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4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对385例脂肪肝患者血脂进行检测,与健康对照组及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有关疾病组比较结果,脂肪肝患者的TC(总胆固醇)和TG(甘油三酸酯)值显著高于、而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值则显著低于健康组及其它各疾病组;TC、TG、HDL-C三项血脂的异常率分别都高于健康组和高血压病组;其中TG异常率还显著高于冠心病和糖尿病组;说明脂肪肝患者血脂异常程度较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患者更加明显。脂肪肝  相似文献   
2.
936例老年人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936例老年人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心电图异常率62.29%,性别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心电图改变以缺血性和器质性改变为主。心血管疾病仍是危害老年人健康和寿命的首位疾病,及早预防缺血性心电图改变是降低老年人心脏病发病率的首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现代感染性疾病病原学特点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近几十年来 ,抗生素在临床广泛应用 ,对感染性疾病的防治 ,尤其是为消灭烈性传染病立下了历史的、不朽的功勋。但是 ,感染性疾病并没有因此减少反而有增无减 ,这与社会、环境、药物、病源微生物本身等各种因素有关。分析研究现代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特点并采取相应对策 ,对其临床诊断及防治具有重要意义。1 现代感染性疾病 5大特点1.1 协同感染 (或称复合性感染 ) 致病微生物 ,包括细菌、病毒、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等侵入机体均可引起感染性疾病 ,而常见的是细菌性感染。历史上关于细菌性感染的文献资料多集中在单纯细菌感…  相似文献   
4.
以红细胞压积为依据制定全血粘度参考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作者在工作实践中采用以红细胞压积(Hct)为依据制定全血粘度参考值的方法,经长期试用认为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一种简便实用的全血粘度参考值制定方法。方法:(1)从用锥板式血液流变仪测定的健康体检者资料分别选择红细胞压积(HCT)为0.42 L/L,200例(男80例,女120例);HCT为0.45 L/L,210例(男130例,女80例);同样方法从用压力传感式血流变仪的测定资料中选择HCT0.42 L/L,男120例,女120例;HCT为0.45 L/L,男150例,女120 例,将各HCT组的全血粘度结果按不同性别进行统计分析。(2)从排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健康体检者中.不分性别选择HCT为0.42 L/L组、0.37 L/L组、0.43 L/L组、0.49 L/L组各100例以上或更多,以0.42 L/L组和0.49 L/L组全血粘度均值作为男性全血粘度参考值的下限和上限,以0.37 L/L组和0.43 L/L组全血粘度均值作为女性全血粘度参考值的下限和上限。结果: 不论是锥板式还是传感式血流变仪,各相同HCT组的高、中、低切全血粘度均无性别差异(p>0.05),由此,在选择HCT组时可以不分性别,将相应HCT组全血粘度均值作为男、女全血粘度参考值的下限或上限。结论:以HCT作为依据,分别制定男、女全血粘度参考值的方法,简便、实用,并有效避免了一般常规参考值制定方法由于HCT不是正态分布给全血粘度参考值带来的偏差。  相似文献   
6.
亚健康与血液流变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伴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WHO) 给健康所下的定义是:“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体质健壮”。根据这一定义,经过严格的统计后普遍认为,人群中真正健康(第一状态)和患病者(第二状态)仅占少数,有半数以上的人群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过渡状态,WHO称其为“第三状态”,国内称之为“亚健康”状态,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学科即亚健康医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正常人群相同红细胞压积(HCT)不同性别的全血粘度值有无显著性差异。方法从用锥板式血流变仪测定的健康体检者中分别选择HCT为0.42L/L 200例(男80,女120);HCT为0.45L/L 210例(男130,女80);同样方法从压力传感式血流变仪测定的健康体检者中分别选择HCT为0.42L/L 240例(男女各120),HCT为0.45L/L 270例(男150,女120); 分别将各HCT组的高、中、低切全血粘度值按不同性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论是锥板式还是压力传感式血流变仪的测定结果,各相同HCT组的高、中、低切全血粘度值按不同性别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正常人群相同HCT 的全血粘度值无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8.
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ister chromatid exchange简称SCE)是中期细胞染色单体在DNA复制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的等位点互换。因它能敏感地显示DNA的损伤,所以自一九七二年Latt建立了利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掺入方法检测SCE以来,SCE指标便成了遗传学、遗传毒理学和环境诱变等学科中的一个研究热点。二十多年来无数研究者进行了大量基础和应用学科的研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对SCE的认识越来越趋于一致。许多研究认为,SCE是检测物理、化学或病毒、致癌、致畸、致突变物质细胞遗传学效应的一种新技术,是研究细胞动力学和测定DNA及染色体损伤与修复效应的一种敏感方  相似文献   
9.
1965年Blumberg发现”澳大利亚抗原”,随后确定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1970年英国的Dane等人在电镜下鉴定了直径为42nm完整的乙肝病毒颗粒,又称为Dane颗粒,并阐明了颗粒的HBsAg、HBcAg、HBeAg等成份。1990年Petit等观察到乙肝病毒前S1(Pre-S1)抗原主要存在于血清中完整HBV表面,电镜观察也显示:Pre-S1抗原存在于Dane颗粒区带。近几年来,随着对。Pre-S1抗原在乙型肝炎发病机制、HBV感染与复制等方面研究的深入,发现它对早期诊断、传染性强弱及预后判断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学生课间加餐营养食品的研制及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目的与方法 为了保证儿童的健康成长,力求解决小学生早餐食量不足和现存的营养问题,作者研制出四种课间加餐营养食品,并于1987年4~7月在本地某小学1~4年级769名男女学生(营养食品,Ⅰ组和普通食品,Ⅱ组)中进行为期3个月的课间餐试验,以条件类似的另一小学414名男女学生为对照组。营养食品主要为夹馅面包和馅饼类,可供蛋白质占每日供给标准的9.1~9.2%,热能8.8~9.2%,钙5.6~7.5%,铁21.8~22%,锌13.6~17.2%;苏氨酸占25~30%、亮、异亮、缬氨酸在35~50%之间、苯丙及酪氨酸占76~88%,蛋及胱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