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5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13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9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8 毫秒
1.
介绍一种电视透视下钳取颌面铅弹的方法,即通过改变患者头位调整X线的投射角度,根据荧屏上铅弹与血管钳的图象变化,来调整血管钳的位置,经过有规律的头位改变,血管钳的调整便可钳取出铅弹,临床治疗6例,均获成功,时间最长8分钟最短5分钟。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AO锁骨钩锁定加压钢板(LCP)治疗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采用AO锁骨钩LCP固定治疗28例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患者。男16例,女12例;年龄18~57岁,平均38.7岁。术中所有患者均未修复断裂的喙锁韧带。根据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评定手术前后肩关节功能。结果手术时间为30~60 min(平均45 min)。所有28例患者均获随访6~36个月(平均20个月)。无伤口感染、内固定断裂松动及骨不连等并发症发生,所有骨折于术后3~6个月愈合(平均4.8个月)。2例出现肩峰撞击症状而外展及上举受限,取出内固定物后症状缓解,肩关节活动度改善。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显示,优17例,良9例,差2例,优良率为92.9%。所有患者于术后6~8个月取出内固定物,未出现再次骨折及脱位现象。内固定物取出前后UCLA总评分分别为31.34±3.35分和34.40±2.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O锁骨钩LCP内固定是治疗急性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对术后肩部有症状患者,取出内固定物有助于改善肩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应用与细菌耐药的相关性,为进一步降低临床细菌耐药性和院内感染发生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提取我院医院信息系统中2006-2010年住院患者应用抗菌药物的品种、销售金额,并从检验科获取患者的病原菌感染情况,分析全院同期细菌学检查和耐药资料,选取临床常见病原菌的分离株和耐药资料,应用细菌耐药监测软件统计处理数据。结果:5年中,抗菌药物总用药频度(DDDs)与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率间显著相关(r=0.9002,P<0.05);头孢菌素类药的DDDs与革兰阴性(G-)菌平均耐药率间存在相关性(r=0.9004,P<0.05);喹诺酮类药的DDDs与G-菌平均耐药率间具有相关性(r=0.9654,P<0.05),尤其是大肠埃希菌耐药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二者间具有显著相关性(r=0.9135,P<0.05)。结论:临床抗菌药物的DDDs与细菌耐药率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可减少或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降低院内感染率。  相似文献   
4.
一、概述 随着微型机在我国的普及,低档的微型机APPLEⅡ已在院校中广泛地用于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语言的教学。为了用APPLEⅡ微型机开展医学辅助教学,我室同临床科室一起,编制了一个可以在APPLEⅡ微型机上,用中文方式运行的医学教学软件包,其中有9个神经病学常见病教学程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和人们观念的开放,离异家庭、留守儿童家庭等特殊家庭明显增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的教育更为重要.我们首先要了解这些孩子的心理状况,分析产生这些心理状况的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使家长在家庭中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情感观.为了祖国和孩子的未来,全社会都应该关心帮助这些特殊家庭的孩子,为孩子撑起一片爱的蓝天.  相似文献   
6.
[] 目的:建立大鼠血浆中甘草苷、花椒毒酚和甲基麦冬黄烷酮A的UPLC-MS/MS测定方法,并探讨大鼠灌胃沙参麦冬汤后其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方法:以流动相乙腈-0.1%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0.3ml/min;采用ESI源,正负离子同时检测模式扫描,多反应监测模式(MRM)检测各成分血药浓度,并用DAS 3.0 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甘草苷、花椒毒酚和麦冬黄烷酮A分别在4.92-315.00ng.mL-1、1.44-92.00 ng.mL-1 和0.35-22.00 ng.mL-1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均大于76.5%,日内、日间RSD 均小于15%。大鼠灌胃沙参麦冬汤提取物后,甘草苷、花椒毒酚和甲基麦冬黄烷酮A的AUC0-t 分别为(718.23±185.55),(22.52±7.53),和(13.55±6.03)ng.h.mL-1 ; t1/2分别为3.61±2.01,6.93±7.78 和3.51±1.92h。结论: 本法方便、快捷,可用于甘草苷、花椒毒素和甲基麦冬黄烷酮A的体内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采用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所致小鼠焦虑模型探究去甲槟榔碱的体内抗焦虑活性及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旷场、明暗箱和高架十字迷宫等行为学方法 评价去甲槟榔碱对焦虑模型小鼠的行为影响;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小鼠血清皮质酮含量、血清和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水平以及脑组织中神经递质和炎症因子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NMDAR、CamkII、Kalirin、Rac的表达。结果 去甲槟榔碱能显著降低模型小鼠在旷场活动中总路程、平均速度,增加小鼠活动次数;显著增加模型小鼠在明暗箱实验中的穿箱次数和明室时间(P<0.05、0.01)。去甲槟榔碱能显著减少模型小鼠在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中进入闭臂次数和闭臂总路程(P<0.01)。去甲槟榔碱20、40mg/kg组小鼠血清皮质酮(Cort)、MDA显著降低(P<0.01、0.001),去甲槟榔碱各剂量组小鼠SOD、CAT显著增加(P<0.05、0.001)。去甲槟榔碱各剂量组小鼠脑组织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0.001),SOD、CAT含量显著增加(P&l...  相似文献   
8.
临床预测模型可用于多种医疗场景,而变量筛选是建立临床预测模型的关键步骤之一。变量筛选是从可用的候选变量列表中,筛选出对预测结局影响最大的变量,同时剔除不相关或冗余的变量。变量筛选方法大致可分为基于回归分析(向后消除法、向前筛选法、逐步筛选法、全子集筛选法、Lasso和弹性网络)和基于机器学习(随机森林、正则化随机森林、Boruta、梯度提升特征筛选)两大类。本文介绍了变量筛选的概念、流程,总结不同变量筛选方法的特点、停止规则,并比较分析各自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常规长方案超排卵周期中,获取不同卵母细胞数对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2007年1月—2013年6月因单纯男性因素采用常规长方案超排卵行ICSI治疗的患者资料。根据获卵数目分成4组,获卵数≤4个为G1组(90个周期),获卵数5~10个为G2组(368个周期),获卵数11~20个为G3组(449个周期),获卵数≥21个为G4组(135个周期)。结果:在ICSI治疗中,G1组女方平均年龄高于其他3组(P<0.01),但其中<35岁的患者占57.8%。G1组患者完全受精失败发生率、G4组的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率以及这2组的移植周期取消率均高于G2组和G3组(P<0.01);G1组的临床妊娠率在4组中最低(31.3%,P<0.05);4组中G3组的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和移植胚胎活产率最高,且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ICSI治疗周期中,获卵数≤4个影响ICSI受精结局,完全受精失败发生率升高;获卵数在11~20个时ICSI临床结局最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浅析根尖周炎感染的根管治疗效果。方法用单双号分组法将2016年9月1日至2017年7月1日在本院接受根管治疗的90例根尖周炎感染病人分成对照组45例,观察组45例。一组实施一次性根管治疗(观察组),另一组采取多次根管治疗(对照组)。对比两组根管填充效果、疗效以及疼痛状况、复诊情况。结果两组超充、欠充以及适充概率、治疗总有效率、疼痛得分都相差不大,但观察组病人的疼痛症状持续时间[(2.35±0.51)d]更短,平均复诊次数[(1.21±0.06)次]更少(P0.05)。结论多次与一次性根管治疗技术应用在根尖周炎感染疾病治疗中效果相当,但后者可减少复诊次数,缩短疼痛时间,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