN-IMN组病人的年龄、尿蛋白、TC、HDL和LDL均高于NSPN-IgAN组病人,而血白蛋白低于NSPN-IgAN组.两组的高血压发病率及性别分布无明显差异.NSPN-IgAN组肾功能异常的发病率高于NSPN-IMN组.  相似文献   
3.
黄永康  潘庆登 《新中医》2012,(12):16-18
目的:观察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血清钠水平的变化。方法:对73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心力衰竭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给予地高辛、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呋噻米和螺内酯、β-受体阻滞剂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芪苈强心胶囊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1周后心功能改善效果和治疗前、治疗1周后、1月后血清肌酐和血清钠浓度变化。结果: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1周后、1月后血清肌酐水平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1月后,2组血清钠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应用洋地黄、ACEI或AR/3、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利尿剂的基础上,加用芪苈强心胶囊可提高疗效,降低低钠血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是成年人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病因,约三分之一的IMN患者发展为终末期肾病。IMN的治疗成为近年来值得关注的热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 receptor antagonists,ARB)因降低肾小球灌注压、减少蛋白尿等机制起到保护肾脏的作用而作为治疗IMN的主要方法之一,包括免疫抑制剂、利妥昔单抗、中医中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在治疗IMN方面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经验。该文就IMN的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重叠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HBV和HCV重叠感染的临床与病理,探讨HBV和HCV相互作用的特点.方法 收集226例慢性肝病患者的血清学指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HBV DNA和HCVRNA,ELISA检测HBV血清标志物、抗-HCV抗体.行肝穿刺活组织病理检查、免疫组织化学HBsAg、HBcAg和原位杂交HBV DNA、HCV RNA检测.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率检验.结果 HBV和HCV重叠感染的重度慢性肝炎患者比例为62.50%,高于HBV或HCV单独感染者的27.05%和30.56%(X2=14.70,P<0.01).HBV感染组的血ALT、AST、TBil、DBil和Alb高于HBV和HCV重叠感染组和HCV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8.52,P<0.05).重叠感染组和HBV感染组的血HBsAg与肝内HBsAg一致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5.60,P<0.01).HBV和HCV重叠感染组血清HBV DNA阳性率为12.5%,低于HBV单独感染组的87.7%(X2=17.66,P<0.01);而HBV和HCV重叠感染组HCV RNA阳性率为75.0%,低于HCV单独感染组的8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和HCV重叠感染导致的肝损伤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合并感染的患者肝损害的血清学改变特点。方法收集225例慢性肝病(包括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乙、丙肝病毒合并感染引起慢性肝炎或肝硬化,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肝穿病理标本;所有病例均常规检测肝功能、血清HBVDNA、HBV血清标志物、血清HCVRNA,抗-HCV。所有肝活检标本均用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做苏木素-伊红染色,进行肝炎分级分期,HBsAg、HBcAg免疫组化,HBVDNA、HCVRNA原位杂交检测。结果①重度慢性肝炎患者:HBV/HCV合并感染的患者(B加C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水平与HCV单独感染(C组)患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比HBV单独感染的患者(B组)低(P<0.05)。②非重度慢性肝炎患者:三组的血清学改变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C组与B加C组患者的发病年龄相似(P>0.05),但明显大于B组患者(P<0.01)。④单独感染组发病的病程长短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比合并感染组长,与单纯感染组相比,合并感染组发展为重肝的时间要短(P<0.01)。结论在重度慢性肝炎的患者中,肝功能损害的血清学指标(AST、ALT、TB、DB)不能很好地反映肝内损害严重度。与单纯感染组相比,HBV与HCV合并感染组发展为重度肝炎的时间要短。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方法:将84例血脂异常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8例,对照组36例),治疗组给予瑞舒伐他汀10mg/d口服,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口服,治疗前、治疗第1周和第2周后分别检测血总胆固醇(TC)、低密度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胆固醇(HDL-C),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脂达标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第1周和第2周后,两组TC、LDL-C、TG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TC比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两组HDL—C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P〉0.05)。治疗第1周后,治疗组LDL-C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6.3%VS25.0%,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应用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短期内即有明显的降脂效果,而瑞舒伐他汀降脂疗效优于阿托伐他汀。  相似文献   
8.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载量与肝内炎症及纤维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载量与肝内炎症及纤维化的关系.方法 24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行肝穿活检,标本用10%甲醛固定,石蜡包埋,作苏木素-伊红染色,对其进行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并常规检测肝功能、血清HBV DNA.结果 24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乙肝病毒载量(血清HBV DNA)在各个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中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炎症反应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为更好地防治颈动脉斑块形成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9-06—2013-03在该院住院治疗的276例高血压患者,其中192例伴有颈动脉斑块形成,84例不伴有颈动脉斑块,所有病例均常规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通过彩超检查颈动脉了解hs-CRP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结果在高血压患者中,伴有颈动脉斑块形成者的hs-CRP明显高于不伴有颈动脉斑块形成者(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炎症反应与颈动脉斑块的形成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为更好地防治颈动脉斑块形成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7月至2014年2月在北海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723例患者,其中492例伴有颈动脉斑块(斑块组),231例无颈动脉斑块(无斑块组)。所有病例均常规检测总胆固醇(TC)、低密度胆固醇(LDL)、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胆固醇(HDL),并用彩超检查颈动脉斑块,将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TC、LDL、TG和HDL多个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斑块组平均年龄(72.20±11.12)岁,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09,P〈0.01);且血清TC、TG和LDL分别为(5.38±1.41)、(1.63±0.91)和(3.56±1.18)mmol/L,也均高于无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55、2.785、5.261,P均〈O.01),而两组HD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96,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I.571,95%CI:1.116±2.212)、年龄≥65岁(0尺=3.116,95%CI:2.201~4.410)、高血压(0R=1.699,95%Ch1.184-2.438)、LDL≥3.3mmol/L(DR=1.779,95%Ch1.161~2.726)和TG≥1.8mmol/L(0R=1.575,95%CI:1.064~2.333)5种因素可能与颈动脉斑块的形成相关。结论男性、年龄≥65岁、高血压、LDL≥3.3mmol/L和TG≥1.8mmol/L为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