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在研发便捷式呼吸器的基础上,对治疗呼吸衰竭的几种呼吸模式作了改进,增强了氧疗和通气的效果。方法:对COPDⅡ型呼吸衰竭清醒患者改用鼻罩式NEEP呼吸模式,取消手控管,用口吸气,用鼻呼气;对非典型I型呼吸衰竭,在面罩正前方加一个呼气通道,呼气过程中空心球内可从球底部供氧管获得氧气,作为下次吸气时的储备氧气。结果:COPD患者因不受手控管的限制,呼吸更加规律、自由,有利于改善通气;对非典型I型呼吸衰竭因不需要、也不会像Ⅲ式那样重复吸入CO2也增加了FiO2。结论: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任意的Fi02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按需给氧目的,也可排出多余的CO2有利于病情逆转。  相似文献   
2.
城乡集贸市场鼠药销售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市一些城乡,人畜鼠药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为了解鼠药销售情况,1998年对城乡4个集贸市场进行了调查。调查方法:对集贸市场所有销售鼠药的固定和游动摊贩都进行调查,内容是鼠药种类和包装,并采集部分样品鉴定药物成分。结果:共调查摊贩40余家,查到鼠药2类18种,其中水剂类7种,毒饵类11种。水剂类为安瓿或青霉素小瓶装,2~20ml不等,多为红色,少有蓝色或绿色,大多为散装无外包装盒,少部分有包装盒,但盒上无任何鼠药标识,采集样品经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含有1%~2%氟乙酰胺。毒饵类有塑料和锡铂纸包装两种,多为手工封装,包装袋上有鼠药名称和图案,…  相似文献   
3.
重组变应原的基础与临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重组变应原成为近年来变态反应研究的热点,本简要地介绍了R的重组方法和技术要点,重点探讨了变应原的T细胞和B细胞决定簇的生物学特性的差别。含有T细胞反应决定许愿重组变庆原可以封闭T细胞,使特异性IgE的产生降低,在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治疗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头孢哌酮致双硫仑样反应1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头孢哌酮不良反应时有报道,在用药过程中或停药后饮酒引起“双硫仑样”反应,临床偶有报道。自2004年1—11月观察乙醇引起头孢哌酮的“双硫仑样“反应病例13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两种水中余氯测定方法的特点,以便合理选择与应用。方法分别采用方法 1和方法 2,测定生活饮用水中余氯量,以比较此两种方法的特点。结果方法 1检测结果得到回归方程Y=0.197X+0.00197,相关系数(r)=0.999;平均回收率为99%~101%,RSD分别为3.72%和1.46%;最低检测浓度为0.01 mg/L。方法 2检测结果达到回归方程Y=0.119X-0.00198,相关系数(r)=0.999;平均回收率为95.6%~101%,RSD为1.31%~3.71%;最低检出限为0.03 mg/L。结论以国家标准GB/T 5750.11-2006推荐的方法(即方法 1)综合优点更多一些,且在实际工作中更加易于掌握。  相似文献   
6.
本就霉菌变应原讨论了变应原交叉反应的概念、研究方法和临床意义,重点阐述了霉菌变应原交叉反应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作者采用鼠夹法,结合朝阳市各县(区)卫生防疫站鼠类监测及鼠类调查资料,通过调查发现,我市啮齿动物隶属4科22种,名录及分布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使用自制的简易呼吸器负压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治疗作用。方法:68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5例,自制简易呼吸器连接吸引器调节负压可以使呼气相负压值为-5 cmH2O(1 cmH2O=98.063 8 Pa),每天至少通气1 h,连续应用7 d;对照组33例,使用常规鼻导管吸氧。两组均按照常规给予抗感染及对症治疗。观察比较患者的肺功能、动脉血气、住院天数及费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COPD患者的FVC、FEV1(%)、pa(O2)、pa(CO2)均有显著性改善(P〈0.01)。结论:简易呼吸器间歇负压通气对COPD患者有较为肯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发生特应性疾病的儿童早期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婴幼儿期发生特应性疾病的倾向受遗传和家族史的强烈影响,其机制尚不清楚。目前最可靠的预测指标是测定婴儿IgE抗体。实验和临床研究证实特应性和非特应性儿童的差别不是质的不同而是量的不同。致敏的优势途径随年龄的不同而不同,食物是婴儿期的主要致敏原,而在1岁以后吸入性变应原则成为主要的致敏因素。许多非特异性的环境因素在特应性疾病的发生中起"佐剂"作用,而被动吸烟被公认是最重要的危险因子,新的生活方式的影响正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2000年3月,朝阳市区某医院首次发现德国小蠊,且密度较高,经几次杀灭,效果不甚理想,从最初的一个楼层有蜚蠊扩散致全楼各病房均有分布.从2001年1月开始我消杀科为其灭蟑,经过一年时间,取得满意效果. 1 蜚蠊侵害程度调查用目测法调查蜚蠊侵害率,用粘蟑纸法测定蜚蠊密度,每间病房布3张粘蟑纸,分别在病房、卫生间及大壁橱内,晚布晨收,连放2 d.随机调查每个楼层18间房,二、三、四楼分别有36个房间(包括医生、护士办公室),阳性房间数分别为17、18、15间,蜚蠊侵害率分别为94.44%、100%、83.33%.五楼有15间病房,1人长期居住.调查房间9间,阳性4间,侵害率为44.44%.病房分新、旧两部分,新楼部分地面为地板,亦是蜚蠊侵害最严重的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