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33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8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猪带绦虫病/囊虫病是食源性人畜寄生虫病,它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该病呈世界性分布,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南美洲、印度、中、南非洲和远东地区。我国人体囊虫病各地均有发现,感染率为0.14%。3.2%,我们对1995~2003年本所门诊及住院患1337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3.
祖父字兰窗,有医学著作传于后辈,父万筐生卒于1448~1529年,从儒、医两方面为万全成为名医奠定了基础;万全的生卒年为1499~1582年。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能正常经口进食的患者,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和十二指肠造瘘术(PED)的疗效观察.方法:对20例无法正常经口进食,但需长期供给营养的患者分别行PEG术及PED术。在治疗前、治疗后15d、30d分别测量患者体重、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由同一检测者测量同侧上臂肌围,三头肌皮褶厚度。结果: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操作,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治疗后各营养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呈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随访,5例已拔管,2例患者术后3~4月因肿瘤转移,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其余带管3~18个月。结论:PEG术及PED术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且内镜操作方法简便,快速(15~30min)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乳糜尿是班氏丝虫病的临床表现之一,是由丝虫损害淋巴系统所致。乳糜尿患者由于丢失大量的脂肪和蛋白,可出现消瘦、贫血,丧失劳动力甚至继发其他疾病而死亡。近年来,我院采用硝酸银肾盂灌注术治疗重症乳糜尿患者15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男4例,女11例;年龄20~50岁,病程10天~30年。患者除有重症乳糜尿外,还有排尿困难或尿潴留症状。治疗采用1%硝酸银大剂量肾盂灌注术。患者均经膀胱镜输尿管插管,收集肾盂尿确定患侧后再注入药液。用1%硝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白眉蛇毒凝血酶联合生长抑素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随机分为白眉蛇毒凝血酶联合生长抑素治疗组56例和生长抑素对照组34例。白眉蛇毒凝血酶联合生长抑素组先用生长抑素250μg静注,随后按250μg/h微泵泵入维持24h,同时用白眉蛇毒凝血酶2ku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脉注入,用药2~3d,出血停止后维持1~2d;生长抑素组先用生长抑素250斗g静注,随后按250μg/h持续微泵泵入维持24h。分别比较两组止血起效时间、止血有效率。结果两组平均止血时间分别为7.2±2.7h和10.2±7.1h,24h内止血有效率分别为96.4%和79.4%。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白眉蛇毒凝血酶联合生长抑素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止血效果优于单用生长抑素,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内科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乳糜尿病人的发病机理及临床症状,分析评估了乳糜尿病人的健康需求,并根据需求实施了心理指导、饮食指导、药物治疗指导及出院指导等措施,坚持在尊重病人、关爱病人、服务病人的全过程中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通过健康指导,密切了护患关系,使病人及家属建立良好的遵医行为,以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8.
108例人体囊尾蚴病家庭发病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门诊肠道寄生虫病感染状况的纵向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 1981-2 0 0 0年门诊病人肠道寄生虫感染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总感染率为 30.89% ( 33607/ 10 8795 ) ;其中肠道蠕虫感染占 78.14% ,肠道原虫感染占 21.86 %。主要感染虫种为蛔虫、蓝氏贾第鞭毛虫、钩虫、肠滴虫、猪带绦虫和阿米巴。 2 0年间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呈明显下降趋势 ,由 1981年的 46.61%下降到 2000年的 12.82 % ;但近年来肠道蠕虫感染率下降速度变缓 ,而肠道原虫感染率呈现上升趋势 ,优势虫种亦由蛔虫、钩虫为主转为蓝氏贾第鞭毛虫、蛔虫居前。虽然肠道寄生虫感染 2 0年间变化较大 ,但每年的季节分布仍未打破 ,感染率以第三季度最高 ,第一季度最低。结果表明 ,目前人体肠道寄生虫病感染率还比较高 ,尤其是肠道原虫。因此 ,仍需根据季节、虫种、人群等具体情况 ,搞好肠道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阿苯达唑、吡喹酮治疗囊虫病引起不良反应的防治措施,使患者安全服杀虫药,早日痊愈。方法:200例在我所住院服第1疗程杀虫药的囊虫病人,其中阿苯达唑治疗100例,剂量按20mg/kg.d,分三次服,12d为1疗程;吡喹酮治疗100例,剂量按30mg/kg.d分三次服,12d为1疗程。结果:阿苯达唑治疗囊虫病100例,出现不良反应83例,51例患者出现2种以上的反应症状;吡喹酮治疗囊虫病100例,出现不良反应91例,62例患者出现2种以上的反应症状,1例癫痫并脑疝死亡。结论:阿苯达唑杀虫反应稍晚于吡喹酮,两种药物杀虫反应出现的早、晚与反应程度,与应用杀虫药物,囊尾蚴感染的数量、部位等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