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7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7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收集30例胡蜂蜇伤患者和10例健康人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白介素-33(IL-33)的水平。与对照组比较,胡蜂蜇伤组血清IL-6、IL-8、IL-33水平均升高(P0.05);与胡蜂蜇伤非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组比较,MODS组血清IL-6、IL-8水平升高(P0.05);MODS评分与血清IL-6、IL-8水平呈正相关(P0.05)。提示IL-6、IL-8可能协同参与胡蜂蜇伤并发MODS的过程,早期检测患者血清IL-6、IL-8水平,对于预测MODS的发生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通过胡蜂毒腺组织的全转录组测序技术,构建黑胸胡蜂毒腺组织cDNA的序列信息库。根据毒素蛋白质研究提供的一小段蛋白质序列,将本地Blast技术和分子克隆技术结合在一起,克隆得到黑胸胡蜂毒液蛋白磷脂酶A1的基因序列,命名为VT-1;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VT-1的蛋白质序列和三级结构。序列分析显示,VT-1蛋白质与已发现的磷脂酶A1蛋白同源,属于磷脂酶A1家族成员;结合VT-1和其它已经报道的磷脂酶A1序列,采用空间结构预测和序列比对方法发现,磷脂酶VT-1盖结构域中含有保守谷氨酸(E),在Ca2+存在下,可能增强VT-1的磷脂酶活性,提高毒性。根据磷脂酶VT-1盖结构域中谷氨酸(E)保守性,设计2个VT-1的减毒抗原。为靶向黑胸胡蜂磷脂酶A1的抗毒血清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用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2年8月至2017年11月共714例秦巴山区胡蜂蜇伤患者心肌酶谱检测数据的变化,结果显示,心肌损伤是胡蜂蜇伤患者的早期临床表现之一,24 h可达峰值,且与蜇伤针数具有量效关系。提示胡蜂蜇伤患者会早期出现心肌损害,需尽早关注。  相似文献   
4.
对2002—2017年秦巴山区胡蜂蜇伤患者肝功能变化及其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胡蜂蜇伤后女性更容易出现肝功能异常(P<0.01);男性和女性患者均以胆红素和转氨酶同时升高为主,但女性患者的比例更高(P<0.01);女性患者发生肝细胞性黄疸的比例高于男性(P<0.01)。患者肝功能与蜇伤针数具有相关性(P<0.01)。临床上可对胡蜂蜇伤女性患者及蜇伤针数超过10针的患者多加重视。  相似文献   
5.
对2012—2017年收治的714例胡蜂蜇伤患者进行筛选,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90例按照是否发生急性肾损伤(AKI)分为AKI组(72例)和非AKI组(418例),分析两组一般情况、辅助检查结果、治疗及预后,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胡蜂蜇伤致AKI的危险因素。与非AKI组比较, AKI组患者年龄大、器官功能损害严重、病死率高。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蜇伤伤口数量、首次就诊时间、蜇伤部位、血红蛋白水平、蜇伤后24 h内补液量等是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AKI组的死亡率、住院时间显著大于非AKI组。首次就诊时间过长、多处蜇伤、贫血、头部蜇伤、蜇伤后24 h内补液量偏少是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胡蜂蜇伤患者早期治疗,积极预防AKI的发生,对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回顾性分析秦巴山区2002—2017年收治的507例胡蜂蜇伤病例。结果显示,2013年发病人数最多,多发于9~10月。好发于男性,年龄集中于41~60岁。蜇伤部位多以头颈部为主,一天中蜂蜇伤多发于上午,蜇伤针数以10针以内的最多。病例多于1~6 h内就诊,大多为转诊病例。26例死亡病例中,蜇伤针数大于30针、1~6 h入院及转诊的病例死亡率最高。患者自行处理伤口方式多为碱性液体清洗伤口。该地区多为群蜂蜇伤,应普及预防急救措施,以期降低胡蜂蜇伤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维生素D缺乏程度及其在病情判断和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和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血清标本,ELISA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同时采集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资料。结果: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和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分别为(3.45±2.80)ng/ml,(3.96±1.75)ng/ml和(3.66±2.66)ng/ml。与健康对照组人员的(14.75±9.60)ng/ml相比,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和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显著降低(P0.001);而3组患者之间的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另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与HBe Ag状态、HBVDNA载量,以及肝脏弹性指数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普遍存在维生素D严重缺乏,但其不能判断病情的轻重,而补充维生素D可改善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相似文献   
8.
患儿,女,27天,生后半月出现皮疹、发热、肝脾肿大、贫血、血小板减少、消化道出血等表现,经皮肤活检病理及免疫组化最终诊断为新生儿多系统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给予泼尼松、长春新碱化疗,成功挽救患儿。随诊至患儿11月龄,体重增加良好、食纳可,多次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等指标无异常,病情稳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胡蜂蜇伤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十堰市太和医院和安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25例胡蜂蜇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31例,女94例;年龄49(41,60)岁。按照SIRS诊断标准分为SIRS组(62例)和非SIRS组(163例)。比较两组性别、年龄、头颈部蜇伤、四肢蜇伤、腰背部蜇伤、腹部蜇伤、蜇伤针数、就诊时间、住院时间及病死率:同时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IL)-6和IL-8水平。从白细胞中提取出全基因组DNA,并选取IL-6位点-174G/C、-572G/C、-597G/A、-634C/G和IL-8位点-251A/T、-738T/A、-845T/C、+396T/G,采用PCR进行扩增后双向测序并比对,记录基因分型和频数,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方法分析胡蜂蜇伤致SIRS的危险因素。结果(1)两组四肢蜇伤、腰背部蜇伤、腹部蜇伤、蜇伤针数、住院时间及病死率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性别、年龄、头颈部蜇伤及就诊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ELISA检测结果显示,SIRS组IL-6和IL-8在血浆中的表达水平均高于非SIRS组(P<0.01)。(3)IL-6-572G/C位点存在CC、GC、GG三种基因型,SIRS组与非SIRS组间各基因型频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L-8-251 A/T位点存在AA、AT、TT三种基因型,SIRS组与非SIRS组间各基因型频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腰背部蜇伤、腹部蜇伤、四肢蜇伤、蜇伤针数、IL-6-572G等位基因JL-8-251T等位基因胡蜂蜇伤致SIRS相关(P<0.01)。(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四肢蜇伤(OR=2.15)伤针数≥10针(OR=11.10)、IL-6-572G等位基因(OR=3.91)、IL-8-251T等位基因(OR=3.97)均与胡蜂蜇伤致SIRS显著相关(P<0.05或0.01)。结论胡蜂蜇伤致SIRS患者血浆IL-6及IL-8的表达水平显著提升。IL-6-572G等位基因JL-8-251T等位基因、蜇伤针数≥10针和四肢蜇伤均是胡蜂蜇伤致SIRS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分析我院收治的714例胡蜂蜇伤患者24 h内凝血功能检测结果,提示蜂蜇伤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与蜇伤针数及临床危重程度相关,凝血功能的检测对患者伤情和预后的判定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