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1.
目的了解高压氧病区脑损害患者分离的病原菌及耐药性,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013年1月—2014年12月某院高压氧病区975例脑损害患者的血、痰、尿等标本的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检出病原菌1 32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877株,占66.04%;革兰阳性菌213株,占16.04%;真菌238株,占17.92%。分离居前5位的病原菌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和白假丝酵母菌。标本主要来源于痰和尿,分别占58.59%、35.24%。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16.67%、81.82%、82.44%、4.65%。革兰阳性菌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菌株,粪肠球菌对绝大多数所测试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低于屎肠球菌。结论高压氧病区脑损害患者以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感染为主,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各种手术前患者血液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及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传染病的感染情况。方法选择本院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共1525例接受手术的患者,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及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术前血液的传染性疾病相关指标检测,总阳性率为12.39%,其中HBsAg阳性者133例,阳性率为8.72%,阳性率最高;抗HCV阳性者25例;阳性率为1.64%;抗HIV阳性者4例,其阳性率为0.26%;梅毒抗体阳性者27例,阳性率为1. 77%;男性患者各项指标阳性率为11.20%,女性患者各项指标阳性率为13.49%,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个临床科室检测指标阳性率分布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手术患者在操作前进行HBsAg、抗HCV、抗HIV及抗TP四项指标检测,用于了解患者是否存在相关感染,可明确患者健康状况,避免在治疗过程中与其他患者发生交叉感染,也可减少医院感染,降低医疗意外发生率,保护医患双方的利益。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腺病毒疫情爆发疫情的医院感染控制。方法启动应急预案,成立隔离病区;制定呼吸道隔离病区医院感染控制方案,全员参与培训;完成布局改造,规范各项流程;加强人员、物品、环境的管控;加强防护督导,确保人人防护到位。结果全部患者康复出院,未发生医院感染。结论必须要建立完善应急预案,确保快速反应;细化医院感染控制方案,优化流程,加强临床督导是防控医院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有效方法。方法2012年,采用一系列组合式管理措施,对某院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进行干预。结果2012年该院手卫生依从性检查共计72次,改造全院非手触式水龙头86个,补充张贴宣传图、洗手流程图420张。2012年手卫生依从率为60.48%,显著高于2011年的34.50%(χ2=458.70,P<0.05);手卫生合格为82.13%,显著高于2011年的60.04%(χ2=188.41,P<0.05)。2012年全院及重症监护室快速手消毒剂每床日使用量分别为3.15 mL、21.82 mL,显著高于2011年的0.39 mL、17.81 mL(t值分别为2.59、2.76,均P<0.05)。结论采取组合式干预措施,能有效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集束化管理预防气管切开患者行高压氧治疗时肺部感染的效果,以降低肺部感染率。方法选择2012年1-12月医院收治的气管切开行高压氧治疗80例患者为干预组,采取集束化管理进行干预,另选择2011年1-12月气管切开行高压氧治疗69例患者为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肺部感染发生率及持续时间,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干预组肺部感染率及持续时间分别为60.00%及(10.55±5.54)d,均低于对照组的75.00%及(12.11±5.35)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集束化管理能有效降低气管切开患者行高压氧治疗时肺部感染率,缩短肺部感染的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防护意识,减轻职业损伤.方法:分析供应室的职业危害因素,制定相应措施.结果:加强规章制度的落实,注意自身防护,有效降低院内感染.结论:采取主动、适当的防护措施,保护供应室人员自身职业健康.降低医院交叉感染率,预防职业性危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