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了解安徽省2006~2013年度围生期神经管缺陷(NTDs)变化趋势,以指导今后开展预防神经管缺陷工作。方法对安徽省41个市(县)、123所县级及以上助产机构的神经管缺陷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安徽省2006~2013年度围生儿NTDs发生率逐年下降,与2006年度比较,2011~2013年度NTDs发生率降低49.79%~65.58%,显著大于2010年前的降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农村NTDs发生率为6.58/万,城市NTDs发生率为2.34/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74,P0.01)。结论 NTDs发生率逐年下降,农村地区是安徽省神经管缺陷高发地区,应进行重点干预,以进一步降低神经管缺陷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安徽省104个区、县妇幼保健机构的孕产期保健和资源配置现况以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运用网络报告系统将妇幼保健机构数据实时填报,描述机构内的孕产期保健服务和辖区内的部分孕产期保健指标现况以及资源配置情况,并进行比较和相关分析。结果区级机构中开展各项孕产期保健服务的构成比均低于80.0%,区、县的孕早期检查率分别为64.7%和55.9%,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分别为61.3%和52.7%。结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孕产期保健服务整体水平较低,孕产期保健服务水平与人财物资源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综合干预措施对农村育龄妇女艾滋病防制效果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妇幼保健系统对农村育龄妇女进行艾滋病 (AIDS)预防与控制健康教育干预 ,提高农村育龄妇女预防AIDS能力。干预前基础调查 ,培训妇幼保健机构人员 ,采取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干预 ,干预后调查、分析对比干预措施对农村育龄妇女AIDS预防与控制知识、态度、行为的影响。发现农村育龄妇女对AIDS三大传播途径的正确认识率分别有显著的提高 ,尤其对预防观念的认识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认为“AIDS可通过日常生活接触传播的人数由干预前的 2 7.8%下降到干预后的 1.0 % ;对AIDS的态度有了明显改善 ,认为“只有城市人才可能得AIDS”的人数由干预前的 4 2 .1%下降到干预后的 6 .5 % ,基本消除了“AIDS离我们很遥远”的错误认识 ;通过干预 ,农村育龄妇女AIDS防制的行为也得到了加强 ,会正确使用避孕套的人数由 8.3%提高到 76 .9% ,使用过避孕套的人数由 8.3%提高到 2 6 .8% ,患过性病的人数由 4 .4 %下降到 0 .5 %。认为在妇幼保健系统实施AIDS防制健康教育干预效果明显 ;健康教育形式应多样化 ;加强基层组织人员培训 ,在农村社区建立AIDS宣传点 ;推广使用避孕套任重道远 ;充分发挥和利用各系统尤其是妇幼保健系统优势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孕产妇贫血状况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获取全省孕产妇贫血的基础资料。方法 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 ,使用 XF- 1血红蛋白仪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血红蛋白平均为 (115 .5± 14 .3) g/ L,全省孕产妇贫血检出率为 36 .4 % ,轻度贫血检出率 32 .2 % ,中重度贫血检出率 4 .2 % ;贫血检出率与孕产妇年龄及妊娠分娩的时期有密切关系 ,中重度贫血分布在孕中晚期和产褥期 ;不同胎次孕产妇贫血检出率、城市与农村地区孕产妇贫血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我省孕产妇贫血患病率仍处在较高水平 ,建议采取积极措施 :强调婚前及孕期保健过程中加强有关的健康教育 ;扩大孕产期保健覆盖面 ,提高保健质量 ,降低孕产妇贫血患病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安徽省县级妇幼保健机构的发展状况,为妇幼保健机构建设与发展提供依据。方法:开展连续多年监测,对全省县级妇幼保健机构2004-2010年度的资源、服务提供及运营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安徽省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仍存在政府投入不足、人员编制不够、结构不合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妇幼保健机构基础建设缺乏规范、机构之间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结论:应进一步强化政府发展妇幼保健事业的责任,增加投入,加强妇幼保健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妇幼保健机构设置标准,加强对妇幼保健机构的考核评估。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0~5岁儿童亚临床维生素A缺乏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描述安徽省儿童亚临床维生素A缺乏(sub-clinical vitamin A deficiency,SVAD)患病率分布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当地制定维生素A(vitamin A,VA)缺乏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抽样调查安徽省1市4县1052名6岁以下儿童.