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9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上消化道造影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上消化道造影对GERD的检出率,不同性别及年龄间的差异.总结2012年454例患者反流程度及反流体位,并探讨患者年龄与反流程度、反流症状的关系.结果 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GERD检出率为13.48%(2 743/20 353),GERD检出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男性与女性GERD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73%(1 312/9 554)比13.25%(1 431/10 799),P>0.05].随着年龄的增加GERD检出率逐渐增高[≤30岁为6.87%(197/2 866),31 ~ 60岁为11.63%(1 096/9 421),≥61岁为17.98%(1 450/8 0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2年454例GERD患者的反流程度为轻度242例,中度110例,重度102例.随着年龄的增加,反流程度加重[≤30岁重度反流占10.26%(4/39),31~ 60岁占17.92%(38/212),≥61岁占29.56%(60/2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前斜位反流占95.37%(433/454).结论 上消化道造影可直观显示钡剂的反流、反流程度及反流体位,方法简单实用,可用于GERD的诊断.上消化道造影时应注意卧位变换体位观察,可提高GERD检出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肠梗阻患者的选择性小肠造影结果与出院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探讨选择性小肠造影对肠梗阻的诊断价值及影响该检查方法效果的因素,以提高选择性小肠造影对肠梗阻的诊断效力.方法:选择性小肠造影是利用具有治疗作用的较长的经鼻小肠减压管对小肠局部进行造影观察.总结2008年4月至2012年4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进行选择性小肠造影的98例患者,对照选择性小肠造影与出院诊断的结果,通过诊断一致性评分进行诊断效能评估.诊断一致性评分分为5级:0分,选择性小肠造影无任何意义;0.25分,能够确定肠梗阻存在;0.50分,能够提示梗阻部位、范围和程度的某部分;0.75分,能够明确梗阻部位、范围、程度,并能提出可疑病因,且与最终出院诊断接近;1.00分,能够明确梗阻部位、程度、范围及梗阻原因,且与出院诊断完全一致.结果:在98例住院患者中,入院诊断以术后肠梗阻比例最高,占53.1%;出院诊断以粘连性肠梗阻者最多,占50%.肠梗阻以回肠梗阻(47.6%)、多发性肠梗阻(41.7%)、不完全性肠梗阻(59.5%)较多.影像学表现以肠道粘连、狭窄为主(61.9%).在诊断一致性评分中,得分为0.75和1.00分的具有较高一致性的患者为50例,得分为0和0.25的具有较低一致性的患者为25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经鼻肠减压管选择性小肠造影对肠梗阻患者具有较高的影像诊断价值,突破了传统小肠气钡双重造影在肠梗阻方面的应用禁忌,在梗阻部位、范围、程度及病因分析方面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一致性.影响诊断价值的因素主要是置管的位置,故动态监测至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结肠金属支架置入桥接一期手术切除的安全性及卫生经济学价值。方法2008年至2013年间急诊结肠癌性肠梗阻患者病历资料,根据治疗策略不同,分为结肠支架桥接一期切除组(支架组)和急诊一期切除组(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在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造瘘率和造瘘还纳率、ICU观察率、平均住院日和住院费用以及支架治疗临床成功率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支架组和对照组分别有10例、11例患者纳入研究。支架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造瘘率均为0,对照组分别为18.2%和100.0%;支架组的平均住院日和住院费用分别为23d、67742元,对照组分别为49d和92553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死亡率均为0,ICU观察率分别为20%、18%。结论支架桥接一期切除临床成功率高,且与传统急诊一期切除相比,具有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造瘘率,较少的住院日和住院费用,显示出较高的安全性和卫生经济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phageal refluxdisease,GERD)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发病率较高,在门诊患者占有较高的比例,由于症状反复出现或慢性持续存在,患者往往需要反复就诊,长期接受药物治疗,既占用大量的社会医疗资源,也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较大的灸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胰胆管合流异常(pancreaticobiliary maljunction,PBM)及其相关疾病谱的临床特点,总结治疗性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在该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6年6月—2021年3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内科因腹痛、黄疸、发热等症状入院行ERCP诊治的52例PBM患者的资料。