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77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14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鼻内窥镜选择性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经鼻内窥镜选择性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的意义及手术方法。方法:根据不同的手术目的对204例需要行鼻中隔手术的病人,经鼻内窥镜实施选择性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结果:采用该技术对单纯性鼻中隔偏曲患者手术临床治愈率100%,其手术有效治愈头痛、鼻阻及鼻出血等鼻中隔偏曲临床症状,达到临床治疗目的。未出现鼻腔粘连、鼻中隔穿孔等并发症。有2例形成鼻中隔血肿,经放置引流管处理后治愈。对于解除高位鼻中隔偏曲解剖异常引发的鼻窦炎,手术后效果良好。取鼻中隔软骨做为修补材料手术效果满意。结论:经鼻内镜选择性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目的性强、方法灵活、创伤小、并发症少、手术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鼻内镜联合额窦前壁开窗双径路治疗额窦疾病的手术指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经鼻内镜联合额窦前壁开窗双径路手术治疗额窦疾病的临床资料,其中额窦后壁粉碎性骨折并脑脊液漏16例、额窦骨瘤5例、额窦内翻性乳头状瘤2例、额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癌变1例.结果 16例额窦脑脊液漏均一次修补成功,5例额窦骨瘤、2例内翻性乳头状瘤和1例内翻性乳头状瘤癌变者均一次手术切除,术后完全恢复,无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手术后额窦脑脊液漏患者随访3~132个月;额窦骨瘤患者随访8~38个月;额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及癌变患者随访7~4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病变均元复发,额窦引流通畅,额部无影响容貌的缺陷.结论病变主体位于额窦后壁、有复发倾向或恶性病变,以及病变范围或手术部位的外侧界限超越眶纸板平面是经鼻内镜联合额窦前壁开窗双径路的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鼻内镜联合额窦前壁开窗双径路治疗额窦疾病的手术指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经鼻内镜联合额窦前壁开窗双径路手术治疗额窦疾病的临床资料,其中额窦后壁粉碎性骨折并脑脊液漏16例、额窦骨瘤5例、额窦内翻性乳头状瘤2例、额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癌变1例.结果 16例额窦脑脊液漏均一次修补成功,5例额窦骨瘤、2例内翻性乳头状瘤和1例内翻性乳头状瘤癌变者均一次手术切除,术后完全恢复,无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手术后额窦脑脊液漏患者随访3~132个月;额窦骨瘤患者随访8~38个月;额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及癌变患者随访7~4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病变均元复发,额窦引流通畅,额部无影响容貌的缺陷.结论病变主体位于额窦后壁、有复发倾向或恶性病变,以及病变范围或手术部位的外侧界限超越眶纸板平面是经鼻内镜联合额窦前壁开窗双径路的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4.
翼腭窝、颞下窝是由骨性结构围成的狭小不规则腔隙,腔隙内容纳神经、血管、肌肉、脂肪及纤维结缔组织等,毗邻上颌窦、蝶窦、鼻腔、颞窝、眼眶、眶下裂等解剖结构。原发于翼腭窝及颞下窝的肿瘤或毗邻结构的肿瘤侵犯累及该区域在临床中不多见,约占头颈肿瘤的0.5%[1]。该区域结构复杂、深在,常规方法暴露困难;且由于肿物的挤压作用,区域内的重要血管、神经往往出现移位,增加手术难度和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临床安全、有效地行经鼻内镜视神经减压术提供更加充分的影像学支持.方法:应用多层螺旋CT(MSCT)和AW4.1影像工作站对14例(14侧)外伤性视神经病患者蝶、筛窦外侧壁的视神经管和颈内动脉进行三维重建、空间立体定位和相关数据测量,并与术中视神经实际走行情况进行比较验证.结果:①鼻骨尖一前床突扫描基线与视神经管走行一致;②视神经管内侧壁长度为(11.83±2.31)mm;③CT影像学的视神经管定位标记线和增强的颈内动脉可以同时并全程显示在矢状位三维重建的蝶、筛窦外侧壁上,而且与术中实际情况基本一致.结论:鼻骨尖一前床突线是研究视神经管的最佳扫描基线;采用MSCT和AW4.1工作站能对视神经管进行术前空间立体定位,可简单、直观、准确地反映每例患者视神经管的长度,与蝶、筛窦外侧壁的毗邻关系和空间走行情况以及与颈内动脉的关系,其临床价值明显优于传统的CT,为术者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进行安全、有效的经鼻内镜视神经减压术提供了更加充分和实用的影像学支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鼻内镜联合额窦前壁开窗双径路治疗额窦疾病的手术指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经鼻内镜联合额窦前壁开窗双径路手术治疗额窦疾病的临床资料,其中额窦后壁粉碎性骨折并脑脊液漏16例、额窦骨瘤5例、额窦内翻性乳头状瘤2例、额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癌变1例.