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双J管生物被膜菌临床特性及其相关基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颖佳  漆涌  陈体  伍勇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10):1811-1814
[目的]研究双J管生物被膜菌的临床分布,对抗生素的耐药特性及粪肠球菌相关基因与生物被膜形成的关系.[方法]收集本院92例患者双J管.筛选生物被膜菌株和相应浮游菌株;浮游菌与双J管生物被膜菌在MH培养基上作耐药性分析;生物被膜阳性菌在泊洛沙姆培养基和普通MH培养基上作耐药差异性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生物被膜菌组和浮游菌组细菌中ebpA、gelE两种与生物被膜形成相关的基因表达进行检测.[结果]92例患者双J管中筛选出生物被膜菌41株,阳性率为45%;生物被膜菌与相应的浮游菌比较,在普通MH培养基上药敏结果相似,无统计学差异(P>0.05);生物被膜菌在Poloxamer培养基和MH培养基上药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前者耐药性更强.生物被膜菌组ebpA,gelE表达量分别是浮游菌组的2019倍和1/138.[结论]本院双J管生物被膜菌在临床上以肠球菌属和葡萄球菌属为主;生物被膜菌与浮游菌耐药性无见明显差异, Poloxamer培养基可模拟出生物被膜菌的生存环境,而且对药物的耐受性更强.ebpA与促进生物被膜形成有关,gelE与抑制生物被膜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血液灌注联合环磷酰胺和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百草枯中毒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运城市中心医院2003—01~2008-01收治的百草枯中毒患者72例,其中血液灌流联合环磷酰胺和甲基强的松龙治疗患者(联合治疗组)38例,血液灌流不联合环磷酰胺和甲基强的松龙治疗患者(常规治疗组)34例。比较2组间患者的临床特征,30d死亡率、肺纤维化发生率、多脏器功能衰竭发生率及肺纤维化发生时间。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较常规治疗组死亡率显著降低(10.52%船38.23%,P=0.013),肺纤维化发生率(2.60%惦18.91%,P=0.041)和多器官衰竭发生率也显著下降(0vs14.70%,P=0.047),肺纤维化发生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3),同时总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2.60%∞0,P=0.955)。结论血液灌注联合环磷酰胺和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百草枯中毒早期疗效是确切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ABCB1和ABCC2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儿童抗结核药物致肝毒性(anti-tuberculosis drug-induced hepatotoxicity,ATDH)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 在中国汉族结核病患儿中,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利用高通量的MassARRAY平台,对于ABCB1和ABCC2基因的16个标签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位点展开基因分型,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上SNP位点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在ATDH病例组和ATDH对照组中的分布差异.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41例ATDH病例以及189例对照.ABCB1和ABCC2基因SNP位点的等位基因以及基因型在两组间频率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NP位点分别按照显性遗传模型和隐性遗传模型分析,各位点基因型在两组间频率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BCB1和ABCC2基因多态性可能与中国汉族儿童ATDH的发生并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组氨酸激酶AgrC在亚抑菌浓度环丙沙星促进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机制,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相关感染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于2021年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检验科收集皮肤组织和体液标本,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环丙沙星对实验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采用结晶紫染色法观察不同亚抑菌浓度环丙沙星处理金黄色葡萄球...  相似文献   
5.
