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骨髓干细胞异常增生性疾病,临床易误诊,我科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9岁,长期从事房屋装修,接触有机溶剂及有害气体,因发现左上腹胀痛伴肋下肿块逐渐增大及消瘦20余天,于2004年10月19日入院。查体:血压正常,皮肤黏膜红紫,面颊、唇、舌、鼻尖绛红色,脾大,下极平脐,质硬,无触痛。RBC 7.35×1012/L,HCT 69.1%,Hb 232g/L,PLT 257×109/L,WBC 14.4×109/L,PPT 18 s,ALP298.3 U/L,-γGT 177.4 U/L,AST 53.8 U/L,LDH 404.2U/L。食道钡餐无异常。彩色B超提示:门静脉增宽,脾脏巨大,内见多个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有效治疗小儿乳磨牙慢性根尖周炎,使用了碘灭糊剂空管药物疗法。方法:常规根管治疗后.应用碘灭糊剂永久充填。结果:经2年随访观察,总治疗显效率92.8%。结论:用碘灭糊剂空管药物疗法治疗小儿乳磨牙慢性根尖周炎疗效确凿,可使儿童颌骨发育,恒牙正常萌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工真皮填充结合负压引流修复老年皮肤恶性肿瘤术后深度创面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2009年7月至2014年2月对34例老年皮肤恶性肿瘤患者行病灶扩大切除(部分加行区域淋巴结清扫)术,并用人工 真皮填充封闭深度创面后负压引流12~16 d,然后行大张自体皮片移植等治疗,总结患者创面的修复和并发症发生情 况。结果:34例患者经扩大切除病灶处理创面得到修复,无创面严重感染发生,修复后创面皮肤质量、外观良好。 结论:人工真皮填充结合负压引流能有效解决皮肤恶性肿瘤扩大切除术后深部组织暴露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中使用超声刀与高频电刀对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择期行LC患者按奇、偶数的方法随机分为超声刀(A)组和高频电刀(B)组,每组30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天体温、脉搏、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体温、脉搏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常规及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与术前比较均明显增高(P<0.05),且B组患者术后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A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使用超声刀较电刀对机体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较小,若有条件可优先使用。  相似文献   
5.
肝门部胆管癌8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88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特点、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结果 肝门部胆管癌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黄疸、发热、腹痛、陶土样大便、纳差;B超、CT、PIE、ERCP、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在影像学表现上各有其特点;总手术切除率为48.9%(43/88),其中根治性切除21例(23.9%),姑息性切除22例(25.0%),手术切除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2.4%、20.7%、6.9%。非切除胆道引流者占43.2%(38/88),其中行胆道内引流24例(27.3%),外引流14例(15.9%),1年生存率分别为29.4%和28.6%,无2年生存者。剖腹探查7例(8.0%),均于术后2个月内死亡。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25.0%,围手术期病死率为9.1%。结论 手术切除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最有效的方法。一旦诊断为肝门部胆管癌,应积极剖腹探查.不要延误手术切除时机。  相似文献   
6.
崔泉  何效东 《医学争鸣》2007,28(6):F0003-F0003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行Miles术患者87(男46,女41)例,平均53.5(24~76)岁. 肿瘤Dukes分期:A期9例,B期46例,C期31例,D期1例. 癌肿占肛周径1/4者38例,占1/2者33例,占2/3者16例.  相似文献   
7.
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起病隐匿、治疗困难、预后较差,近年来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  相似文献   
8.
<正> 例1 女,64岁。左下肢烫伤52年。因一年前左小腿内侧烫伤癜痕处皮肤溃烂,创面逐渐扩大,近一个月伴疼痛而来我院就诊。查体:左小腿内侧有9×6×3cm 溃烂创面,呈菜花样改变,易出血,分泌物恶臭。同侧腹股沟区扪及肿大淋巴结二枚,X 线拍片见左胫骨内侧中上段骨膜呈反应性增生改变,周围软组织呈不规则增厚。局部取材活检报告:左小腿鳞状上皮癌。同侧腹股沟淋巴结活检示反应性增生,未见癌细胞转移。因病人拒绝截肢手术,保守治疗一段时间自动出院。例2 男,51岁。2岁时,头顶部皮肤烫伤后,局部经常破溃流脓。近一年来创面迅速扩大,伴有疼痛。半年前外院局部活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上皮钙粘附蛋白 (E -CD)、α -连环蛋白 (α -CA)及 β -连环蛋白(β -CA) 表达与大肠癌临床病理学因素的关系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 76例大肠癌组织及临近正常粘膜均有E -CD、α -CA和β -CA的表达 ;结果 :正常大肠粘膜均有E -CD、α-CA和 β-CA的强烈表达。 48.7%大肠癌组织E -CD表达减弱 ,E -CD表达减弱与大肠癌的分化程度相关 (P <0 .0 1 ) ,但与大肠癌的Du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无关 (P >0 .0 5)。 76例大肠癌中 42例 (55.3 % )α -CA和 3 2例 (42 .1 % ) β -CA表达减弱 ,并且在分化较差、Dukes分期较晚及伴有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组织中α-CA和β-CA表达减弱更加明显 (P <0 .0 1 )。E -CD、α -CA和 β -CA中至少一项表达减弱者 54例(71 .1 % ) ,且与大肠癌分化程度、Du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更为密切 (P <0 .0 1 ) ;结论 :结合分析E -CD、α -CA和β -CA的表达特征有助于大肠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烫伤大鼠伤后不同时间Peyer's结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亚群在营养支持影响下的变化形式,了解不同肠内营养支持对Peyer's结内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标准肠内营养组(EN组,n=32)和谷氨酰胺补给组(EN+Gln组,n=32),制成烫伤动物模型(30%TBSAⅢ度烫伤),伤后早期分别给予标准肠内营养制剂(能全力)和标准肠内营养制剂+谷氨酰胺,于伤后第1、4、7、10天观察Peyer's结细胞总数及进行流式细胞仪细胞亚群(CD3+、CD45Ra+、CD3+/CD4+、CD3+/CD8+)分析.结果:烫伤后Peyer's结淋巴细胞总数在伤后1 d明显减少,主要体现为B细胞总数的减少.EN+Gln组在伤后7 d时淋巴细胞总数恢复至伤前水平[(5.29±1.03)×106vs(6.13±1.14)×106,P>0.05],而EN组没有恢复:EN+Gln组B细胞比例及总数在7、10 d时与伤前比较无明显差异[(28.7±0.69)×106,(3.05±0.72)×106vs(3.29±0.62)×106,P>0.05],而EN组B细胞总数在10 d时与伤前比较明显减少[(2.07±0.63)×106vs(3.29±0.62)×106,P<0.05]:CD4+和CD8+细胞在伤后两组变化不明显.结论:肠内谷氨酰胺补给支持能快速有效地促进Peyer's结淋巴细胞增殖,尤其是B细胞.增加Peyer's结内淋巴细胞总数;有利于肠道免疫屏障的恢复和强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