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8篇
外科学   1篇
预防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控制性超促排卵(COH)中3种不同促排卵药物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IVF/ICSI治疗的3种COH方案[短方案、长方案与克罗米芬(CC)+促性腺激素(Gn)方案]不孕症患者的3 347个移植周期的临床资料。3种COH方案内再各分为3个组,分别为高纯度尿促性素(HP-h MG)组、人尿促性素(h MG)组、重组卵泡刺激素(r FSH)组。比较3组患者给予Gn的时间、Gn用量、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 CG)注射日雌二醇(E2)、孕酮(P)水平及子宫内膜厚度、获卵数、受精率、卵裂率、有效胚胎率、平均移植胚胎数、临床妊娠率和种植率。结果:h MG组无论在Gn使用的天数和剂量上,都显著高于HP-h MG组与r FSH组。在CC+Gn方案中,HP-h MG组在h CG注射日E2峰值最低。在长方案中,HP-h MG组h CG注射日的P水平最低(P0.05)。3种方案中各组的h CG注射日子宫内膜厚度、获卵数、受精率、卵裂率、有效胚胎率、平均移植胚胎数、临床妊娠率与种植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P-h MG在h CG注射日具有较低P水平,使得内膜更利于胚胎着床,其COH临床效果上与其他促排卵药物一样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体外向子宫内膜上皮细胞方向分化的可行性。方法:原代培养小鼠BMSCs和子宫内膜间质细胞(ESCs)并鉴定,将BMSCs与ESCs共培养,并补充生长因子(TGF-β10ng/ml,EGF10ng/ml,PDGF-BB10ng/ml)和雌激素(17-β-雌二醇1×10-7mol/L),应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分化的BMSCs是否表达上皮细胞特异标记角蛋白。结果:小鼠BMSCs增殖潜能强,呈克隆性生长,其表面标记Sca-1,CD117,CD29,CD34表达率分别为5.36%,2.41%,2.63%,0.68%。小鼠ESCs特异标记波形蛋白表达阳性,角蛋白阴性。小鼠BMSCs与ESCs共培养5天后大部分细胞形态由成纤维样向上皮样细胞变化,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方法鉴定诱导分化后的BMSCs表达角蛋白。结论:小鼠BMSCs在ESC分泌和外源性因素诱导下可向子宫内膜上皮细胞方向分化。生长因子和雌激素在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龄妇女IVF-ET助孕治疗中5种促排卵方案(长方案、短方案、拮抗剂方案、克罗米芬方案及自然周期方案)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集爱遗传与不育诊疗中心2014~2015年收治的年龄≥35岁患者采用5种不同方案促排卵后行IVF/ICSI-ET助孕的5 031个周期的实验室及临床结局。将患者根据不同的年龄分为3组:35~39岁、40~42岁、42岁,分析不同年龄组不同促排卵方案的Gn用量、天数、获卵数、MⅡ卵数、有效胚胎数、正常受精率、有效胚胎率、周期取消率、新鲜移植及冻融移植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等指标。结果 (1)各不同年龄组的促排卵方案中,患者的基本情况除了自然周期组的基础FSH和抗苗勒管激素(AMH)水平显著低于其他组外(P0.05),其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各年龄组均表现为:长方案组的Gn天数最长、克罗米芬方案组的Gn用量最少、自然周期组的周期取消率最高,与同年龄组的其他方案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临床妊娠率在35~39岁组的短方案组及自然周期组冻融周期较低(分别为33.70%和27.45%),在40~42岁组的拮抗剂方案组及自然周期组冻融周期妊娠率较低(分别为18.95%和13.33%),与同年龄组的其他方案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42岁组各促排卵方案间临床妊娠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早期流产率在各年龄组的不同促排卵方案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克罗米芬方案在临床妊娠率及早期流产率与长方案相当的前提下,Gn用量及天数较少,不失为高龄患者较推荐的一种促排卵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进一步验证雌激素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分化为子宫内膜异位症(EMT)病灶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原代培养BMSC后进行流式细胞分析鉴定,建立小鼠EMT模型并将内异病灶进行HE染色鉴定。将小鼠BMSC经尾静脉注射EMT模型小鼠内,按BMSC是否预处理分为无17β-雌二醇预处理组(对照组)和17β-雌二醇预处理组(预处理组)。1月后EMT病灶切片免疫荧光检测子宫内膜间质细胞(ESC)的B淋巴细胞瘤-2(BCL-2)、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蛋白表达差异。结果:小鼠模型EMT病灶HE染色提示建立模型成功。免疫荧光结果发现:预处理组的异位病灶BCL-2的平均积分光密度值高于对照组(56.58±7.07 vs 3.34±0.29),预处理组的异位病灶PCNA的平均积分光密度值高于对照组(83.64±13.07 vs 5.23±0.51),预处理组的异位病灶MMP-1蛋白的平均积分光密度值高于对照组(40.26±7.79 vs 7.64±3.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实验初步证实17β-雌二醇可能通过促进BMSC迁移、分化,最终促进异位病灶ESC的分化、增殖并减少凋亡,从而增加异位病灶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5.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至今病因不明确,其发病机制有子宫内膜种植学说、体腔上皮化生学说、免疫学说等多种学说。随着干细胞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多项研究均证明子宫内膜内存在着干,祖细胞,可能来源于胚胎残留干细胞或骨髓来源干细胞,这些干,祖细胞介导了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再生。进一步提出EMs干细胞起源学说,认为子宫内膜干,祖细胞异常分化增殖可能导致EMs发生,即EMs是一种干细胞相关疾病。各种来源的干细胞是“种子”,而逆流经血及局部微环境提供“土壤”,只要局部组织中同时存在“种子”和“土壤”,EMs就会发生。为EMs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诊疗研究提供新思维。  相似文献   
6.
