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基于最佳证据建立早产儿喂养护理方案,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遵循JBI循证卫生保健模式,获得早产儿喂养的最佳证据。将2019年1~3月住院早产儿96例列入对照组,2019年5~7月住院早产儿129例列入观察组。对照组按常规喂养护理;观察组实施基于最佳证据的早产儿喂养护理方案。统计住院期间母乳喂养率、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开始经口喂养时间、达到全胃肠喂养时间、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母乳喂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P0.01);两组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时间、达到全胃肠喂养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早产儿实施基于最佳证据的早产儿喂养护理方案,可规范护士喂养行为,提高母乳喂养率,降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提升早产儿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住院患者营养现状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认为规范化的营养筛查、营养评定、营养干预有助于患者营养不良的管理,而护士则在患者的营养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传统吸痰法与改良浅层吸痰法在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寻找合理实用的吸痰方法。方法收集我院EICU就诊,且建立人工气道需进行吸痰操作的患者2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浅层吸痰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吸痰法。比较两组吸痰前后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潮气量(VT)及平均气道压(Pmean)变化幅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吸痰前HR、SPO2、R、VT及Pmean变化幅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吸痰前后HR、SPO2、R、VT及Pmean变化幅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烦躁、气道黏膜损伤、肺出血、气管插管脱出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浅层吸痰法的患者吸痰前后各项指标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幅度较小,对患者病情影响与刺激较小,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危重症专科护理小组的实施方法和成效。方法成立危重症专科护理小组,定期组织查房、会诊指导、制订工作指引,并对全院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进行质控。结果建立和实施危重症专科护理小组1年多以来,小组共负责全院危重症专科以及疑难病例护理会诊53例;全院危重症患者的护理质量达标率从93.28%上升到98.71%。结论危重症专科护理小组的建立和实施对解决危重症患者的护理难题,提高危重症患者的护理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邱晶  彭粤铭  王丽莹 《海南医学》2016,(12):2054-2056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营养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9月期间在我院肾内科行维持性腹膜透析的8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综合护理),各40例,根据营养不良-炎症评分(MIS评分)、SF-36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估和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营养状况、生化指标改善情况以及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变化情况,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腹膜炎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MIS评分明显降低[(8.1±1.2)分vs (5.8±0.7)分];体质量指数[(20.4±3.1) kg/m2 vs (22.8±2.4) kg/m2]、血清白蛋白[(37.8±4.7) g/L vs (42.1±5.3) g/L]、血红蛋白[(96.9±10.4) g/L vs (105.3±12.2) g/L]水平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g/L;观察组患者SF-36量表的生活质量总分为(428.7±43.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22.3±3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腹膜炎并发症发生率为2.5%(1/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改善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营养状况,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脑状态监测仪评价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镇静效果,达到控制镇静剂的使用,减轻血流动力学波动,指导护理配合的目的。方法选择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急诊ICU病房危重症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观察组连接脑状态监测仪评价镇静效果,对照组应用Ramsay评分评估镇静深度,两组分别根据监测结果调整丙泊酚用量,对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血气分析、不良事件和护理工作量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操作前后PO2差值为(10.954±1.598)mm Hg,明显高于对照组(8.289±1.184)mm H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1,P<0.05)。观察组镇静总药量(9.58±2.472)ml,给药次数为(2.05±0.705)次,均少于对照组(12.55±3.096)ml,(2.55±0.567)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值分别为-5.750,-4.229;P<0.05)。观察组操作准备时间为(57.45±4.282) min,长于对照组(12.45±3.697) min,但用于评估镇静状态、给药的时间为(22.45±4.031)min,明显少于对照组(34.45±7.260)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值分别为55.177,62.320;P<0.05)。结论将脑状态监测应用于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镇静监测,不仅可以量化监测深度,减少镇静药物的用量,还可以提高护理配合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系统评价持续喂养和间断喂养对危重病人血糖水平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OVID、EMbase、CINAHL、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建库至2021年12月收录的关于不同喂养方式对危重病人血糖及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评分系统(APACHEⅡ)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评价文献,进行资料提取,使用RevMan 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8项研究,涉及604例病人。持续喂养组血糖水平低于1 d多次喂养的间断喂养组[MD=0.67,95%CI(0.05,1.29),P=0.03]。对于病人是否患有糖尿病,不同喂养方式对血糖水平的影响尚不能得到有效结论。因研究异质性大,尚不能得到不同喂养方式对危重病人APACHEⅡ评分的影响。结论:现有证据表明,危重病人可采用持续喂养方式控制血糖水平。由于纳入样本量较少,其他结论还有待大样本、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8.
9.
成立血糖护理管理小组,设计护士主导下的胰岛素调节方案。指导l临床护士调节胰岛素和血糖监测的频度。结果病人的血糖控制在要求的范围内并且很少出下低血糖。(P〈0.001)结论成立血糖护理管理小组,给护士提出明确的血糖控制目标,量化的调节胰岛素的使用和指尖快速血糖的监测频次,能够很好的控制危重病人的血糖,减少监测血糖的次数,减少发生低血糖的次数,降低胰岛素的用量。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