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预防医学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倍差法是针对非均衡组设计提出的统计方法,可解决准实验设计中干预组和对照组不均衡的问题。 倍差法不仅可以处理两组基线差异的问题,也可以控制作用于两组的混杂因素的影响,有效地估计干预效应。 本文阐述了倍差法的设计原理和统计方法,并以结果为连续变量(甲醛日潜在剂量,mg/d)的实例,拟合一般线性模型,并对结果进行解释。 同时,针对结果为二分类变量的设计,也介绍了倍差法logistic回归的分析原理和参数解释。 公共卫生干预项目采用非随机化分组的准实验设计较多,采用倍差法处理这些资料,可达到接近随机对照试验的统计效果。 随着倍差法技术的普及,其在公共卫生项目评价中的应用将更广泛。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 通过调查159例肺结核患者的社会支持和生命质量,分析和讨论两者的一般情况以及相关性,探讨二者对肺结核患者的影响。方法 使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以及36 条目简明量表(SF-36)对159例肺结核患者进行自评调查。资料分析使用均数、t检验,并对社会支持和生命质量进行了相关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SF-36量表评定患者各项得分为生理机能(70.25±26.028)分,生理职能(27.99±36.713)分,躯体疼痛(62.03±22.687)分,一般健康状况(46.26±21.553)分,精力(54.87±21.250)分,社会功能(63.99±29.344)分,情感职能(46.33±41.408)分,精神健康(59.80±18.625)分,均低于一般人群的参考水平(P<0.01)。SF-36量表与社会支持量表测得结果总分相关系数r=0.187,呈正相关。多重线性回归中,患者社会支持总分、是否住院和年龄进入肺结核患者生命质量得分方程(F=6.342,P<0.01)。结论 肺结核患者生命质量低于一般人群,且生命质量与社会支持有密切的相关性,社会支持是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改善肺结核患者的社会支持将有助于改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我国各地(不含我国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下文相同)肺结核防治规划目标实现难度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 利用2004—2016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肺结核报告发病数据及有关社会经济指标(包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城镇登记失业率、森林覆盖率、乡村人口构成比、少年儿童抚养比、老年人口抚养比、文盲比率、性别比值、每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数、人均用水量),采用标准化发病比(standardized incidence ratios,SIR)估计我国不同地区的防治规划目标实现难度,并利用多水平随机截距模型,探讨其相关因素。结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肺结核发病情况与规划目标的距离(SIR)逐渐缩小(2016年SIR值在0.39~2.4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SIR=3.38,2016年)、西藏自治区(SIR=2.89,2016年)、青海省(SIR=2.36,2016年)、贵州省(SIR=2.49,2016年)与规划目标的差距仍然较大;在空间上表现为由全国规划目标的差距普遍较大向个别地区差距较大转变,整体表现为西部地区目标实现难度高于东部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β=-0.055,t=-6.74)、文盲比率>8.14%(β=0.048,t=3.41)、人均用水量>520.70m 3/人(β=-0.060,t=-2.33)、乡村人口构成比(β=0.112,t=6.57)、森林覆盖率介于17.70%~38.40%(β=-0.035,t=-2.05)、森林覆盖率>38.40%(β=-0.059,t=-2.08)与肺结核规划目标的实现(因变量)存在相关关系(P值均<0.05)。 结论 我国绝大部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发病情况与肺结核防治规划距离缩短,个别地区实现规划目标难度仍然较大。肺结核防治规划距离(SIR值)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用水量、森林覆盖率呈负相关关系,与乡村人口比例、文盲比率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提高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器安全使用的管理水平。方法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风险流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评价、风险控制与效果评价。选择2019年1月―8月灭菌器运行数据为对照组,2019年9月―2020年4月灭菌器运行数据为改进组。结果改进后灭菌器故障率(0.73%)、灭菌循环非正常取消比例(0.55%)与改进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进后更换配件比例(20.83%)、生物指示剂假阳性事件比例(0.12%)与改进前相比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较整改前有所下降。结论控制措施有助于减少失效事件的发生,提高医疗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农村男性人群体质指数和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的关系。方法 以唐河、凤凰县农村地区纳入“影响成年人死亡相关危险因素的前瞻性研究”项目的22 282名≥40岁的男性人群为研究对象,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计算基线不同BMI分组的人群在随访期间的心血管疾病(CVD)死亡的风险(HR)值。结果 研究对象人群随访年限为(19.1±8.7)年,随访期间共死亡10 828人,死亡比例为48.6%,有4 504例死亡归因于心血管疾病。其中1 279例死于缺血性心脏病(IHD),1 201例死于缺血性卒中(IS),1 317例死于出血性卒中(HS),707例死于其他心血管疾病。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调整地区、年龄、民族、文化程度、职业、吸烟、饮酒、血压等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以BMI<18 kg/m2为参照,当20 kg/m2≤BMI<22 kg/m2时患CVD的死亡风险最低,HR=0.95(95% CI:0.83~1.09),但从统计学分析,各组BMI的死亡风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20 kg/m2≤BMI<22 kg/m2时人群患IHD的死亡风险最低,HR=0.64(95% CI:0.52~0.80)(P<0.05),当BMI≥24 kg/m2时人群IHD死亡风险与BMI<18 kg/m2人群的风险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S死亡风险与人群BMI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当18 kg/m2≤BMI<24 kg/m2时人群患HS的死亡风险高于BMI<18 kg/m2组人群(P<0.05),其中26 kg/m2≤BMI<28 kg/m2时人群患HS死亡风险最高,HR=1.88(95% CI:1.18~2.99)。结论 偏瘦或正常体重人群的CVD、IHD的死亡风险最低,超重人群的HS死亡风险较高,保持合理体重可降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