以微量荧光法测定其血清VA含量(SROL),通过问卷调查儿童的社会家庭因素、喂养情况、近期患病等情况.[结果]加权调整后,0~5岁儿童SVAD患病率为5.8%,农村(7.7%)高于城市(2.1%);SVAD患病率随年龄组增加有逐渐降低趋势,其中0~岁(11.8%)和1~岁组(8.3%)高发;男女儿童之间患病率差别无显著性.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母亲职业为农民(OR=0.30,95%CI:0.12-0.80),家庭规模(4~5人OR=3.03,95%CI:1.51~6.10;6人及以上OR=4.06,95%CI:1.72~9.58)以及母乳喂养(OR=2.44,95%CI:1.02~5.86)为儿童SVAD影响因子.[结论]SVAD在人群和地区中分布不平衡.将防治重点放在农村、低龄、家庭规模大的儿童,在乳母和母乳喂养儿童增补VA制剂,加强营养知识宣传普及等措施对防治儿童SVAD可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安徽省2006~2008年度婴儿死亡情况,分析主要死亡原因,提出干预措施。方法对2006~2008年度安徽省5岁以下儿童死亡进行监测,并收集婴儿死亡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安徽省婴儿死亡前5位死因为出生窒息、先天性心脏病、早产和低出生体重、意外窒息、肺炎。结论应提高基层产儿科诊治水平,减少出生窒息的发生;进一步开展孕前保健、孕期保健和产前诊断,减少严重畸形儿的出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母乳喂养和辅食添加与儿童亚临床Vit A缺乏的关系。方法:对于6~71个月儿童Vit A营养状况进行横断面研究,荧光法测定血清Vit A含量。半定量频率问卷收集调查前2周内儿童辅食情况,同时调查儿童的家庭经济、围生期保健及疾病情况等。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母乳喂养为亚临床Vit A缺乏的危险因素(OR=3·52,95%CI为2·02~6·1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在控制性别、月龄、儿童排行、母亲文化水平、母亲职业、Vit A增补剂、腹泻等因素后,仍然有显著意义(OR=2·39,95%CI为1·22~4·69)。单因素分析添加鲜奶或奶制品、蛋类、豆类及豆制品、蔬菜以及鱼虾等辅食对亚临床VitA缺乏有保护作用,OR均小于1;在控制已知协变量和混杂变量后,只有豆类及豆制品辅食添加有统计学意义(OR=0·41,95%CI为0·18~0·94)。结论:6个月以后母乳喂养不能成为亚临床Vit A缺乏的保护因素,辅食添加不足与亚临床Vit A缺乏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和社会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及社会心理健康状况,为开展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健康促进干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艾滋病高发乡镇全部受艾滋病影响儿童为暴露组,同班其他同学为对照组。调查主要内容包括身高、体重、家庭一般情况、社会心理状况等,采用SPSS11.0进行χ2检验。结果调查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暴露组)70人,其中父母亲均HIV阳性者21人(30.0%),父母单HIV阳性47人(67.2%)、其他2人(2.9%)。对照组120人,家中均无HIV阳性人员。暴露组年龄别身高、年龄别体重和身高别体重等生长发育评价指标低于均数减一个标准差的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暴露组父母文化程度、健康状况远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暴露组有30.8%和65.6%的儿童要做农活和家务活,20.5%有缺课现象,30.0%平时表现好,40.9%对目前生活状况满意,53.7%的儿童认为自己性格外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支持和干预,不仅要解决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教育、医疗、生活等问题,而且要提供经济上、心理上的支持和帮助,更需要解决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现实生活问题,如承担了与年龄和生长发育不相符的家务劳动和田间劳动等,应从社区、学校、家庭和个体支持多方面入手,实施干预措施应着眼于家庭,以现实条件为基础,为儿童提供支持性的环境。  相似文献   
10.
安徽省2005年至2007年出生缺陷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安徽省出生缺陷发生情况,找出监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干预措施。方法对2005年至2007年全省出生缺陷监测的35万多围生儿中发现的3127例出生缺陷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我省3年平均发生率为94.81/万,低于全国水平。3年来出生缺陷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农村出生缺陷发生率高于城镇,报告缺陷以体表畸形为主。结论加强培训与指导,提高监测质量;加大对农村围产生神经管畸形的预防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