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1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与血尿关系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单纯性血尿是儿科肾脏病常见症状之一,临床上可有多种病因,其中部分非肾小球性血尿可由于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又称胡桃夹现象所致,本症临床表现为血尿或蛋白尿,病程迁延,反复发作,但多有自愈倾向,无需特殊治疗。然而,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不少左。肾静脉受压患者同时存在其他。肾脏疾患,现对我院70例经B超检查存在左。肾静脉受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就如何评价左。肾静脉受压与血尿的关系进行研讨。  相似文献   
2.
霉酚酸酯治疗儿童Ⅳ型狼疮性肾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霉酚酸酯对儿童Ⅳ型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16例儿童狼疮性肾炎,临床类型均为肾病综合征,经肾活检诊断为Ⅳ型狼疮性肾炎.其中11例初始即采用霉酚酸酯联合激素治疗,另5例为环磷酰胺冲击疗法加泼尼松治疗6个月未能明显改善者,改为霉酚酸酯联合激素治疗.霉酚酸酯剂量为每日600mg/m2(最大1~1.5 g),加用泼尼松龙口服每日1~2mg/kg,疗程>6个月(6.5~18月).结果随访6个月时16例中缓解10例,部分缓解6例;随访12个月时缓解达13例,部分缓解3例;未发生明显副反应.结论霉酚酸酯联合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儿童Ⅳ型狼疮性肾炎,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肾病综合征并发低钠血症2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病综合征并发低钠血症25例上海医科大学儿科医院(200032)宋善路,郭怡清,洗公印,蔡德培低钠血症是肾病综合征(NS)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常以胃肠道症状为主,严重者发生低钠危象,表现为休克和低钠性脑水肿。现将我院1986年来住院的25例NS并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自动腹膜透析 (automatedperitonealdialysis,APD)治疗小儿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PAC -Xtra ,Baxter自动腹膜透析机Tenckhoff透析管 ,外科切开植入法 ,袋装腹膜透析液 ,应用APD法对小儿ARF进行腹膜透析(peritonealdialysis,PD)治疗。结果 :6例ARF患儿平均PD时间为 2 2 .6 6± 17.16d ,院内期间患儿全部存活。APD治疗 2~ 3d血钾恢复正常 ;3~ 5d血HCO3 恢复正常 ;3~ 5d血尿素氮、肌酐分别下降 35 .98%和 2 6 .88% ;患儿尿毒症症状改善。并发症为腹透液外渗、血性腹水、高血糖、低血钾和腹膜炎。结论 :APD为抢救儿童ARF的又一治疗新手段 ,是相当安全和有效的肾脏替代治疗方法之一。它能提供更好的腹膜透析充分性 ,降低腹膜炎的发生率 ,并提高患儿住院期间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RI)简称尿感,临床通常指除结核杆菌以外由各种细菌所致的泌尿道感染.  相似文献   
6.
肾小管间质损害对儿童过敏性紫癜肾炎预后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肾小管间质病变对儿童过敏性紫癜肾炎 (HSPN)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 30例HSPN患儿进行肾活组织检查 (肾小管间质病变分级 -~ ++++) ,并测定尿 β2 微球蛋白 (β2 MG)及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值 ,作为观察肾小管间质病变的实验室指标。平均随访 4 8个月 ,随访结果分 4类 :正常、轻微尿异常、活动性肾脏病、肾功能不全。结果  30例患儿中随访结果正常者 12例 ,轻微尿异常者 12例 ,活动性肾脏病者 6例 ,无一例出现肾功能不全。肾活检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r =0 76 ,P <0 0 0 1。而且 ,随访结果为活动性肾脏病者病初尿 β2 MG及尿RBP值较随访结果正常和轻微尿异常者明显增高 (P <0 0 0 1)。结论 肾小管间质病变对判断儿童HSPN的预后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
多年来肾小球疾病研究的重点主要围绕肾小球病变展开,但近来人们注意到许多肾小球疾病小球病变和小管间质病变并不平行,具有同等程度肾小球病变的患者,可因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不等而预后不同。本文通过分析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最常见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20例小儿局灶增生性肾炎的临床与病理改变,占同期肾小球疾病发生率的8.7%。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10例,其它分别为IgA肾病、紫癜性肾炎、单纯性血尿及各种肾炎。病理改变中半数病例合并肾间质灶性炎症或伴纤维化,少数病例有个别小球节段性硬化或全球硬化。肾病患儿对激素治疗反应多数较差,作者强调综合治疗及更改激素投入方式、剂型能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小儿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肾损害评价、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研究 1990~ 2 0 0 2年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5 0例小儿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 ,对反流程度、尿路感染、肾疤痕形成、尿液分析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ACE)基因型进行了分析 ,并将药物和手术治疗组的随访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5 0例中双侧反流者 2 2例 (44 % ) ,单侧反流者 2 8例 (5 6 % ) ;39例行膀胱尿道造影检查发现反流Ⅰ度2 9 5 % (2 3/ 78) ,Ⅱ度 7 7% (6 / 78) ,Ⅲ度 14 1% (11/ 78) ,Ⅳ度 4 1 0 % (32 / 78) ,Ⅴ度 7 7% (6 / 78)。尿液 β2 微球蛋白、尿视黄醇结合蛋白、N乙酰半胱氨酸异常升高与肾疤痕形成相关 (P <0 0 5 ) ,血ACE基因型ID或DD型与肾疤痕形成相关 (P <0 0 5 )。药物与手术治疗组尿路感染复发率、肾疤痕形成率及反流有效控制率无显著差别。结论 小儿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需要及早诊断 ,同时通过对尿液微量蛋白及血ACE基因型检测 ,对肾损害作出预测 ,建立个体化的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婴幼儿急性肾盂肾炎(APN)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4年9月至2008年5月徐汇区中心医院住院确诊的42例婴幼儿APN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婴幼儿APN以〈1岁的小婴儿为主;不明原因的发热是最突出的起病方式;高热、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增高是婴幼儿APN的高危因素;大肠埃希菌仍然是最常见的致病菌。结论婴幼儿APN的发病现状令人担忧;对婴幼儿不明原因的发热有必要常规开展影像学方面的检查;DMSA是诊断APN的金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