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预防医学   1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1 毫秒
1.
合理的组织形式是保障计划免疫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之一。目前各地采用的计免组织形式不一,海阳市实施的形式有四种,现对其优缺点进行分析比较。1 乡镇卫生院定点接种 以乡镇卫生院防疫医生为主,负责全乡镇的计免工作,包括儿童出生登记、建卡建证、实施接种、统计上报等工作,按村队大小、距离远近、儿童多少,统一安排到卫生院接种,每次持续3~5天。  相似文献   
2.
卫生防疫综合执法是随着卫生防疫改革不断深化,对卫生防疫执法模式进行改革的一种新的尝试,其档案管理也由过去单一式的科室管理方式,变成了集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化妆品卫生及消毒管理等资料于一体的新组合。因此,如何适用新的管理模式,使其档案管理达到正规化、系统化、科学化,是综合执法后需要解决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我县两年来的工作实践,浅谈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3.
随着卫生防疫工作改革的不断深化,县级卫生防疫站的执法模式已从传统的单一执法逐步走上了多种卫生防疫法规综合管理的新轨道,为全面贯彻实施卫生防疫法规,避免重复监督,提高工作效率,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增强基层卫生防疫事业的活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们通过近两年的实践,深深体会到其优越性,现就实施综合卫生执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几个问题与同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海阳市1958 ̄1997年急性传染病疫情资料统计分析表明:其发病种类由建国初期的19种减至1997年的8种,天花、鼠投已消除,白喉、脊髓灰质炎、新生儿破伤风、黑热病、布氏病、钩端螺旋体病等均20年以上无病例报告;传当病总恨病率由1958年的1465.70/10万下降至1997年的78.90/10万,病死率由23.09‰降至0.00‰。50 ̄60年代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而70年代消化道传染  相似文献   
5.
海阳县农村自来水水质卫生状况调查修国,冷彦堂,徐增芝,孙波(山东省海阳县卫生防疫站265100)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形势的发展,我县732个行政村中已有329个村建起了自来水,为了解农村自来水水质卫生状况,搞好饮水卫生,我们于1993年3~6月份,...  相似文献   
6.
有机磷农药中毒是造成意外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小儿有机磷中毒,病史常常不清楚,往往造成临床贻误诊断.我院曾收治三例特殊方式的小儿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因被误诊,险些丧失生命,报告如下:例1:男,3月,因呼吸急促伴发热24h,于1995年10月10日下午5时来院.体温39.6℃,脉搏118次/min,呼吸26次/min,鼻翼扇动,面包潮红,双肺可闻及中小水泡音.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8×10~9/L,中性0.82,淋巴0.18.胸部透视:双肺纹理用稍增粗,中下肺野似有小片状阴影.初诊为小儿肺炎.入院后即用青霉素抗感染、吸氧、激素、静脉输液、安乃近退热等综合治疗.次日上午8时查房发现,患儿神志恍惚,口吐  相似文献   
7.
病毒性肝炎由于传染性强、感染途径广、发病率高。一直是疾病控制的重点病种。为了解我市病毒性肝炎流行和分布特征,对1959~1998年肝炎疫情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1 资料来源 资料来自海阳市1959~1998年的疫情数据及统计局的人口资料。2 结果与分析2.1 发病强度 1959~1998年全市病毒性肝炎发病8972例,死亡14例,年发病率波动在11.71~112.28/10万,年均发病率为36.57/10万,病死率为0.17%。60~80年代每隔6~7年出现一次流行高峰,70年代上升明显,自80年代后期发病有下降趋势。 为便于分析,将40年的疫情数据按每10年为一个阶段进行统计。见表1。  相似文献   
8.
随着卫生防疫法规管理的不断深入,各地逐步实行了卫生防疫法规综合监督管理,即卫生综合执法。它对避免重复监督、交叉监督,调动监督人员的积极性,促进各种法规的贯彻实施等方面都起了积极作用。海阳市自1994年始实行卫生综合执法,现就其对食品卫生工作的强化与促进作用,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我国自1992~2001年实施世界银行贷款结核病控制项目。烟台市全面实施了该项目。为了解项目实施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今后结核病防治提供借鉴。现将项目运行10年来的结核病防治投入和产出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高吉升  徐增芝 《职业与健康》2003,19(10):142-143
中老年人群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以下简称慢性病 )的高患人群 ,已是不争的事实。加强慢性病的防治工作 ,业已成为当今卫生防病的主要任务之一。对慢性病防治年龄组段的选择确定 ,由于各地提法不一 ,无疑会影响其防治规划的制定、防治措施的实施和防治效果的评价等 ,现将笔者之愚见提出如下 ,愿与同行探讨。1 我国古代对中老年防病年龄组段的认识《黄帝内经》指出 :“女子…… ,五七 (三十五岁 ) ,阳明脉衰 ,面始焦 ,发始堕 ;六七 (四十二岁 )三阳脉衷于上 ,面始焦 ,发始白 ;七七 (四十九岁 ) ,任脉虚 ,太冲脉衰少 ,天癸竭 ,地道不通 ,故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