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49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18篇
肿瘤学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颚口线虫病在我国尚属少见。棘颚口线虫偶尔寄生于人体。该虫致病部位极为广泛 ,几乎遍及全身 ,受累部位可间歇性出现移行性肿块 ,常伴有局部水肿、疼痛 ,虫体移行可引起机械性损伤 ,如虫体停留在某一寄生部位 ,可形成以虫体为中心的脓肿及隧道样损害。该虫较易侵入眼、脑 ,并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脊髓炎 ,后果严重 ,甚至可导致死亡。本文详细地介绍了发生在北京地区首例病人的临床资料 ,并结合国内外文献 ,对该病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该病例提示 :(1)医务工作者应加强对该病进行了解。 (2 )临床遇有可疑表现者 ,尤其有生食本虫第二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者 ,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 ,并做进一步检查 (例如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血红细胞沉降率等 ) ,能在病损部位查见虫体者即可以确诊。皮内实验和血清学试验亦可做辅助诊断。(3)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 ,喜食烧、烤、涮或生食各种动物的人群增多 ,食源性寄生虫病病人亦有增多趋势 ,本病正是诸多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  相似文献   
2.
用3种常用外用咪唑类抗真菌药,达克宁霜(咪康唑)、联苯苄唑霜及癣敌软膏(益康唑)对185例有外用此类药物史的皮肤病病人进行了斑贴试验。结果斑试刺激反应及过敏反应阳性率分别为3.8%及4.3%,说明此类药物是常见的致敏原及刺激原之一。抗真菌剂致敏可出现急性接触性皮炎,应与真菌病加重相鉴别。斑贴试验可以诊断抗真菌剂接触性皮炎,并区分刺激反应与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3.
发疹型药疹与感染性发疹性疾病在皮损形态上颇为相似,极易混淆,使二者鉴别诊断非常困难.在临床上如果把药疹患者误诊为感染性发疹性疾病继续用药会使药疹加重,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反之,把感染性发疹性疾病误诊为药疹停药,会延误病情,并且会造成患者再患病时选择药物的困难.因此,需要实验室的诊断方法来确诊.可用于发疹型药疹的试验诊断的方法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体内试验:包括斑贴试验、皮内试验和激发试验;二是体外试验:包括血清特异抗体检测、特异性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巨噬细胞游动抑制试验、特异性淋巴细胞毒性试验及相关细胞因子检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Ku70和Ku80基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患者皮肤表达的变化及其与SLE发病的关系。方法 :利用Ku70、Ku80地高辛标记的cDNAs探针对皮损区、非皮损区及正常对照皮肤进行原位杂交。结果 :Ku70、Ku80mRNAs的表达量从高到低依次为SLE皮损区、SLE非皮损区、正常皮肤。另外还发现在皮肤的层次上真皮浅层单一核细胞Ku70、Ku80mRNAs表达量高于表皮基底层细胞、表皮棘细胞层和颗粒层细胞。结论 :Ku70、Ku80mRNAs的表达在SLE患者皮肤上发病区高于非发病区 ,更大于正常皮肤。Ku70、Ku80mRNAs表达的变化与SLE的发病有关 ,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药源性皮肤病的治疗及预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药源性皮肤病的治疗 本节着重讨论变态反应与可能变态反应引发的皮肤疾病的治疗问题,非变态反应性者从略。1.1 及时治疗 及时治疗的内容包括及时停用致敏药物在内。停用致敏药物是消除致病因素,极为重要。停药后的治疗则是消除已产生的病变及对症治疗。这里着重提出的有3种情况:其1是轻症病例,如各种轻症药疹,较单纯的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等;其2是危急的病例,如过敏性休克,喉头水肿,哮喘等,需要分秒必争,迅速全力救治;其3是早期表现并非十分严重,或出现早期表现后缺乏充分的警惕,未及时停用致敏药物,以致发展为重症反应。例如急性肝衰竭,肾脏病变,剥脱性皮炎,中毒性表皮坏死性松解症等,其早期症状可为发热、发疹性皮疹、严重瘙痒、出血性皮疹等一般症状,不久之后出现更为严重的或足以致死的反应。其实在严重病变形成之前给予合理处理,也有可能减少死亡或缩短病程。1.2 轻症病例处理  相似文献   
6.
药物变态反应的发生机制及其反应类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7.
卡泊三醇对银屑病皮损中角质形成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细胞凋亡角度探讨卡泊三醇(CPT)治疗银屑病(PS)的药理机制。采用末端标记(TUNEL)技术 ,分别检测了30例CPT治疗前后的PS患者和10名正常人皮肤标本的角质形成细胞凋亡。经CPT治疗后的PS皮损中的角质形成细胞凋亡数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CPT治疗PS的疗效可能与其增加角质形成细胞的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8.
妊娠疱疹(Herpes Gestationis)是一种极为少见的孕妇疾病,大约每10000次分娩有一例发生。我们于1986年收治1例,报道如下: 病例摘要 韩某,女,26岁,因全身起水疱、瘙痒,伴口腔糜烂三个月住院。患者于产后第三天开始右腋下起水疱,瘙痒,皮损发展至四肢,腹部、后背、臀部,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为探求粘附分子在蕈样肉芽肿( MF) 病理形成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了16 例MF皮损部位ICAM1/LFA- 1 和HLADR 的表达。结果:ICAM1/LFA1 和HLADR 在MF 表皮和/ 或毛囊上皮角朊细胞都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ICAM1 的表达与MF 亲表皮性明显相关。结论:ICAM1/LFA1 在MF 亲表皮性形成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