总结PBM的临床特点、分型、相关疾病谱变化和ERCP诊治过程。结果52例PBM患者中,女性多见,常见临床表现为腹痛和黄疸,其中Ⅰ型20例、Ⅱ型25例 、Ⅲ型7例,合并胆总管囊肿者占50.0%。从首次发病到我院明确诊断为PBM的时间跨度平均为12.2年,其中主要临床问题发生变化的有24例(46.2%)。共进行69例次ERCP操作,5例次患者失败(7.2%),PBM的困难插管率为34.6%(18/52),其中11例需借助高级插管技术,同期可比非PBM4 275例ERCP的困难插管率为15.4%(657/4 275),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55,P<0.05)。患者行多种治疗性ERCP操作,包括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胰管支架置入术、胆管和胰管结石取石术等,操作成功率为92.8%(64/69),ERCP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为15.4%(8/52)。结论PBM患者的主要临床问题可能随时间发生变化。ERCP技术在PBM及相关疾病的诊治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插管难度较大,术后并发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结肠癌前病变序列的增殖凋亡演变过程及其与PPAR-γ、β-catenin异常表达的关系.方法: 选用SPF级SD大鼠,经改良的DMH结肠肿瘤诱导方法诱导结肠ACF和腺瘤,然后对"正常-ACF-腺瘤"序列各阶段的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其PPAR-γ和β-catenin的表达,同时选择Ki-67表示增殖水平,Bcl-2表示凋亡水平.结果: 在DMH诱导的"正常-ACF-腺瘤"序列中,Ki-67在"正常-ACF"转变阶段即出现异常高表达,呈整个隐窝广泛分布,显著高于正常隐窝,而接近腺瘤组织. Bcl-2则在"ACF-腺瘤"转变阶段才出现异常高表达,呈广泛的胞质阳性颗粒. PPAR-γ在"正常-ACF"转化阶段发生广泛的高表达,呈广泛的核阳性.β-catenin则是在"ACF-腺瘤"转化阶段出现异常表达,呈广泛的核阳性.结论: 在"正常-ACF"转化阶段主要是增殖水平的升高,而且可能与PPAR-γ的异常表达有关. 在"ACF-腺瘤"转化阶段主要是凋亡抑制增加,β-catenin与Bcl-2同期出现异常表达对腺瘤的形成可能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对比肠内延伸型胆管支架(enteral extended biliary stent, EEBS)和传统塑料支架置入前后的胆道菌群变化, 初步探索EEBS在预防支架堵塞中的可能机制。方法 12只健康巴马小型猪采用简单随机方法分为传统塑料支架组(n=6)和EEBS组(n=6), 在支架置入前及置入后4周拔除支架时采集胆汁标本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 分析比较不同支架置入前后胆汁菌群结构及多样性。结果 12只实验猪均未发生急性胆管炎、穿孔、出血、死亡等并发症, 支架置入8 d后内镜复查两组支架均已脱落, 于此时采集胆汁标本进行菌群分析。两组实验猪的胆道菌群在门水平主要是变形菌门、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Alpha多样性分析显示传统塑料支架组支架置入后Shannon指数(P=0.004)和Simpson指数(P=0.008)较前显著减小;Beta多样性分析也提示传统塑料支架置入前后菌群结构发生显著变化(Anosim:R=0.514 8, P=0.011)。EEBS组支架置入前后Observed species指数(P=0.095)、Chao1指数(P=0.136)、Shan...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结直肠非上皮性肿瘤的内镜下特点。方法对我院1978年~2007年结肠镜及其病理诊断的结直肠非上皮性肿瘤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共发现经组织学检查确诊的非上皮性肿瘤95例。其中,间叶源性肿瘤61例(平滑肌瘤26例、脂肪瘤25例、神经纤维瘤3例、胃肠间质瘤3例、间叶组织错构瘤2例、平滑肌肉瘤1例、假脂肪瘤病1例),大肠淋巴瘤22例,恶性黑色素瘤5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浸润1例,海绵状血管瘤6例。结论结直肠非上皮性肿瘤内镜表现各有特征,掌握其内镜特点有利于提高其内镜下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改进传统的DMH 结直肠癌肿瘤模型诱导方法,建立一个高效、稳定、实用的结直肠腺瘤模型,以用于散发性腺瘤生物学行为和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方法 选用SPF 级SD 雄性大鼠。诱导剂为1 ,22二甲基肼(DMH) 和PPAR2γ受体拮抗剂( GW9662) 。PPAR2γ受体激动剂为吡格列酮。试验分四组:阴性对照组、DMH 组、DMH + GW9662 组、DMH + GW9662 + 吡格列酮组。共观察12 周。试验结束取远端结直肠(全结直肠的1/ 2) 用福尔马林4°C 过夜固定,美蓝染色后实体显微镜下观察、计数息肉,并照相。全部息肉及微隆起粘膜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 阴性对照组无腺瘤发生。DMH 组发现1 枚腺瘤,腺瘤诱导成功率为12. 5 %(1/ 8) ,荷瘤数为0. 125 (1/ 8) 。DMH + GW9662 组发现16 枚腺瘤,诱导成功率为87. 5 %(7/ 8) ,荷瘤数为2. 0 (16/ 8) 。DMH + GW9662 + 吡格列酮组发现5 枚腺瘤,诱导成功率为28. 6 %(2/ 7) ,荷瘤数为0. 714 (5/ 7) 。结论 DMH 联合应用GW9662 可以在短期内成功诱导大鼠结直肠腺瘤。该模型较单纯DMH 诱导的大鼠结肠癌和畸变隐窝灶模型更具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