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8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预防医学   7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
收集30例胡蜂蜇伤患者和10例健康人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白介素-33(IL-33)的水平。与对照组比较,胡蜂蜇伤组血清IL-6、IL-8、IL-33水平均升高(P0.05);与胡蜂蜇伤非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组比较,MODS组血清IL-6、IL-8水平升高(P0.05);MODS评分与血清IL-6、IL-8水平呈正相关(P0.05)。提示IL-6、IL-8可能协同参与胡蜂蜇伤并发MODS的过程,早期检测患者血清IL-6、IL-8水平,对于预测MODS的发生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正>胡蜂蜇伤是夏秋季常见临床急症之一,临床表现复杂,伴随局部及全身多种症状。局部反应多为蜇伤处红肿刺痛,出现水泡、淤血,皮肤进而变色,坏死;常伴有口唇及眼睑肿胀,喉痒水肿,通气不畅,皮肤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症状,严重者发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危及生命~([1,2])。本文旨在分析胡蜂蜇伤流行病学情况及临床特点,为胡蜂蜇伤的诊疗  相似文献   
3.
通过胡蜂毒腺组织的全转录组测序技术,构建黑胸胡蜂毒腺组织cDNA的序列信息库。根据毒素蛋白质研究提供的一小段蛋白质序列,将本地Blast技术和分子克隆技术结合在一起,克隆得到黑胸胡蜂毒液蛋白磷脂酶A1的基因序列,命名为VT-1;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VT-1的蛋白质序列和三级结构。序列分析显示,VT-1蛋白质与已发现的磷脂酶A1蛋白同源,属于磷脂酶A1家族成员;结合VT-1和其它已经报道的磷脂酶A1序列,采用空间结构预测和序列比对方法发现,磷脂酶VT-1盖结构域中含有保守谷氨酸(E),在Ca2+存在下,可能增强VT-1的磷脂酶活性,提高毒性。根据磷脂酶VT-1盖结构域中谷氨酸(E)保守性,设计2个VT-1的减毒抗原。为靶向黑胸胡蜂磷脂酶A1的抗毒血清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用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2年8月至2017年11月共714例秦巴山区胡蜂蜇伤患者心肌酶谱检测数据的变化,结果显示,心肌损伤是胡蜂蜇伤患者的早期临床表现之一,24 h可达峰值,且与蜇伤针数具有量效关系。提示胡蜂蜇伤患者会早期出现心肌损害,需尽早关注。  相似文献   
5.
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胡蜂毒素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根据预试验结果拟定的毒素剂量,分别皮下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和胡蜂毒素100、 200 mg/kg,以制备胡蜂毒素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动物模型。另取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MODS组和粉防己碱组。MODS组和粉防己碱组大鼠皮下注射胡蜂毒素200 mg/kg,粉防己碱组同时给予粉防己碱0.2 mg/kg。以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肌钙蛋白T (cTnT)、丙氨酸转氨酶(ALT)、胱抑素c (Cys-c)及神经元烯醇化酶(NSE)水平。组织损伤情况采用HE染色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和胡蜂毒素低剂量组比较,胡蜂毒素高剂量组血清cTnT、ALT、 Cys-c及NSE水平显著升高,符合MODS诊断标准。与MODS组比较,粉防己碱组血清cTnT、 ALT、 Cys-c及NSE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HE染色分析表明, MODS组肝、肾、心和海马组织炎性细胞浸润,组织损伤明显,粉防己碱组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减少、损伤减轻。提示粉防己碱对胡蜂毒素导致的MODS有干预作用,可用于重度胡蜂蜇伤MODS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6.
对2002—2017年秦巴山区胡蜂蜇伤患者肝功能变化及其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胡蜂蜇伤后女性更容易出现肝功能异常(P<0.01);男性和女性患者均以胆红素和转氨酶同时升高为主,但女性患者的比例更高(P<0.01);女性患者发生肝细胞性黄疸的比例高于男性(P<0.01)。患者肝功能与蜇伤针数具有相关性(P<0.01)。临床上可对胡蜂蜇伤女性患者及蜇伤针数超过10针的患者多加重视。  相似文献   
7.
对2012—2017年收治的714例胡蜂蜇伤患者进行筛选,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90例按照是否发生急性肾损伤(AKI)分为AKI组(72例)和非AKI组(418例),分析两组一般情况、辅助检查结果、治疗及预后,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胡蜂蜇伤致AKI的危险因素。与非AKI组比较, AKI组患者年龄大、器官功能损害严重、病死率高。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蜇伤伤口数量、首次就诊时间、蜇伤部位、血红蛋白水平、蜇伤后24 h内补液量等是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AKI组的死亡率、住院时间显著大于非AKI组。首次就诊时间过长、多处蜇伤、贫血、头部蜇伤、蜇伤后24 h内补液量偏少是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胡蜂蜇伤患者早期治疗,积极预防AKI的发生,对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回顾性分析秦巴山区2002—2017年收治的507例胡蜂蜇伤病例。结果显示,2013年发病人数最多,多发于9~10月。好发于男性,年龄集中于41~60岁。蜇伤部位多以头颈部为主,一天中蜂蜇伤多发于上午,蜇伤针数以10针以内的最多。病例多于1~6 h内就诊,大多为转诊病例。26例死亡病例中,蜇伤针数大于30针、1~6 h入院及转诊的病例死亡率最高。患者自行处理伤口方式多为碱性液体清洗伤口。该地区多为群蜂蜇伤,应普及预防急救措施,以期降低胡蜂蜇伤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胡蜂蜇伤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十堰市太和医院和安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25例胡蜂蜇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31例,女94例;年龄49(41,60)岁。按照SIRS诊断标准分为SIRS组(62例)和非SIRS组(163例)。比较两组性别、年龄、头颈部蜇伤、四肢蜇伤、腰背部蜇伤、腹部蜇伤、蜇伤针数、就诊时间、住院时间及病死率:同时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IL)-6和IL-8水平。从白细胞中提取出全基因组DNA,并选取IL-6位点-174G/C、-572G/C、-597G/A、-634C/G和IL-8位点-251A/T、-738T/A、-845T/C、+396T/G,采用PCR进行扩增后双向测序并比对,记录基因分型和频数,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方法分析胡蜂蜇伤致SIRS的危险因素。结果(1)两组四肢蜇伤、腰背部蜇伤、腹部蜇伤、蜇伤针数、住院时间及病死率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性别、年龄、头颈部蜇伤及就诊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ELISA检测结果显示,SIRS组IL-6和IL-8在血浆中的表达水平均高于非SIRS组(P<0.01)。(3)IL-6-572G/C位点存在CC、GC、GG三种基因型,SIRS组与非SIRS组间各基因型频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L-8-251 A/T位点存在AA、AT、TT三种基因型,SIRS组与非SIRS组间各基因型频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腰背部蜇伤、腹部蜇伤、四肢蜇伤、蜇伤针数、IL-6-572G等位基因JL-8-251T等位基因胡蜂蜇伤致SIRS相关(P<0.01)。(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四肢蜇伤(OR=2.15)伤针数≥10针(OR=11.10)、IL-6-572G等位基因(OR=3.91)、IL-8-251T等位基因(OR=3.97)均与胡蜂蜇伤致SIRS显著相关(P<0.05或0.01)。结论胡蜂蜇伤致SIRS患者血浆IL-6及IL-8的表达水平显著提升。IL-6-572G等位基因JL-8-251T等位基因、蜇伤针数≥10针和四肢蜇伤均是胡蜂蜇伤致SIRS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