目的:表皮葡萄球菌是一种常引起院内感染的革兰阳性氏条件致病菌。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其耐药性逐渐增高,药物再利用已成为难治性耐药菌感染治疗的研究热点。本研究拟探讨抗病毒性肝炎药物西咪匹韦对表皮葡萄球菌及其生物膜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通过微量肉汤稀释实验检测西咪匹韦对表皮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采用结晶紫染色检测西咪匹韦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SYTO9/PI双荧光染色检测西咪匹韦对表皮葡萄球菌及其生物膜内活菌的杀菌作用;棋盘稀释实验检测西咪匹韦联用庆大霉素的抗菌活性,并通过绘制时间-抑菌曲线进一步验证其协同抗菌活性。结果:西咪匹韦对表皮葡萄球菌具有明显的抗菌活性,其对标准菌株和临床菌株的MIC和MBC分别为2~16μg/mL和4~32μg/mL。SYTO9/PI荧光染色进一步证明西咪匹韦对表皮葡萄球菌的杀菌作用。4μg/mL的西咪匹韦可显著减少表皮葡萄球菌盖玻片上生物膜的形成并破坏生物膜的正常结构。MIC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抗精神病类药物匹莫齐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和体内抗菌活性。方法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匹莫齐特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通过96孔细胞培养板构建生物膜,利用比浊法检测匹莫齐特的抗生物膜活性,进一步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SYTO9/PI染色观察匹莫齐特对生物膜的作用。采用棋盘稀释法检测匹莫齐特与抗菌药物联合抗菌效果,CCK-8试剂盒检测匹莫齐特的细胞毒性。构建皮肤脓肿模型,检测匹莫齐特的体内抗菌活性及毒性。结果 匹莫齐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抑菌活性,其MIC为8~16μg/mL,能显著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形成并分散已形成的生物膜。匹莫齐特与多西环素联合,体外具有协同抗菌效果,其协同抑菌指数为0.5;体内能显著降低小鼠脓肿组织中的细菌载量,使活菌量从(8.25±0.13)对数值CFU/脓肿减少到(3.31±0.81)对数值CFU/脓肿(q=3.74,P<0.05);匹莫齐特的细胞毒性极低,对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64μg/mL。结论 匹莫齐特毒性低且具有明显的体外和体内抗菌活性,有望成为一种精神病患者合并局部金黄色葡萄球菌相...  相似文献   
7.
摘要 抗结核药物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中,以抗结核药物致肝毒性(antituberculosis drug-induced hepatotoxicity,ATDH)对人体危害最大。常用的一线抗结核药物中,异烟肼(isoniazid,INH)、利福平(rifampicin,RMP)及吡嗪酰胺(pyrazinamide,PZA)均有可能发生ATDH。目前,药物代谢酶(drug metabolism enzyme,DME)和药物转运体的基因多态性与ATDH患病风险的相关性受到较多关注,如I相代谢酶(主要是细胞色素450酶)、II相代谢酶(主要是N-乙酰化转移酶与谷胱甘肽S转移酶)、药物转运体(主要是溶质载体与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近年来,抗氧化反应(主要是锰超氧化物歧化酶)和免疫反应(主要是人类白细胞抗原)在ATDH进展中的作用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此外,如年龄、性别、营养状态、酒精摄入、肝脏基础疾病等非遗传因素,也有可能对ATDH患病风险产生影响。本文就DME、药物转运体、抗氧化反应及免疫反应相关基因的多态性与ATDH患病风险,以及影响ATDH发生的非遗传因素进行综述,旨在提高对ATDH的认识,思考并探讨其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新辅助免疫综合治疗过程中循环肿瘤细胞(CTCs)变化以及其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在湘雅三医院接受新辅助免疫综合治疗后进行手术治疗的23例晚期NSCLC患者的资料,年龄范围35~76岁,中位数年龄52岁,其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0例。针对患者的治疗前、新辅助免疫综合治疗后手术前以及手术后的CTCs值、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评价结果以及术后病理组织病理缓解(MPR)结果进行分析,并对不同RESICT结果和MPR结果的CTCs进行比较。采用 SPSS21.0统计软件,CTC数量不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两组间比较用Mann-Whitney U检验,关联样本比较采用Wilcoxon检验,多样本间比较用Kruskal-Wallis检验。 结果:CTCs值与肿瘤的分期呈正相关,即Ⅱb组CTCs值为10.69(3.87)FU/3 ml,Ⅲa组为12.90(2.24)FU/3 ml,Ⅲb组为16.04(3.43)FU/3 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29, P=0.020)。治疗前CTCs值为12.90(3.82)FU/3 ml,新辅助免疫综合治疗后CTCs下降为7.60(4.79)FU/3 ml( Z=4.197, P=0.000),肺癌根治手术后CTCs值下降为6.22(2.80)FU/3 ml( Z=-2.950, P=0.005)。