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2篇
预防医学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分析五通桥区近20年来猩红热发病流行特征,探讨高发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收集1988~2007年五通桥区猩红热疫情报告、个案调查及实验室检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近20年来五通桥区共计报告猩红热3 581例,年均发病率55.29/10万,1989~1990年有一个发病高峰;全年均有病例发生,春夏之交(4~6月)发病最高;5~14岁组的学生发病最多,占85.09%.地处交通要道的竹根镇、牛华镇、金山镇发病最多,占47.56%,与偏远镇乡发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猩红热防制工作以中小学校及交通要道的镇乡为重点,采取早发现、早隔离、早消毒等综合防治措施,可有效遏制其传播与流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土源性线虫病感染现状及流行动态,掌握流行规律及其影响因 素,为制定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0-2011年每年10月随机抽取西坝镇1个行政村,收集500名常住居民的大便,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查土源性线虫卵;透明胶纸肛拭法查3~ 12周岁儿童蛲虫卵,改良饱和硝酸钠漂浮法检测土壤蛔虫卵,网筛法分离土壤中的钩蚴.结果 共检查1 034人,土源性线虫感染者277人,感染率为26.79%;钩虫感染为主22.44%.儿童蛲虫检测71人,感染者0人;检测不同环境类型的土壤40份,检出蛔虫卵9份;对15份不同环境类型的土壤进行了钩蚴分离,检出阳性土壤6份,分离美洲钩蚴13条.结论 五通桥区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较高,以钩虫感染为主,应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和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宣传,预防土源性线虫的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近10年来猩红热发病趋势,探讨防治对策。方法根据五通桥区疫情统计资料,采用Excel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1-2010年五通桥区猩红热报告平均发病率25.27/10万,发病率自2001年的170.00/10万下降至2004年的6.19/10万,2005年后发病又呈现出波动,到2010年报告发病率上升为46.55/10万,全年均有病例发生,春夏季(4~6月)为发病高峰期,占全年发病的71.86%;8~19岁组的学生发病最多,占71.99%。男性发病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29∶1。地处交通要道的竹根镇、牛华镇,占总报告发病数的56.51%。结论五通桥区2001-2010年猩红热报告发病率呈平稳下降趋势,中小学生为发病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4.
接种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局部过敏反应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儿男性 ,2 0 0 2年 1 1月 3日出生。于 2 0 0 3年 5月 2 8日在五通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种门诊注射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 (DTa P) ,防疫医生采用常规预防注射消毒方法于右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肤消毒后肌肉注射 0 .5 ml。疫苗系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 ,批号 2 0 0 2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2009-2011年乐山市五通桥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及时掌握手足口病发病疫情趋势,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国家疾病监测信息系统中报告的2009-2011年乐山市五通桥区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五通桥区2009-2011年累计报告手足口病879例,重症1例,无死亡病例报告,年均报告发病率91.91/10万,重症率0.11%.2010年、2011年报告发病率分别比2009年下降22.53%和29.10%,2009年发病率与2010年、2011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x2 =10.60和18.30,P<0.01).年平均发病率牛华镇最高(141.36/10万),新云乡最低(28.28/10万).男性发病高于女性,以散居儿童和托幼儿童发病为主,主要集中在<5岁儿童发病(90.22%).发病呈多峰型.2011年病原学监测结果显示EV71、COXA16和其他肠道病毒同时并存,EV71病毒分布由2010年的1个镇上升为2011年的4个镇乡.结论 五通桥区手足口病发病呈逐年下降趋势,且有明显的地区、年龄、性别和季节性分布,EV71、COXA16和其他肠道病毒并存,而且分布在多个乡镇,有出现重症病例和聚集发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分析某宾馆发生的一起食物中毒事件,探讨餐饮企业在预防此类事件的措施和对策.方法 对食物中毒者展开流行病学调查,采集宾馆剩余食品、餐具、工作人员和患者肛拭物进行检测.结果 该起食物中毒罹患率10% (67/670),26名患者肛拭样品中检出奇异变形杆菌阳性和嗜水气单胞菌混合感染,采集10份食品,其中1份食品中检出奇异变形杆菌,其余检品未检出致病菌;26名患者阳性标本均对左氧氟沙星和丁胺卡那敏感.结论 该起食物中毒主要由食物受污染引起,加强对餐饮业的卫生监督,促其完善卫生条件,可有效预防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