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预防医学   13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目的掌握福州口岸鼠形动物的种群分布及季节消长变化,以及入出境船舶截获鼠形动物携带病原微生物的差别,对相关疾病的流行风险进行评估。方法在2011年1月到2012年12月之间,实施13岸鼠形动物调查及船舶鼠形动物笼日法监测,并对截获的鼠形动物携带鼠疫菌采用国标法检测抗原、抗体,用RT—PCR方法检测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HFRS)RNA,用PCR方法检测钩端螺旋体DNA。结果口岸共捕获鼠形动物373只,年平均密度0.0326只/笼·d,经鉴定隶属2目2科3属5种,褐家鼠为优势种群。7—11月份鼠密度较高,其中9月份达到高峰,12月份最低,鼠形动物活动为单峰型。鼠疫菌抗原、抗体均为阴性,肾综合征出血热RNA阳性55份,阳性率15.90%,钩端螺旋体DNA阳性14份,阳性率3.70%。结论福州口岸鼠体肾综合征出血热、钩端螺旋体阳性率高,有传播相关传染病的风险,有必要对口岸采取灭鼠措施,并对鼠间、人间相应传染病感染情况实施监测。  相似文献   
2.
探讨基于不同基因设计的巴尔通体特异引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尔通体是一群革兰染色阴性、营养要求苛刻兼性细胞内寄生的需氧多形杆菌,呈全球性分布的新发现的病原体,重要性不断增加。巴尔通体培养较难,表型特征少,其鉴定主要根据基因扩增。合适的引物尤为重要。在巴尔通体检测、鉴定和种系发生研究中,设计和应用引物较多,主要基于16SrDNA、16S~23SrRNAITS、gltA、rpoB、ribC、groEL和fisZ基因等。该文就几种常被选择基因及所设计的引物在巴尔通体研究中的运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监测福州海港口岸输入性蝇类情况,严防境外蝇类的侵入。〔方法〕采用硫酰氟蒸熏法,对入境废纸集装箱进行卫生处理,采集蝇类标本鉴定种类及用荧光RT-PCR法检测蝇体内携带肠道病毒。〔结果〕2006—2007年共截获境外输入性蝇类标本11840只,经鉴定隶属于5科15属23种,主要为丝光绿蝇、红头丽蝇和家蝇,分别占蝇类总数的40.80%、27.59%和9.42%。其中胖腐蝇、巴浦绿蝇、红头丽蝇、乌拉尔丽蝇、宽丽蝇等系本口岸没有分布的蝇种。这些境外蝇类输入地域来自欧洲、亚洲、美洲、及大洋洲的16个国家和地区。在丝光绿蝇、红头丽蝇等蝇种躯体上发现13批次有害寄生螨类活体,主要为粉螨科Acaridae,食酪螨属Tyrophagus,腐食酪螨Tyrophagus putrescentiae(Schrank);检出肠道病毒阳性标本28组,阳性率14%。〔结论〕鉴定结果说明查获的境外蝇类涉及的国家较多,种类呈多样性。蝇体表面发现活体螨类,提示硫酰氟蒸熏法不能全部杀死螨类;蝇体内检出肠道病毒,表明虫媒传染病的输入风险依然存在,应引起高度重视及采取有效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福州海港口岸鼠形动物巴尔通体感染状况,并掌握其菌种基因类型、遗传特征和变异关系,为该菌种的溯源及鼠传疾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3年2月—2014年1月,随机抽取福州海港口岸4个监测点,采用鼠笼法捕获鼠形动物,解剖取其肝、肾,研磨后提取核酸,进行PCR扩增,并对所得产物进行测序及系统进化分析。结果共捕获212只鼠形动物,经分类鉴定,隶属于2目2科3属4种,以黄胸鼠为优势种群,占39.62%,臭鼩鼱和褐家鼠分别占33.96%和23.59%。鼠密度2.31%。2只雄性黄胸鼠检出巴尔通体,感染率为0.94%。遗传进化分析显示本次检测到的巴尔通体与B.taylorii以及对人类有致病性的B.tribocorum的遗传关系最近。结论福州海港口岸鼠形动物中存在巴尔通体感染,而且携带人类致病性巴尔通体,存在人群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台小额贸易船舶监管模式研究,查摆存在的制约因素(政治因素、政策因素、风险因素、操作因素),提出对台小额贸易船舶检疫监管模式:<监管本>把关放行制度、船舶风险分类管理(船舶检疫查验风险管理、船舶卫生监督分类管理)、涉台疫病疫情预警机制(疫情信息上报制度、疫情信息收编制度、疫病疫情预警制度)、口岸联防联控协作把关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掌握入境集装箱废纸应用硫酰氟卫生处理的时间—浓度分布,开箱散气所需的安全时间和影响因素,探索卫生处理效果评价依据。方法 2008年5月—2009年10月,随机选择120个装载入境废纸的40英尺集装箱,按12 g/m3硫酰氟投药,对集装箱废纸实施密闭熏蒸处理,检测投药24 h内,箱体内不同部位药物浓度变化,以及开箱散气6h内箱内药物浓度变化。结果熏蒸24h内,箱内药物浓度均能达到56g/m3以上,投药6h后箱体上、中、下部浓度均衡;开箱散气6h,99.2%箱内浓度低于5ppm的安全水平。结论在自然环境下,按12g/m3硫酰氟投药,投药6h后,箱体内上、中、下部浓度达到均衡。开箱散气所需时间<6 h,获得40英尺集装箱废纸硫酰氟熏蒸时间—浓度分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掌握福州海港口岸不同生境和季节蝇体表和体内携带病毒状况,为防治蝇媒传染病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方法 2007年7月—2008年6月在福州海港口岸,随机抽取8个不同类型的监测点7个不同生境,实施为期1年的成蝇监测。捕获成蝇按照7个生境分类,采集成蝇体表和体内样本进行病毒检测,包括:病毒分离;病毒荧光PCR检测:甲型肝炎病毒(HAV)、戊型肝炎病毒(HEV)、轮状病毒(A组)、柯萨奇病毒、肠道病毒EV71、通用肠道病毒(未分型)。结果蝇体表病毒检测均为阴性;体内病毒分离阳性率22.03%;体内病毒荧光PCR检测阳性率13.56%,其中柯萨奇病毒阳性率1.90%,轮状病毒(A组)阳性率5.08%,通用肠道病毒(未分型)阳性率6.78%,肠道病毒EV71、甲型肝炎病毒和戊型肝炎病毒阴性;办公室外、杂物间、食堂和2007年7月检出阳性比最高。结论蝇体内携带不同病毒,不同生境和季节蝇体内病毒分离和荧光PCR检测结果不同,应重点关注阳性比较高的生境和季节,采取相关措施,予以重点防范。  相似文献   
8.
