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6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细胞间粘附分子-1在抗肿瘤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细胞间粘附分子 1 (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le 1 ,ICAM 1 )为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成员。ICAM 1的发现还是近十几年的事 ,因其在抗肿瘤免疫中具有不可忽略的地位 ,目前研究较为热门。现就ICAM 1的结构和两种存在形式及其在抗肿瘤免疫反应中的作用综述如下。1 ICAM 1的结构与两种存在形式ICAM 1是一种分子量为 90 0 0 0的细胞膜表面糖蛋白 ,其分子结构由 5个细胞外免疫球蛋白样的区域 ,一个单独的跨膜区和一个短的伸到细胞浆内的尾部组成。其N端的两个功能区可与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  相似文献   
2.
股深动脉血流重建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总结股深动脉血流重建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经验。方法选择FontaineⅢ、Ⅳ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共23例。入选标准:膝上无理想的用于旁路术的流出道,股深动脉主干长度达到或超过股骨干中点且与胭动脉间有侧支血管,近端动脉病变导致股深动脉内无正常动脉血流。采用旁路术、取栓术及股深动脉成形术重建股深动脉血流。结果全部FontaineⅢ期病例于术后肢体静息痛消失;9例FontaineⅣ期病例中术后肢体静息痛消失7例,6例于术后10d行截足(趾)术,1例于术后1周行膝上截肢术。手术后踝/肱血压指数显著增加(P〈0.01)。术后22例随访2个月至6年,移植血管3年通畅率为82%。结论股深动脉血流重建治疗严重肢体缺血简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腔内治疗后支架内再狭窄的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支架内再狭窄的31例下肢ASO患者(49条肢体)资料,其中狭窄病变37条肢体,闭塞病变12条肢体;病变长度8.5~35 cm,平均(25.2±7.5)cm。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腔内治疗,包括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35例,球囊扩张后导管溶栓术3例,球囊扩张后支架植入术3例,导管溶栓后球囊扩张术7例,斑块旋切术1例。术后所有患者症状均不同程度缓解,平均踝肱指数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28例获得随访3~32个月,平均(16.2±5.8)个月,期间出现再狭窄6例(21.4%),均再次行球囊扩张成形术,无截肢及死亡病例。结论:结合其他腔内疗法,球囊扩张术治疗下肢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合并髂动脉瘤的腔内修复术(EVAR)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2014年3月35例腹主动脉瘤合并髂动脉瘤行EVAR术患者资料,其中9例合并单侧髂内动脉瘤,1例合并双侧髂内动脉瘤,14例合并单侧髂总动脉瘤(直径18 mm),11例合并双侧髂总动脉瘤,所用腔内技术包括栓塞髂内动脉瘤后覆盖,髂内动脉瘤单纯覆盖,"喇叭口"支架,以及"三明治"技术重建一侧髂内动脉等。结果:所有腔内技术均获得成功,手术时间(125±40)min,出血量(173±65)m L。术中发现内漏8例(22.9%),其中I型内漏4例(近端2例,远端2例)均经球囊扩张后内漏消失,III型内漏1例,经扩张及部分加弹簧圈栓塞后内漏消失,II型内漏2例及IV型内漏1例,均未予处理。35例术后随访6~60个月,无动脉瘤破裂,2例术后6个月发现腹主动脉瘤体增大,造影确诊远端I型内漏,经弹簧圈栓塞后内漏消失,其余33例瘤体直径无增大。结论:对于合并髂动脉瘤的腹主动脉瘤患者,有效处理髂内动脉,然后根据髂总动脉直径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可以达到理想的近期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D-二聚体对急性主动脉夹层(AD)患者在院期间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83例AD患者资料,根据患者在院期间是否死亡分为生存组(62例)和死亡组(21例),比较两组D-二聚体水平及其他相关临床因素,采用回归分析探讨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死亡组患者比例的A型病变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生存组(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型病变(OR=0.117,95%CI=0.021~0.792)与D-二聚体(OR=3.180,95%CI=1.551~5.984)是患者死亡的风险因素(均P0.05)。D-二聚体水平预测患者死亡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19(95%CI=0.807~0.974,P0.001),最佳临界点为4.85μg/m L,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5.7%和75.8%。结论:D-二聚体作为一个快速检测指标,可以对AD患者进行简便危险评估,对于D-二聚体较高的患者,应对进行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6.
颈部触诊一直是临床上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主要检查手段 ,但却是不够精确的 ,可能低估肿瘤的大小 ,对淋巴结包膜外扩散和血管侵犯情况不能提供足够的判断。二维成像技术已提高了异常淋巴结的检出能力。敏感度高达 90 %或以上的超声波检查对颈部淋巴结的评估非常理想。对于颈部触诊困难的病人 ,例如过度肥胖、放射引起颈部纤维化或颈部带蒂移植组织伴有水肿时 ,超声波检查是重要的辅助手段。本文回顾性分析2 5例颈部恶性肿瘤择期手术病例 ,以病理检查为标准 ,比较超声波检查和临床触诊的准确度。超声波检查者在不知道临床检查结果的情况下 ,沿颈…  相似文献   
7.
食道异物穿孔并发急性甲状腺脓肿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甲状腺脓肿是一种少见的疾病,由食道异物穿孔所致更为罕见。笔者查阅了近20多年相关的中文文献,发现仅有一例影像学报道。现将笔者诊治的一例患者情况并结合文献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总结外伤性主动脉破裂的救治经验.方法 2001年7月-2008年12月共收治17例外伤性主动脉破裂患者.其中1例因入院后1 h死于失血性休克未行手术治疗;9例施行开胸手术,在全身麻醉下双腔气管插管,体外循环采用股动静脉插管、心脏不停跳部分转流,转流时间35~139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5~87 min.7例手术成功者中1例行主动脉直接修补,6例行人工血管置换.其余7例施行腔内修复术,在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下经右侧股总动脉入路将覆膜支架置放于主动脉破裂处.结果 1例未手术者死于失血性休克.开胸手术组7例治愈,2例死亡;手术时间100~180 min;7例治愈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6年,随访期内无死亡.腔内修复组7例全部治愈,手术时间50~70 min;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4个月,随访期内无死亡.6例术后2~5个月复查CT见主动脉周围无造影剂外溢,主动脉周围血肿消失.结论腔内修复术治疗外伤性主动脉破裂安全、简单、效果明确.但选择开胸手术还是腔内修复术要根据患者合并多发伤的情况、医院的设备条件及术者的技术熟练程度来决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一期覆盖左锁骨下动脉(LSA)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6月—2012年1月76例胸主动脉病变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主动脉夹层56例,壁间血肿6例,胸主动脉瘤5例,外伤性胸主动脉破裂9例。腔内修复术中一期覆盖LSA 32例,部分覆盖9例,保留35例。观察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围手术期死亡1例(1.3%),死于急性脑梗死。32例覆盖LSA的患者中,发生脑血管意外3例(9.4%),左锁骨下动脉窃血1例(3.1%),左上肢乏力4例(12.5%),并发症发生率为25.0%(8/32);9例部分覆盖LSA患者和35例LSA未覆盖患者中,发生脑血管意外各1例。随访3~40个月,死亡1例,I型内漏2例,均再次手术干预获得成功。结论: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有选择性地一期覆盖左锁骨下动脉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