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张智琪  徐风华  郭荣荣 《中国药房》2014,(34):3226-3229
目的:以生存期和肿瘤进展情况评价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2008年12月我院NSCLCⅢ期出院患者中服用吉非替尼(吉非替尼组)以及未服用吉非替尼(非吉非替尼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33例吉非替尼组患者和38例非吉非替尼组患者的半年生存率、1年生存率、生存期、中位生存期,入组的病例均做了电话随访。调查有肿瘤进展情况评价的44例吉非替尼组患者以及53例非吉非替尼组患者,分别为有疗效评价的吉非替尼组的男性、女性、吸烟、不吸烟、腺癌、非腺癌患者与非吉非替尼组患者进行配对分析。结果:吉非替尼组的半年生存率为78.8%(26/33),1年生存率为36.4%(12/33),生存期为1Ⅳ期出院患者中服用吉非替尼(吉非替尼组)以及未服用吉非替尼(非吉非替尼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33例吉非替尼组患者和38例非吉非替尼组患者的半年生存率、1年生存率、生存期、中位生存期,入组的病例均做了电话随访。调查有肿瘤进展情况评价的44例吉非替尼组患者以及53例非吉非替尼组患者,分别为有疗效评价的吉非替尼组的男性、女性、吸烟、不吸烟、腺癌、非腺癌患者与非吉非替尼组患者进行配对分析。结果:吉非替尼组的半年生存率为78.8%(26/33),1年生存率为36.4%(12/33),生存期为122个月;非吉非替尼组的半年生存率为89.5%(34/38),1年生存率为73.7%(28/38),生存期为122个月;非吉非替尼组的半年生存率为89.5%(34/38),1年生存率为73.7%(28/38),生存期为148个月。非吉非替尼组各亚组的中位生存期均高于吉非替尼组,疾病类型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性别及吸烟状态两个亚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性别、吸烟状态和疾病类型各亚组的半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女性、非腺癌两个亚组的1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亚组的1年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吸烟亚组的有效控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亚组的有效控制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吉非替尼组与非吉非替尼组各亚组的配对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NSCLC患者在服用吉非替尼之后半年生存率、1年生存率、中位生存期、有效控制率低于未服用吉非替尼的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群体密度(QS)系统正常与缺陷的铜绿假单胞菌(PA)通过环丙沙星诱导后对其最低抑菌浓度(MIC)影响的区别。方法:将PA按照前期研究的基因测序方法分成正常组和缺陷组。采用琼脂倍比稀释法测定对环丙沙星的MIC值,用1/2MIC、1MIC、2MIC、4MIC的环丙沙星各诱导5代,保存1代、3代和5代的菌株。诱导浓度和诱导代数对MIC值的影响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法,正常组与缺陷组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两组组内比较:在同一浓度下,2组各随着诱导代数增加MIC值均增加(P均<0.05);在同一代数下随着诱导浓度的增加,正常组第3代和第5代的MIC值也增加(P均<0.05),缺陷组第3代和第5代的MI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组间比较:QS系统分组与诱导代数无交互效应(P>0.05),且缺陷菌株MIC值都低于正常菌株;与诱导浓度存在交互效应(P<0.05)。固定代数固定浓度两组MIC值比较:在1MIC诱导的第3代和第5代,2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诱导浓度对QS系统正常组和缺陷组MIC值的影响有区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全医嘱点评、临床宣教、医嘱审核、数据分析相结合的医嘱审核体系的建立,进行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s)的医嘱专项审核后,分析该院PPIs审核前后使用情况,评价医嘱审核的效果.方法:基于医嘱审核循环体系统计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5个季度使用PP...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基于实时荧光环介导等温扩增的人乳头瘤病58型基因检测体系,用于其快速检测和早期诊断。 方法 运用LAMP在线引物设计软件Primer Explorer V5, 针对人乳头瘤病毒58型的L1区域保守基因设计引物,在反应前加入荧光核酸染料SYBR Green Ⅰ,并对该反应体系中的dNTPs、Mg2+和内引物(FIP、BIP)浓度进行优化,优化结果通过“S”型扩增曲线判断,并对优化后的实时荧光环介导等温扩增体系进行特异性、灵敏度检测及临床标本检测。 结果 针对人乳头瘤病毒58型所建立的实时荧光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体系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及灵敏度,且与临床实验室检测结果(qPCR方法)的符合率达100%,该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可达10拷贝/μL。 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人乳头瘤病毒58型的实时荧光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体系,它是一种耗时少、操作简便、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方法,适用于HPV临床样本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