卵巢低反应(poor ovarian response,POR)是卵巢对促性腺激素(Gn)刺激反应不良的病理状态,患者在控制性超促排卵(COH)中效果不理想,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妊娠率低下。如今对于POR的常规治疗仍存在局限。针刺疗法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操作简便,经济安全。目前临床针刺治疗POR包括毫针刺法、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和针药结合等方法。研究表明POR患者经针刺治疗后基础内分泌、肾虚症状和卵巢功能等有所改善,接受IVF-ET患者获卵数与妊娠率有所提高。其治疗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中枢相关神经元活性和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分泌功能,改善血清性激素水平和卵巢血液供应,提高IVF-ET妊娠率。现将针刺治疗POR的临床研究进展从治疗的机制、方法、疗效、安全性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7β雌二醇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向子宫内膜上皮细胞(EEC)方向分化过程中的趋化作用及相关趋化因子的检测。方法:将BMSC和子宫内膜间质细胞(ESC)共培养,并分为四组:BMSC组,BMSC+17β雌二醇处理组,BMSC+ESC组,BMSC+ESC+17β雌二醇处理组。培养5天后,Transwell实验观察17β雌二醇的趋化作用,芯片技术分析培养液中趋化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迁移实验结果示,ESC可促进BMSC迁移,添加17β雌二醇后,BMSC的迁移能力增强。基因芯片检测发现,BMSC+ESC+17β雌二醇处理组中MIP-3b、I-TAC、MIG、SDF-1a、MDC、MIP-3a等趋化因子表达量明显增加。基因芯片进行Go富集分析与KEGG富集分析均发现,17β雌二醇显著增加细胞因子活性和细胞因子受体结合相关基因及信号通路差异表达的基因数量,从而提高BMSC的迁移能力。结论:17β雌二醇可能通过促进ESC分泌趋化因子,促进BMSC趋化迁移,促使BMSC迁移至适宜的微环境,最终定向分化为子宫内膜细胞。  相似文献   
8.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至今病因不明确,其发病机制有子宫内膜种植学说、体腔上皮化生学说、免疫学说等多种学说.随着干细胞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多项研究均证明子宫内膜内存在着干/祖细胞,可能来源于胚胎残留干细胞或骨髓来源干细胞,这些干/祖细胞介导了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再生.进一步提出EMs干细胞起源学说,认为子宫内膜干/祖细胞异常分化增殖可能导致EMs发生,即EMs是一种干细胞相关疾病.各种来源的于细胞是"种子",而逆流经血及局部微环境提供"土壤",只要局部组织中同时存在"种子"和"土壤",EMs就会发生.为EMs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诊疗研究提供新思维.  相似文献   
9.
卵巢低反应(poor ovarian response,POR)是卵巢对促性腺激素(Gn)刺激反应不良的病理状态,患者在控制性超促排卵(COH)中效果不理想,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妊娠率低下。如今对于POR的常规治疗仍存在局限。针刺疗法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操作简便,经济安全。目前临床针刺治疗POR包括毫针刺法、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和针药结合等方法。研究表明POR患者经针刺治疗后基础内分泌、肾虚症状和卵巢功能等有所改善,接受IVF-ET患者获卵数与妊娠率有所提高。其治疗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中枢相关神经元活性和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分泌功能,改善血清性激素水平和卵巢血液供应,提高IVFET妊娠率。现将针刺治疗POR的临床研究进展从治疗的机制、方法、疗效、安全性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与不孕症密切相关,其可从卵泡发育、排卵、运输、受精、着床、受精卵发育等各个环节影响正常妊娠,导致不孕。EMs主要通过影响卵子质量间接影响胚胎质量,从而引起种植率下降。卵子质量下降可能与EMs患者卵子发育的微环境(卵泡液)氧化应激反应相关,此外与线粒体能量代谢及DNA复制减少相关。EMs可从细胞形态、基因转录到蛋白分子调节方面的异常导致内膜容受性下降,从而影响胚胎的着床。多项荟萃分析指出合并EMs将降低体外受精的临床结局。辅助生育技术之前是否需要切除内膜样囊肿目前仍存争议,需就具体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