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2.
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中的表达及两者在肝癌发病机制及细胞周期调控中的关系.方法 应用定量PCR及Westem blot技术检测MIF和Cyclin D1在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表达.化学合成MIF siRNA,将PLC细胞和HepG2细胞分成对照组、MIF siRNA 50 nmol/L干预组、MIF siRNA 1130 nmol/L干预组,脂质体法转染肝癌细胞PLC和HepG2,定量PCR技术和Western blot检测MIF siRNA干扰后MIF和Cyclin D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MIF和Cyclin D1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为0.825±0.13和0.843±0.104;MIF和Cyclin D1 mRNA在肝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为癌旁组织的(7.31±1.85)倍和(4.27±1.05)倍,与癌旁组织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MIF=15.5,P<0.01;fCyclin D1=87.5,P<0.01).应用小RNA干扰技术转染PLC和HepG2肝癌细胞后MIF mRNA分别下调71.2%±7.2%、87.4%±2.9%、74.3%±8.9%、88.4%±4.6%(FPLC=315.5,P<0.01;FHHepG2=201.2,P<0.01);MIF蛋白分别下调为0.33±0.03、0.11±0.02、0.81±0.08、0.36±0.02,并呈剂量依赖关系(FPLC=43.9,P<0.01;FHepG2:133.4,P<0.01).伴随MIF mRNA和蛋白的表达F调Cyclin D1 mRNA分别下调68.2%±3%、78.1%±1.4%、65.8%±4.7%、77.3%±2.6%(FPLC=1569,P<0.01;FHepG2=480.4,P<0.01);Cyclin D1蛋白下调0.28±0.06、0.15±0.03、0.44±0.04、0.13±0.02,亦呈剂量依赖关系,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干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PLC=35.5,P<0.01;FHepG2=114.7,P<0.01).结论 MIF和Cyclin D1在肝细胞癌中过表达,MIF可能在转录水平调控Cyclin D1的表达,并促使肿瘤细胞通过细胞周期检测点,继续增值和分化,导致肿瘤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的表达及其与胰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免疫组化方法 检测胰腺肿瘤和正常胰腺组织中MIF和Cyc-lin D1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胰腺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89例胰腺癌组织中MIF和Cy-clinD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8.8%和50.6%.临床分期Ⅰ、Ⅱ、Ⅲ、Ⅳ期病例中MIF表达率分别为69.2%、94.7%、96.4%、100%,Ⅰ期与各期之间表达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yclinD1表达率分别为30.8%、47.4%、33.3%、68.8%.Ⅰ期表达率与Ⅲ、Ⅳ期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Ⅱ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IF表达与CyclinD1表达呈正相关(P<0.05).伴淋巴结转移病例中MIF和CyclinD1阳性表达率(97.5%和62.5%)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胰腺肿瘤组织(81.6%和4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肝转移的胰腺肿瘤组织中MIF表达率高于无肝转移组织(100%:85.9%,P>0.05),CyclinD1表达率显著高于无肝转移组织(66.7%:46.5%,P<0.05).高、中、低分化组胰腺肿瘤组织中MIF和CyclinD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9%、73.8%、96.2%和28.6%、45.2%、76.9%,3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F和CyclinD1过表达与胰腺肿瘤的临床分期、淋巴结和肝转移及组织分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乳管镜定位及超声引导下乳管内病灶真空辅助空芯针活组织检查的可行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行乳管镜检查发现导管内病灶并行手术治疗的7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乳管镜定位及超声引导下真空辅助空芯针活组织检查29例(微创手术组),常规开放手术切除病变乳管46例(常规手术组)。对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病理结果、切口长度及患者对切口美观性的满意度进行分析。年龄、手术时间及切口长度等指标不符合正态分布,用M(P25~P75)表示,采用2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微创手术组手术时间为10.0(8.0~15.0)min,低于常规手术组的36.5(32.0~40.3) min(Z=-7.267,P<0.001)。微创手术组的病理检出率为100.0%(29/29),高于常规手术组的71.7%(33/46)(χ2=9.914,P=0.002)。微创手术组切口长度为0.5(0.5~0.7) cm,常规手术组为2.0(2.0~3.0)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438,P<0.001)。微创手术组患者对切口美观性的满意度为96.6%(28/29),高于常规手术组的76.1%(35/46)(χ2=4.124,P=0.042)。所有病例术后中位随访时间27个月(范围:12~47个月)。微创手术组无一例复发,常规手术组有1例半年后接受了二次手术。 结论乳管镜定位及超声引导下的真空辅助空芯针活组织检查治疗乳管内病灶具有微创、手术切口小、美观、手术时间短、准确率高等优点,具有临床可行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