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30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26篇
药学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分析2006—2020年湖北省职业性噪声聋的发病特征。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病及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信息系统收集2006—2020年湖北省职业性噪声聋病例,对其基本情况、职业史、企业性质以及行业分布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2020年湖北省职业性噪声聋病例共325例,呈逐年上升趋势,病例中男性占93.21%;发病年龄中位数为47岁,实际接噪工龄中位数为20年。病例涉及135家企业,主要集中在十堰市、荆州市、武汉市、宜昌市和襄阳市,占全部病例的83.95%。行业主要以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通用设备制造等制造业和采矿业为主,分别占83.69%和6.15%;经济类型以内资企业为主,占89.54%;规模以大、中型企业为主,占82.15%。结论湖北省职业性噪声聋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具有地区、行业和企业相对集中的发病特点。应针对发病特点,强化防噪降噪工作措施,保护职业人群健康。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对蟑螂细小病毒杀虫剂 (简称ssDNA)进行毒理学评价。方法 进行大鼠急性经口LD50 、经皮LD50 、5周致病性试验 ,豚鼠皮肤致敏、小鼠骨髓微核以及兔眼刺激试验。结果 ssDNA对大鼠急性经口LD50 大于 5 0 0 0mg/kg ,经皮LD50 大于40 0 0mg/kg ,均属低毒。经 5周致病性观察 ,个别指标在个别时间与对照组有差异 ,但无明显特异性和剂量 -反应关系 ,无明显致病性依据。 3 0h给药法经腹腔注射的小鼠骨髓微核为阴性。对豚鼠致敏率为 0。对兔眼无刺激性。结论 ssDNA不失为无毒性、无致病性、无诱变性、无致敏反应的安全天然生物杀虫剂  相似文献   
3.
宇宙辐射电离成分剂量率与高度和纬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创新护理管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类健康对护理要求越来越高,护理分工更加精细复杂,对护理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科学地与医疗信息平台结合,节约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使复杂的管理工作变得更系统、规范、便捷,是对护理管理模式的一次创新.  相似文献   
5.
截止2006年底,我国高血压病患者已达1.6亿,糖尿病患者2000多万,血脂异常1.6亿,超重2亿,这是心血管疾病的巨大"后备军",造成我国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达250~300万,其中心肌梗死200万 [1].在人们还没有重视高血压病的危害是造成心、脑、肾靶器官损害,导致心血管事件这一危险性时,2005~2007年国航先后有4例空勤人员发生院外急性心血管事件,不得不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支架手术,最轻的也是冠状动脉溶栓术.  相似文献   
6.
7.
昆虫病毒杀虫剂的安全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昆虫病毒杀虫剂的安全性。方法:通过对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茶小卷叶蛾颗粒体病毒,苜蓿银蚊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菜青虫病毒,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蟑螂细小病毒以及棉铃虫病毒的两种基因重组工程体8种昆虫病毒杀虫剂进行安全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它们均无毒性,无致病性,无致敏反应,无致突变和无致畸性,相对于化学农药更为安全。结论:不产生不良作用或影响是昆虫病毒的宿主专一,作用特异性强的感染性状决定的。对其无期危害及安全性的探讨,仍是必须予以密切注视和进一步研究的。  相似文献   
8.
飞行疲劳对不同年龄民航飞行人员视觉融合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跨时区长时间飞行中飞行疲劳与年龄因素的关系,为年大飞行人员延长飞行年限提供试验依据.方法 采用临界闪光融合频率(CFF)检测、划消测验等方法,对执行不同航线跨时区运输任务的中国国际航空公司47名男性飞行人员(年龄27~58岁),在飞行前1 d、空中飞行3 h、6 h、9 h和落地后当天、第2天、第3天晚上睡觉前进行7次测试.对测试结果进行重复测量的多因素方差分析和均数差异检验.结果 CFF值和划消测验成绩在飞行3 h、6 h、9 h的过程中逐步降低,飞行9 h下降到最低点.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不同检测时间为主要变异源,时差效应和工种效应均不明显(P>0.05).年龄因素对CFF值未产生显著影响(F=1.38,P=0.26).划消测验成绩与年龄因素显著相关(F=8.50,P<0.01),成绩差异主要存在于40岁以下(含)和41岁以上(含)飞行人员之间.41岁至58岁飞行人员的数字划消成绩基本上处于同一水平(P=0.53).结论 对41岁至58岁飞行人员来说年龄不是导致飞行疲劳的主要因素,本研究结果支持有限制地特许延长部分年大飞行人员飞行年限.  相似文献   
9.
国际航班机组人员所受辐射剂量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际航班机组人员所受辐射剂量调查温静,叶坚,王其亮,郭印长,秦宝霞,葛盛秋,姚永祥,张广满随着我国航空运输事业的飞速发展,飞行人员这一特殊群体愈发显示了其自身的宝贵价值,针对这一群体的航卫保障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视。有关飞行人员空中所受电离辐射对健康的影...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极地与非极地航线空勤人员(包括飞行员和空乘人员)所受光子和中子引起的宇宙辐射剂量。方法 选取北京-纽约航线作为极地航线,以非极地航线作为对照组,将极地航线与非极地航线进行比较。采用四元件光致发光(OSL)剂量计和CR-39径迹探测器对极地航线与非极地航线空勤人员个人辐射剂量进行测定。结果 极地航线组空勤人员的年平均有效剂量和千小时有效剂量分别为(5.79±0.92) mSv/年、(3.10±0.27) mSv/kh,非极地航线组分别为(2.14±0.64) mSv/年、(2.21±0.46) mSv/kh,极地航线组与非极地航线组之间的年平均有效剂量( t =30.25, P<0.05)和千小时有效剂量( t =7.60,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极地航线和非极地航线飞行员的千小时有效剂量均高于空乘人员,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7.96、4.70, P<0.05)。结论 极地航线空勤人员的有效剂量高于非极地航线,但是未超过国家标准规定限值20 mSv/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