福州口岸入境船舶上首次发现埃及伊蚊及其携带的病原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加强入境船舶医学媒介监测,防止新蚊种、蚊媒传染病传入和传播。[方法]对入境船舶的积水容器进行蚊幼虫监测,并采样送实验室进行形态学鉴定,登革热、黄热病、基孔肯雅热等病原检测,对船舶实施灭蚊等卫生处理,对船员施行流行病学调查、体温检测、医学检查等措施。[结果]全船发现9处积水,1处蚊幼虫阳性,积水4000ml,幼虫70条,羽化后经实验室鉴定该蚊幼虫均为埃及伊蚊,未检出登革热、基孔肯雅、西尼罗、乙脑等病毒。对该轮船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医学检查,未发现登革、基孔肯雅热、乙型脑炎、西尼罗热、黄热病等病人。对船舶实施灭蚊等卫生处理措施后,未再发现成蚊和蚊幼虫。[结论]埃及伊蚊属福州地区外来蚊种,是传播黄热病、登革热等热带病的重要媒介。提示福州口岸应提高防范意识,特别应加强来自蚊媒传染病疫区船舶的蚊媒监测、卫生处理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掌握福州海港口岸不同季节、不同时期蝇类分布状况、变化和影响因素,为控制蝇密度、防范新蝇种入侵、防制蝇媒传染病积累基础数据,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方法根据福州海港口岸地理分布和港口类型,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8个不同类型的监测点7个不同生境,在2007年7月-2008年6月之间,实施为期1年,每月2次的成蝇监测。现场调查采用诱蝇笼诱捕法,捕获蝇类采用速冻法杀死,进行种属分类鉴定和计数。结果季节消长。蝇类活动呈现双峰型,峰值分别在2007年9月和2008年5月,最高峰为2007年9月,5-10月半年捕获量占总蝇数的94.57%。各蝇种季节消长情况不同,大多数在5-6月份和9月达到最高峰,大头金蝇等呈双峰分布,丝光绿蝇、铜绿蝇、家蝇、市蝇等呈单峰分布,黑尾黑麻蝇、褐须亚麻蝇、酱亚麻蝇等呈三峰分布。不同地点不同生境蝇类季节消长不同。气温和降雨量等气候条件的变化影响蝇密度分布,在温暖但不炎热的季节蝇密度最高,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适合蝇类生长,蝇月平均密度和1个月前的降雨量呈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长期变化趋势。此次监测蝇年平均密度74.66(只/笼·日),比3年前年平均密度120.93(只/笼·日)下降;捕获蝇类4科21属36种,3年前捕获4科14属19种;捕获夏厕蝇、厚环黑蝇、黄足裸变丽蝇、多突亚麻蝇等4种福州市新发现蝇种;常见种群在各生境和监测点中分布和季节消长变化不大。结论福州海港口岸蝇季节消长呈双峰型,活动高峰在5月和9月,和适宜的环境气温和降水量密切相关,应针对气候变化提前采取防范措施。比3年前,年平均密度下降,捕获蝇种明显增加,出现了4个新蝇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监测福州海港口岸输入性蝇类情况,严防境外蝇类的侵入。[方法]采用硫酰氟蒸熏法,对入境废纸集装箱进行卫生处理,采集蝇类标本鉴定种类及用荧光RT-PCR法检测蝇体内携带肠道病毒。[结果]2006—2007年共截获境外输入性蝇类标本11840只,经鉴定隶属于5科15属23种,主要为丝光绿蝇、红头丽蝇和家蝇,分别占蝇类总数的40.80%、27.59%和9.42%。其中胖腐蝇、巴浦绿蝇、红头丽蝇、乌拉尔丽蝇、宽丽蝇等系本口岸没有分布的蝇种。这些境外蝇类输入地域来自欧洲、亚洲、美洲、及大洋洲的16个国家和地区。在丝光绿蝇、红头丽蝇等蝇种躯体上发现13批次有害寄生螨类活体,主要为粉螨科Acaridae,食酪螨属Tyrophagus,腐食酪螨Tyrophagus putrescentiae(Schrank);检出肠道病毒阳性标本28组,阳性率14%。[结论]鉴定结果说明查获的境外蝇类涉及的国家较多,种类呈多样性。蝇体表面发现活体螨类,提示硫酰氟蒸熏法不能全部杀死螨类;蝇体内检出肠道病毒,表明虫媒传染病的输入风险依然存在,应引起高度重视及采取有效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