RECIST结果中,治疗前CR组CTCs值为12.90(3.79)FU/3 ml,PR组为12.52(3.96)FU/3 ml,SD组为13.58(5.11)FU/3 ml,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1.806, P=0.405);新辅助免疫综合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CR组CTCs值下降为6.22(3.87)FU/3 ml( Z=-4.950, P=0.000),PR组下降为7.32(4.31)FU/3 ml( Z=-3.180, P=0.001),SD组下降为11.19(4.37)FU/3 ml( Z=-2.023, P=0.043),但治疗后CR组和PR组无统计学差异( Z=-0.838, P=0.402)而SD组与CR/P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1.922, P=0.050);肺癌根治术后,CR组和PR组的CTCs值分别下降为6.09(3.43)FU/3 ml 和6.40(1.82)FU/3 ml,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764, P=0.619;Z=-2.411, P=0.160),但SD组下降为9.20(5.16)FU/3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023, P=0.043);术后CR组和PR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134, P=0.257),SD组与CR/P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1.624, P=0.014)。MPR结果中,治疗前MPR组和非MPR组的CTCs值为11.98(4.14)FU/3 ml和13.54(4.76)FU/3 ml,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354, P=0.176);新辅助免疫综合治疗后,MPR组和非MPR组CTCs值分别下降为6.36(2.65)FU/3 ml和10.88(2.80)FU/3 ml,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934, P=0.001;Z=-2.840, P=0.003),并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693, P=0.000),以及两组治疗前后CTCs变化值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 Z=-2.770, P=0.006);肺癌根治术后,MPR组CTCs值下降为5.40(1.33)FU/3 ml,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533, P=0.594);非MPR组CTCs值下降为7.05(3.80)FU/3 ml,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734, P=0.030);术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1.900, P=0.011)。 结论:CTCs值与NSCLC新辅助免疫综合治疗的疗效(RESICT和MPR)呈负相关,可能用于临床NSCLC新辅助免疫综合治疗疗效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植入前小鼠胚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Flk-1)的表达规律及其在小鼠胚胎发育中的作用。方法:对0.5-3.5 d小鼠胚胎行全胚免疫荧光染色及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观察胚胎发育过程中Flk-1表达时相及其变化;取8细胞期胚胎行体外培养,加入5 mg/L Flk-1中和抗体,分析36 h囊胚形成率。结果:在植入前小鼠胚胎中Flk-1 mRNA于4细胞期开始表达,8细胞期达高峰,桑椹胚期和囊胚期无表达;Flk-1蛋白表达定位于胚胎外缘和细胞交界处,于4细胞期和8细胞期表达呈阳性,桑椹胚期、囊胚期表达呈阴性;于体外培养的8细胞期培养液中加入5 mg/L中和抗体后,36 h囊胚形成率降低。结论:在小鼠植入前胚胎发育不同阶段Flk-1表达不尽相同,其作用可能与Flk-1促进植入前胚胎发育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住院患儿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病原谱及病原流行特点。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2年12月至2013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我院)确诊的CAP患儿,采集性别、年龄、入院前抗病原治疗情况、入院时间、病原学诊断等资料,分析不同年龄、季节病原构成及流行特点。结果 1 853例CAP患儿总体病原检出率为781%,入我院前均有抗生素应用史。细菌检出率270%,前3位依次是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病毒检出率为225%,以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和腺病毒(ADV)最常见;肺炎支原体检出率为487%;混合感染检出率为230%,以细菌合并病毒感染最多见。②随着年龄增长单一细菌或病毒感染的比例呈明显下降趋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比例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多种病原混合感染或无明确病原感染比例随年龄增长亦有所降低;肺炎链球菌感染多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759%);流感嗜血杆菌(750%)和肺炎克雷伯菌感染(684%)多见于婴儿。RSV感染多见于婴儿(762%),ADV感染多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822%)。③单一细菌感染春季最多见,冬季次之;单一病毒感染冬季多见;单一肺炎支原体感染秋季最多见,夏季次之;多种病原混合感染以冬春季多见;无明确病原感染在春季最高。肺炎链球菌感染多见于冬春季,流感嗜血杆菌感染多见于春季,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多见于冬春季,RSV感染多见于冬季,ADV感染以冬春季多见。结论 CAP的病原谱构成存在显著的年龄和季节分布特点。细菌、病毒感染多见于婴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多见于5岁以上患儿,多种病原混合感染以婴儿最多见。细菌感染冬春季多见,病毒感染冬季多见,肺炎支原体感染多发生于夏秋季;多种病原混合感染多见于冬春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