结果 16例额窦脑脊液漏均一次修补成功,5例额窦骨瘤、2例内翻性乳头状瘤和1例内翻性乳头状瘤癌变者均一次手术切除,术后完全恢复,无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手术后额窦脑脊液漏患者随访3~132个月;额窦骨瘤患者随访8~38个月;额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及癌变患者随访7~4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病变均元复发,额窦引流通畅,额部无影响容貌的缺陷.结论病变主体位于额窦后壁、有复发倾向或恶性病变,以及病变范围或手术部位的外侧界限超越眶纸板平面是经鼻内镜联合额窦前壁开窗双径路的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7.
杨钦泰  宋琳 《实用骨科杂志》2009,15(3):192-193,200
目的研究局部应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outor,VEGF)防治肢体严重创伤后局部骨质疏松的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参照Allen氏垂直重量打击法(weight—dropping,WD法)制作新西兰家兔桡骨远端严重损伤动物模型。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局部注射pHVEGF165质粒)与对照组(局部应用生理盐水组),每组各15只。实验组于伤后即刻局部(桡骨远端周围)注射pHVEGF165质粒50ug,对照组局部注射生理盐水。于给药后2、4、6、8周观察桡骨远端血流量及骨密度变化。治疗后8周处死动物,行病理学检查。结果实验组伤后2、4、6、8周血流量优于对照组,桡骨远端骨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病理学检查见骨小梁增多、增粗。结论局部注射pHVEGF165质粒可以改善肢体严重创伤后局部血流量,预防局部骨质疏松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检测喉鳞癌组织中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2和3(MT1、2和3-MMP)的蛋白表达,探讨其在喉癌浸润转移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70例喉癌和癌旁非癌组织蜡块标本中MT1、2和3-MMP蛋白的表达,观察其表达结果与喉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70例喉癌组织中MT1、2和3-MMP的蛋白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并与浸润程度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MT1-MMP的表达尚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 MT1、2和3-MMP在喉癌进展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判断喉癌浸润转移潜能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食入性血清变应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specific immunoglobulin E,SIgE)的阳性检出率.方法:将41例吸入性变应原阴性的变应性鼻炎患者分成2组,儿童组23例和成年组18例,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患者血清食入性变应原SIgE.结果:儿童组SIgE的总阳性率为61%,成年组SIgE的总阳性率为1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儿童组主要食入性变应原依次为牛奶、鸡蛋、花生黄豆组合、腰果、牛肉等.结论:儿童食入性变应原SIgE阳性率明显高于成年人,主要变应原依次为牛奶、鸡蛋、花生黄豆组合、腰果、牛肉等.对儿童变应性鼻炎患者应同时检测吸入性和食入性变应原SIgE.  相似文献   
10.
鼻内镜双径路吸割术治疗腺样体肥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将鼻内镜技术用于双径路腺样体刮除术的可行性。方法在鼻内镜下行经鼻腔、经口腔双径路腺样体吸割术60例,治疗由腺样体肥大引起的儿童慢性鼻窦炎、睡眠呼吸障碍和咽鼓管功能障碍,并进行随访。结果术后腺样体切除彻底,无残留,鼻咽部结构显示良好,无出血、无咽鼓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随访6~12个月,患者睡眠打鼾、鼻阻塞、流脓涕及听力障碍等症状均消失或明显缓解。结论该法避免了操作的盲目性,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提高了疗效,减少了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